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川
摘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對工程建設場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設安全的鄰近地區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對于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對某公司新建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根據預測可能引發和遭受的地質災害類型及危害程度,提出了工程防治措施。
關鍵詞:新建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防治措施
前言:風能是一種潔凈的可再生的一次能源。風力發電是一種不消耗礦物質能源、不污染環境、建設周期短、建設規模靈活的新能源項目。朝陽地區是遼寧省風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某公司電場場址是遼寧省規劃的風電場場址之一,開發該風電場對于地區風電場建設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對建設工程造成的損失,防止由于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及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某公司對該建設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 地質環境條件
1.1區域地質背景
(1)地質構造。工程場地位于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遼西臺陷朝陽穹褶斷束的中部。經調查,評估區內斷裂構造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
(2)地震。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01圖A1)劃分,評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屬地震烈度Ⅶ度區。
根據以上特征,對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確定評估區區域地質背景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
1.2地形地貌。評估區地貌類型為長條狀山梁和山間溝谷,地形起伏較大,地形坡度一般8-20°。評估區最高海拔高度817.10m,最低海拔高度510.00m,相對高差307.1m。根據評估區地形地貌特征,確定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
1.3地層巖性。評估區內地層巖性簡單,地表主要分布的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薊縣系霧迷山組,評估區巖性變化較小,確定評估區地層巖性條件復雜程度簡單。
1.4地質構造。評估區周邊沒有褶皺和斷裂構造,長期處于穩定狀態,對評估區沒有影響。經過勘查,評估區地質構造簡單,無褶皺和斷裂,裂隙不發育,地質體完整性好。確定評估區地質構造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
1.5巖土類型及工程地質性質
(1)巖土類型及工程地質性質。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并結合周邊工程揭露的地層情況,擬建場地地層巖性為白云質灰巖,大部分呈裸覆狀態,僅局部零星較薄一層第四系殘坡積物。
第四系殘坡積物僅在溝谷坡面處零星分布,厚度0.1-0.5m,呈灰色,結構松散,由腐殖土和白云質角礫組成。
白云質灰巖呈灰白色,晶質結構,層狀構造,厚度大于2700m,主要是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白云石和燧石,巖石完整,巖溶裂隙不發育,該巖石的抗壓強度1500-2500Kg/cm2,巖層傾向與山體邊坡坡向相斜交。
(2)建設場地穩定性評價。擬建場地歷史上沒有引發地震的活動性發震斷裂,沒有發生過大的地震,無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不良地質作用不發育。場地的穩定性較好,適宜工程建設。評估區巖土體結構較簡單,工程地質性質良好,對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確定評估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簡單。
1.6水文地質條件。評估區內地下水埋藏較深,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對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確定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
1.7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經調查,評估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均以種植為主,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狀態,破壞地質環境的影響、破壞小。
綜上,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表B.1,判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
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即指對評估區內已經存在或正在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估,要求基本查明已經發生各類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現狀地質災害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引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在此基礎上對其危險性和對工程的危害范圍與程度做出評估。確定以占地范圍外擴300m作為現狀評估范圍,面積8.20km2。
經評估區現場實地調查和綜合分析: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中等,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簡單,原始地質環境未遭受到破壞或者破壞程度輕微。經現場實地調查,在現狀評估范圍未發現地質災害,現狀條件下評估區內無地質災害發生。
3.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是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建設工程的類型和工程特點進行評估,主要對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評估。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為工程建設、保護和恢復該區地質環境提供科學的地質理論依據,以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及良好的地質環境。根據工程分布與地質環境條件,確定預測評估范圍為項目建設用地范圍,面積0.1193km2。
3.1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根據建設項目工程特點,結合該區地層結構與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估區內工程活動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和滑坡。
(1)崩塌。由于風機和箱式變壓器基礎開挖深度3.5m,形成高度3.5m左右陡邊坡。邊坡上部表土層最大厚度0.5m,下部為堅硬的巖石。形成的陡邊坡在爆破震動、地震及強降水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引發小規模崩塌地質災害。
開挖后形成的邊坡高度小,表土層厚度小,下部是堅硬的巖石,且節理裂隙不發育,巖土體的穩定性好。所以,引發崩塌的可能性小,崩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經現場調查,評估區或周邊無崩塌地質災害發生。
綜上,工程建設活動引發或加劇崩塌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崩塌地質災害的危害小,發育程度弱,確定危險性等級為小。
(2)滑坡。風力發電場道路修建在局部地段(主要是粉質粘土構成的斜坡)需要切坡,從而改變原來斜坡外形、結構和斜坡體的應力分布,形成新的臨空面,斜坡巖土體在重力和不良氣象因素作用下,可能誘發小型滑坡地質災害,影響風力發電場道路的正常運行。建設場地位于朝陽縣干旱地區,全年降水量不足500mm,新建道路切坡高度小。因此,引發中大規模滑坡的可能性小,危害的對象為場區道路,易損性分析經濟損失小。綜上,工程建設活動引發或加劇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小,發育程度弱,確定危險性等級為小。
3.2建設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工程建設會引發地質災害,同時自然環境條件下及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也會對工程造成危害,通過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分析。項目建設存在可能遭受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1)崩塌。崩塌是由于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施工所引發,也使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到崩塌地質災害的危害。但是由于崩塌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評估區表土層厚度小,下部是堅硬的巖石,且節理裂隙不發育,巖土體的穩定性好,即使是形成崩塌地質災害也是規模很小的坍塌,容易防治和防范,建設工程自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發育程度弱。因此,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崩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小。
(2)滑坡。滑坡是由于修建風場道路所引發,也使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到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但是由于建設場地位于朝陽縣西北部干旱地區,全年降水量小,而且新建道路切坡高度小,即使是形成滑坡地質災害也是規模很小的滑坡,容易防治和防范,建設工程自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發育程度弱。因此,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小。
3.3預測評估結論。根據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可能會引發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為小;工程建設本身有遭受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為小。綜合評估,建設地段發生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為小。
4.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根據建設工程特征和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做到因地制宜,因災設防,合理有效。
(1)主管部門和工作人員要提高保護地質環境的自覺性,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危害性,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識別能力,編制好針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防災預案,建立預報預警系統,提高臨災抗御能力。
(2)該工程建設必須嚴格按設計部門提交設計方案進行施工,不得私自變更設計方案。
(3)崩塌防治措施主要是要按照設計穩定的邊坡坡度進行開挖施工,及時清除危險巖土體,按照設計和施工揭遇的巖土體強度、穩定狀態采取削坡、錨固、支護和排水措施,提高邊坡的穩定性。
(4)滑坡的防治措施是對道路修建形成的比較高陡斜坡,在斜坡上緣設置排水溝,減少地表水入滲影響斜坡的穩定性。坡面采用漿砌塊石護坡,提高斜坡的穩定性,防止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
(5)針對可能發生的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進行監測工作,指定專人定期巡視,發現險情及時撤離人員和財產。
參考文獻
[1] DZ/T 0286-2015[s]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
[2] 蘭奎華,李祥才,付慶等.遼寧省凌源市年豐溝滑坡特征及引發因素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21(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