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實物、模型、掛圖及參觀、操作等手段教學,稱為直觀教學。直觀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它具有生動性、具體性和直接性的特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策略
1.分析課標和教材體系
1.1研究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把握課程標準對該部分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從學生不同的智能活動點出發,可以把數學教學內容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三大類。數學課程標準對此分別以不同的動詞表示:用“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目標性動詞刻畫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性動詞刻畫數學活動水平。
1.2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探明教學思路。從教材中提取出知識點,再將其放到整個教材體系中,研究怎樣把教材信息轉化為教學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運用哪些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獲取新知識,探索新發現。
1.3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明確讓學生掌握哪些數學知識,怎樣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2.重視直觀,加強操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實物、模型、掛圖及參觀、操作等手段教學,稱為直觀教學。直觀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它具有生動性、具體性和直接性的特點。
直觀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鑒于小學生的思維一般地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他們要接觸并必須掌握的數學知識卻是抽象的,這就需要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設一道橋。直觀正是解決從具體到抽象這個矛盾的有效手段。
2.1運用直觀,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感覺、知覺和表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數學概念。
2.2小學生形成的概念水平,與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少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讓學生多看、多操作,目的是讓學生多積累感知材料。
2.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小學生耳、眼、口、手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感知比較敏捷,想象比較豐富,思維比較活躍,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正確的概念,并且記憶比較牢固。所以從直觀和操作開始的數學教學,是幫助兒童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徑。
3.重視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指對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的直覺,它們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空間與圖形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那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
3.1再現生活經驗,建立空間觀念。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原型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數學課程標準》在有關培養空間觀念的內容上加進了很多新的內容。第一學段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會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第二學段知道物體的陰影是怎樣形成的,并能根據光線的方向辨別實物的陰影。如利用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方向盤、車輪、硬幣等都對認識圓有很大幫助。
3.2鼓勵學生觀察,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觀察,使學生逐步獲得有關幾何形體的表象,形成空間觀念。如學習“長方形面積”時,觀察一些實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讓學生對概念有清晰和正確的理解。
3.3充分動手實踐,培養空間觀念。空間觀念的形成,僅靠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通過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動,調動多種感官,這樣易于空間觀念的形成。
4.關于歸納思想
不完全歸納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在小學數學中很多去處法則、公式、定律等的推導,都是在列舉幾個特殊例子的基礎上得出的。如根據40+56=56+40,28+37=37+28,120+80=80+120等幾個有限的例子,得出加法交換律。《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探索規律的過程就是一個應用不完全歸納法的過程。
案例:觀察下面的一組算式,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14+41=55,34+43=77,27+72=99,46+64=110,38+83 =121。
分析:通過觀察版式,發現這樣一些規律:所有的版式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每個版式的兩個加數中的一個加數的個位和十位數互換,變成另一個加數。再進一步觀察,所算式的得數有兩位數也有三位數,它們有什么共同的規律呢?把它們分別分解質因數發現,每個數是者11的倍數。這樣就可以大膽猜想并歸納結論:兩個互換個位數和十位數的兩位數相加,結果是11的倍數。再舉例驗證:57+75=132=11×12,69+96=165=11×15,初步驗證猜想是正確的。那么如何進行嚴密的數學證明呢?可設任意一個兩位數是ab=(10a+b)+(10b+a)=10a+b+10b+a=11a+11b=11(a+b),從而證明結論是正確的。
5.適時運用多媒體導入,恰到好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形象直觀生動,但必須注意適時導入,恰到好處,才能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思維困惑處或關鍵處適時導入電教媒體,把多媒體用在掌握知識的“刀刃”上,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又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棱長為2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投影在銀幕上呈現“切割”、“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其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6.重視動手操作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
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