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哪些變了哪些沒變?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20年來,香港到底哪些變了,哪些沒變?“變”與“不變”之中可以看出香港怎樣的發展軌跡?
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歸前,鄧小平曾這樣描述“一國兩制”下香港人的生活,這其實也是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治經濟制度50年不變的承諾。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回歸20年這句承諾沒有變,“香港人的生活常態、習慣都沒有什么改變。變的是什么呢?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很多,大家開始了解國家,有更多的接觸。特別是經過人脈交流、經濟互動,以前香港經濟通過和美國、歐洲的貿易,現在更多依賴內地,這些都是大變化。”
李秀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父母從大陸移民到香港,80年代開始創業,成為第一波到深圳特區投資建廠的港商之一。當初由于香港租金高、人工貴而無奈將工廠內遷的李秀恒沒有想到,正是這樣的產業轉移為自己日后的發展贏得了先機。如今,李秀恒已經是身家百億的香港“鐘表大王”。
說起香港和內地的經貿發展,李秀恒說,20年來二者的交融從未改變,但是相互的關系有所變化,“回歸以后,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大,怎么配合國家的發展從而發展香港經濟,我們的功能有轉變,以前是投資,現在功能更多,香港要發揮金融、貿易、物流中心的地位”。
有人說,1997年香港GDP相當于內地18%以上,而現在只相當于3%左右,香港的優勢不復存在,經濟地位也大大降低。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報出了一組組數據和排名: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年均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香港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近兩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均排名世界第一。
香港回歸20年來,普通法制度因為《基本法》條文而得以維持,使得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獨立都得到憲制保障,并增強了國際社會在香港經商的信心。
香港的法律制度基本不變,但是法治環境卻大為改善。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在“世界治理指標”研究的“法治指標”中進步顯著,從1996年的排名全球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11位。
說起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這樣總結:原來人們擔心變的都沒有變,變的大都是應該變和大家希望變的。哪些方面變了呢?最重要的是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由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地區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變的是港人真正當家做主了,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和更廣泛的自由;變的是香港新的基建設施、新的城市面貌,以及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變的是香港與內地的聯系更加緊密,從國家發展中獲得更直接、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變的是香港的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
(文/侯艷 據《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