馬廣軍
摘要:現代教育改革的特征充分體現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自主性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地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教師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呢?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一、創設條件,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構建教師導、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飼養場買來黑兔9只,白兔36只, ?”并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想法,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幾分之幾?白兔是黑兔的幾倍?黑兔比白兔少幾分之幾?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幾?白兔占買來兔子總數的幾分之幾?黑兔占買來兔子總數的幾分之幾?”短短幾分鐘,沒有經過老師任何提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得出了6個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二、提供開放性問題,拓展創新空間
1.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例如: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我通過指導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作量沙試驗,在我進行操作實驗的過程中, 我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并啟發學生能提出問題?善于勤奮思考的學生就主動提出問題:在圓柱體與圓錐體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況下,圓錐體積也是圓柱體積的1/3嗎?我就再引導學生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圓錐體積的轉化,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這樣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再作適當引導,使得學生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每個學生對待待問題都有自于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倍。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
這時我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別的折法沒有,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于又得出了3種折法。勤于思考使學生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為學生“直言”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已手中鐘表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時間,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鍛煉。再次,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法鍛煉學生,如上臺講解問題,搞一些班級演講等。
四、提出問題,培養創新品質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對發現問題充滿強烈好奇心,他們帶著懷疑、困惑去發現問題,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親歷學習過程,自主探究。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已想法制作。要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裝觀察圖形,要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后,照著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新,拼出自已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創新意識。
五、提供多樣性數學實踐活動,形成主動創新思維
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學生一旦科學地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便大大增強,他們就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因此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的目標和具體途徑。
再次,我認為應充分發揮教師應有的作用。具體體現在:第一,教師應當深入地了解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做到既“備課”又“備人”,而后者就是指我們應當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內在的思維活動。第二,教師不應充當知識的“授予者”,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具體地說,教師首先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地去尋找(提出)問題,并積極地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又應當幫助學生去承擔起責任。第三,除去直接的促進作用外,教師又應注意發揮“學習共同體”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具體地說,一個好的“學習共同體”應當具有這燕的特點:其中每個人(包括所謂的后進生)都能得到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輕視或壓制;另外,真理的標準是理性而不是教師,也不是任何的“權威”,顯然,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最充分的發揮。從這樣的角度看,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努力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使用權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已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已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