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晨曦 梁玲
讓“智慧”運維與中國造完美對接
——來自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的報道
文 /晨曦 梁玲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通集團”)網絡運維指揮和協調中心的顯示屏寬大而“動感十足”。在這個顯示屏上,一刻不停地閃動著紅紅綠綠的信號。日均客流 1000多萬人次的地鐵客流量的各種狀況,被這個顯示屏監控著。而這里,只是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地鐵維保”)利用“互聯網+”進行地鐵運行、維護的冰山一角。
始建于 2008年 4月的上海地鐵維保,是申通集團下屬的軌道交通設施設備專業維護保障單位,主要負責上海軌道交通所有運營線路以及 22個基地段場的車輛、通號、供電、工務、物資和后勤五大主體專業的維護保障工作。該公司下轄車輛分公司、供電分公司、通號分公司、工務分公司、物資和后勤分公司5家分公司,分別擔負著上海軌道交通車輛、供電、觸網、工程通信、信號、橋隧、線路結構等專業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障工作,以及物資物流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同時,上海地鐵維保受申通集團委托,管理著申通龐巴迪(上海)軌道交通車輛維修有限公司、申通北車(上海)軌道交通車輛維修有限公司、申通南車(上海)軌道交通車輛維修有限公司、上海地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合資公司。該公司通過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資源共享,力爭在軌道交通維護保障領域躋身世界一流。

Engineering
Plant
承載日均客流 1000多萬人次的地鐵,對上海地鐵維保而言,是個不斷升級的考驗。然而,依靠信息化的不斷改造升級,一個“智慧”運維的龐大信息網絡,讓上海市以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暢通無阻。
“要讓需求引導制造業轉型升級。雖然地鐵的國產化程度已經很高了,但我們還缺乏核心技術。在地鐵設施設備維保保障過程中,我們通過智能管控,將一些數據收集起來,并及時反饋到廠家那里,以期促進地鐵國產化程度及相關性能的提升。”早在上世紀末就到德國漢堡深造一年多的上海地鐵維??偨浝韽埩柘瑁粌H學到了德國造的先進經驗,還把它用之于上海地鐵的工作實踐當中。

上海地鐵維??偨浝韽埩柘璞硎?,要讓地鐵的“智慧”運維與中國制造完美對接
“要讓地鐵的‘智慧’運維與中國制造完美對接?!睆埩柘铦M懷期待地表示。
用“制造 +智造、制造 +網絡、制造 +服務”理念支撐 2.0模式
鏡頭聚焦:所有的車輛運行、信號系統、供電狀況、調度等,都時刻處于申通集團網絡運維指揮和協調中心的監控之中。這個指揮協調中心,擔負著上海市 14條地鐵線路的監督協調、緊急信息發布、數據的收集、應急處置等職能。

“針對頂層管理和協調聯動要求高的網絡化運維新特點,我們正在推進集中式網絡調度大樓(C3大樓)建設,力求充分利用資源集中優勢,同步研究網絡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模式的優化,推進新線提前介入和驗收接管,形成對物理空間、系統設備、人員組織、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睆埩柘韪嬖V記者。
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與之匹配的軌道交通事業正在悄然發展著。在近日落幕的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報告中,市委書記韓正指出,上海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推動信息技術和城市發展全面深入融合,實現以大容量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交線網服務市域全覆蓋,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達到 55%以上。據了解,上海地鐵自 1995年 1號線開通試運營以來,已由初期的單線運營階段逐步過渡到網絡化運營初級階段,形成了 14條線路、588公里、365座車站的基本網絡形態。
管理日益增長的軌道交通系統,需要一種“大智慧”?!拔依斫獾闹袊圃炀褪恰圃?智造’、‘制造+網絡’、‘制造+服務’,其實質就是提升設備維護精度,提高維保工作效能,優化維保流程,延長運行時長,最大限度滿足日益增長的軌道交通需求?!睆埩柘璺治稣f,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上海地鐵維保緊跟新技術發展步伐,不斷探索智能運維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經驗型計劃修”、“感知型狀態修”、“專家型故障修”三結合,逐步建立起以基于在線監測和大數據分析為主的維修 2.0模式。依托基礎大數據,分析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完善修程修制,在原有計劃修基礎上,逐步形成更為合理的經驗型計劃修模式;依托系統運行狀態在線感知能力,逐步形成感知型狀態修模式;依托精準維修理念、在線監測狀態數據,逐步形成專家型故障修模式。
面對地鐵增加運能、延長運營時間、縮短夜間維護的疊加挑戰,上海地鐵維保主動應對?!耙劳屑夹g手段,我們向精細化管理要時間,要效率,開展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精益化管理。精益管理是企業永恒主題。我們不斷深化標準化建設,持續規范企業內部管理,主動對標法律、法規和上位標準,進一步適應運維新要求,精耕細作,力促企業管理再上新臺階?!睆埩柘璞硎?。

面對地鐵增加運能、延長運營時間、縮短夜間維護的疊加挑戰,上海地鐵維保主動應對
用“1+X”、“四集中”模塊編織安全保障網
鏡頭聚焦:兩臺地鐵列車并行停駛后,一系列的“體檢”就開始了。上海地鐵維保8號線維?;兀缲撝?86臺 C型地鐵列車的維修工作。在上海維保公司,這樣的維修基地共有7個。
手握一部形同手機的檢測儀器,上海地鐵維保車輛分公司設備管理部電氣工程師傅嘉俊熟練地向記者一行,演示著細致到每一個車輪、每一個列車部件的“巡檢”。
據上海地鐵維保車輛分公司副總經理王生華介紹,從信息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公司建設了一套車輛智能專家支持平臺,以移動點巡檢系統、在線鷹眼平臺檢修可視化系統、受電弓在線檢測系統、平輪系統等多種方式應用于運營列車設備狀態監測、預警管理系統,保障車輛的安全運營。
“比如,一列 8節編組的列車有 128個輪子,僅憑人干,即使是加班加點,一天也檢修不了幾列。要在晚間三四個小時之內,完成 600列數十萬多個輪子檢查,幾乎‘難于上青天’,要想讓不可能成為有可能,工程師們通過不斷摸索,反復試驗,設計出一套智能化掃描系統,實時解決列車輪子監測問題。原本地鐵停運后,晚班才能檢查的項目,如今白天也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前安排檢修。又如,傳統的列車檢修模式,需要檢修人員一手拿筆拿紙,一手還打著手電,操作極不方便。如今,借助移動網絡推出的巡檢系統,可以通過手機掃碼的方式快速記錄列車設備狀態,并及時查看到之前檢修中留下的狀態痕跡,實現狀態修,讓檢修列車可以閱讀,可以對話。公司還利用大數據的共享資源,在信號專業中,建立了‘惠通號’MSS維護支持系統,解決了信號設備無法在線監測、分析的短板,實現了信號各子系統設備狀態數據的匯總、分析和預警,完成了各線路的集中監控,進而改善了維護作業模式,減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設備維護精準度?!蓖跎A解釋說。
記者了解到,面對日益繁重的運維生產任務,上海地鐵維保提出了“安全為先,保障運營生產穩定向好”的工作目標。在強化全員安全責任教育和技能培訓中,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落實列車、軌道、隧道等“致命風險項”的管控措施。著力提升遠程監控預警功能與維護搶修數據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套規范化、常態化的服務工作機制。
“結合現有網絡化運維管理經驗,我們展開了超大規模網絡管理模式和對策研究。利用通信技術實現的運營數據信息化,‘1+X’多指揮模塊優勢,加之以專家決策團隊、后臺管理團隊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實現‘四集中’的統一指揮模式,即線路級與網絡級的調度指揮集中,多單位、多組織、多系統的應急指揮集中,支撐網絡調度指揮的業務功能集中,以及專家團隊的決策支撐資源集中?!睆埩柘杞榻B說。
積極探索維保管理的轉型升級,啟動設施設備維保的“管辦分離”改革,著力提升網絡監管能力成為上海地鐵維保創新管理方式的亮點之一。據張凌翔介紹,上海地鐵維保不斷深化“全壽命管理”理念,提升“事前”技術預警的自動化水平和“事后”分析改進的信息化能力,以技術、管理手段不斷挖潛增效,探索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在線監測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運營即時調整、維修策略優化、安全管控提示的輔助決策功能,為路網延長運營時間創造條件,使創新成為改革發展的動力。同時在強化列車架大修計劃管理中,結合路網增能計劃,從列車增購、調試、車站能力提升改造,車輛基地擴建等方面入手,持續推進“補短板”項目的常態化評估機制。以運營供給作為工作導向,研究網絡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模式的優化提升方案,統籌布局,不斷深化運營供給側改進。讓設施設備維保工作更有韌性,更可持續,更有溫度。
讓“智慧”運維引導制造業轉型升級

鏡頭聚焦:車輛、信號、供電等系統設備運行,都時刻處于上海地鐵維保各專業在線監測平臺的監控之中。各專業在線監測平臺將與各設備供應商數據共享,分析研判設備狀態,謀劃設備維護和升級改造的策略,共同確保設備運行安全可靠。
張凌翔用獨特的視角詮釋著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內在聯系。在他看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從工業自身來說,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另一方面,從工業環境來說,需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就是要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盡管我國軌道交通的國產化程度已經很高,但核心技術仍是‘短板’,信息化、工業化與服務業如何打通?”張凌翔認為,處于同一產業鏈條上的車輛維保與整車生產,是有機的統一體,車輛維保中生成的大量數據,可為整車生產升級換代提供極高的參考價值。
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得張凌翔分析問題的視野及格局變得更加開闊。張凌翔認為,應讓工程檢測車等大型裝備走向社會租賃模式,發揮裝備效益最大化,盡可能地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上海地鐵維保應主動作為,與制造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更緊密地結合,讓“智慧”運維產生的市場需求引導制造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上海維保公司通過“優才班、英才班、俊才班”三才青年人才培養平臺,選拔培養維護管理人才梯隊
“第一次看到‘中國制造 2025三步走’戰略,非常令人振奮和期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 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讓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中國制造 2025’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這“九大戰略任務”與當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密不可分,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制造業這一立國之本的戰略地位,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落實好‘中國制造 2025’發展愿景?!睆埩柘铦M懷信心地說。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制造 2025”九大戰略任務中的首條就提出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翱萍紕撔率菍嵤┢髽I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人才。因此,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睆埩柘杞榻B說,上海地鐵經歷 24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專業型、管理型人才,但要從人才大企轉變為人才強企,任務還很艱巨,需要全面提升人才素質,形成長期發展源動力。如何適應網絡化運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實現人才隊伍從“數量增長”向“素質提升”轉變,是網絡化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近年來,上海維保公司通過“優才班、英才班、俊才班”三才青年人才培養平臺,選拔培養維護管理人才梯隊。通過多元化的職業發展通道,推進“項目育才”、“崗位成才”。通過專業培訓、崗位交流、輪崗鍛煉等形式,拓展專業面和管理視野,促使人才迅速成長。累計選優培養青年英才 207人,已有 157人(占比 76%)先后走上了副經理、經理助理等管理崗位,成為公司管理團隊的核心輸入來源。
“我們相信,隨著軌道交通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在不遠的將來,網絡化運維可能將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城市,將會突破地域限制,實現京津冀、江浙滬等區域性的大網絡,使城市與城市間的聯系進一步緊密。我們將繼續強化行業內的溝通交流,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加強跨區域的技術力量共享,對設備故障、維修策略等大數據資源進行共享,形成遠程會診、遠程技術支持平臺。通過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借鑒,實現區域化的共同提升。創造更全面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合作平臺。”張凌翔充滿期待地表示,上海地鐵維保將努力開創軌道交通運維的新局面,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降低總體運維成本,積極探索,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的標準,與同行共享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