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軍
美國奶業發展現狀和啟示
文/陳志軍
(山西省朔州市農業委員會)
通過詳細考察美國的奶業生產現狀,深入了解美國奶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生產模式以及有關技術支撐與保障體系,闡述當今美國奶業發展狀況及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美國;奶業;發展;啟示
1.1 規模牧場和家庭牧場并存
美國具有發展奶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規模牧場和家庭牧場的比例大概是6∶4。威斯康星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奶業發達州。泌乳奶牛分別為130萬頭和190 萬頭,占到全美泌乳牛的30%以上,生鮮乳產量占35%以上。威斯康星州的規模牧場數占奶牛場總數的30%,其余均以100 頭左右規模的家庭牧場模式存在,約有10 000 戶,主要以圍欄放牧為主。而加利福尼亞州共有泌乳牛190萬頭,以大型牛場為主,規模多在3 000 頭以上,最多的達5 萬頭,筆者在加利福尼亞州參觀的4 個牛場,不僅規模大、環境優美,而且集約化程序高,管理理念先進,重視環境保護,產業鏈上各利益主體連接緊密,奶業高度現代化。
1.2 具有高度均衡性的奶牛品種資源
美國牧場的奶牛不僅體形外貌、乳房結構良好以及產奶量高達10 000 千克以上,更重要的是泌乳牛都具有基本接近的產奶性能和遺傳品質。這種高度均衡性的奶牛品質資源,為大型牛場開展機械化、標準化和高效化作業提供了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現了泌乳牛的飼料配方統一化,減少了飼料搭配環節和飼料浪費;二是提高了勞動效率(美國人工成本相對比較高),人均飼養奶牛可達100 頭以上;三是便于實施奶牛同期發情。
優質品種資源的實現建立在良好的育種和管理上,根據美國荷斯坦奶牛協會的資料,美國建立了完整的優質奶牛數據庫,數據庫和信息資料主要包括奶牛場生產情況、品種登記信息、生產性能測定數據、公種牛后裔測定數據、疫病防控狀況以及乳品加工企業生產情況等,免費提供相關組織和奶牛場查詢,為他們開展業務工作和改善牛場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真正的資源共享。美國基本實現了良種登記和生產性能測定,以及種公牛后裔測定,保證了奶牛遺傳的真正可靠性。我國近年來盡管通過國家奶業專項技術和市場支撐手段建立了部分奶牛品種資源,但現狀不盡人意,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和奶業發展的需要。
1.3 高度科學化的牛場運行與管理
美國奶牛場的運行與管理充分體現了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牛舍設計,威斯康星州氣候比較寒冷,牛舍注重通風和保溫的有機結合,數棟牛舍并排設計和使用卷簾保溫等措施。而加利福尼亞州氣候溫暖,冬無降雪,牛舍注重通風和降溫措施的配套,給奶牛配備噴淋設備等。二是牛床和地面的設計,美國奶牛場在牛床和飼槽之間鋪設了橡膠墊,使其形成了一定坡度的橡膠通道,不僅有利于奶牛的舒適行走,也為牛舍糞污的排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三是牛舍與擠奶廳有機連接,牛舍布局科學,使奶牛從采食、休息到擠奶不用離開牛舍和運動場,形成了一個工廠化生產的有效循環,省力省工。四是奶牛生活環境舒適,無論是泌乳牛還是犢牛,臥床的科學配置和干燥舒適的地面,使泌乳牛時刻處于干凈清潔狀態中,并保證了良好的休息,從而確保了原料奶的質量和安全。

1.4 牛奶生產和相關產業的有機連接
1.4.1每個奶牛場均有足夠支持牛群持續生產的土地資源,可以種植青貯玉米、大豆、苜蓿,為奶牛場提供優質的粗飼料,節約了生產成本。而牛糞和污水經過糞水分離、糞沙分離,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和灌溉用水,既節省資源,又解決了牛場的環境污染問題,形成了農牧良性互動,共同支撐可持續的發展局面。此外,還有牛場利用牛糞產生沼氣后發電,并將牛糞干燥后作為臥床墊料,既經濟又實用,綜合效益也十分明顯。1.4.2牛場與生產企業的有機結合。大型牛場都配有自己的加工企業,就近收奶,就近加工,及時投放市場,加速企業的資金周轉和物流通暢。
1.4.3專業化的后勤保障為牛場提供了及時、放心和高效的服務。具體包括專業化的青貯玉米和苜蓿的種植、收割和制作,專業化的飼料配給,奶牛的醫療保健,還有時刻為牛場提供服務的各種公司。
美國的牛場不論大小,都是開放型的,奶牛自由采食(24 小時),全混合日糧飼喂,優質的粗飼料,舒適的生存環境,加上集約化的管理技術和真正以牛為本的理念,都是我國奶業應該效仿的。對比美國發達的奶業,我國奶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觀念滯后,轉型升級意識差;二是硬件設施明顯不足;三是軟件欠缺,特別是在管理知識的欠缺。
3.1 重視奶牛的育種工作
美國是奶業發達國家,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是使用高品質的凍精,使高產公牛基因得到傳承和放大,使整個美國奶業受益。1 頭高產牛(年單產15 噸)的飼喂成本只比低產牛(年單產7 噸)增加20%,但卻可以實現效益的翻倍。
3.2 重視優質粗飼料的種植與飼喂,并逐步改變飼喂方法
牛是食草動物,其天性是自由采食。美國的作法恰恰符合這一規律。他們的牛場不論大小,都是全天采食的,而且以優質粗飼料為主。這樣不僅產奶高,而且很少得病,牛場經濟效益高。因此建議我國政府和主管部門要重視青貯玉米種植,并對紫花苜蓿進行優化、改良、管護和增加播種面積。
3.3 適度控制奶牛發展規模,提高牛群質量
一方面可提高生鮮乳品質,確保市場供應,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乳制品質量安全。在美國,奶牛場一般都是奶肉兼養,泌乳牛平均產犢4 胎即要淘汰,奶牛患病率很低,蹄病、乳房炎的病牛更少,一旦有大病就強行淘汰。這些做法,盡管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效仿,但給今后牛群結構調整、優化牛群結構提供了新的借鑒。
3.4 注重環保,未雨綢繆
牛場環保在美國具有一票否決權,地方法律也有相關規定,當地政府可以全權實施,因此牛場主對環保都非常重視。美國的奶牛場都是花園式的,在牛舍周邊種植綠草、鮮花,令人賞心悅目。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施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對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越來越重視,因此,牧場在建設和改造時,都應加大對環境保護方面的力度。
陳志軍(1978-),男,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中級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主要為農業產業發展。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