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摘要:根據現今的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世界旅游組織對未來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并在旅游客源國中排名第四。由此可見,城市進程中對于城市規劃的旅游方面需求越來越大。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使得城市旅游流的發展越來越快。現如今的旅游流都是以游客為主體的,它們給城市系統的不同要素帶來了結構上的沖擊,也使傳統的城市規劃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問題。由現今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致力于三個方面的轉變包括游憩轉變為旅游、居民轉變為游客、空間轉變為形象。以便讓我們的旅游業更加適應現代化的城市規劃。
關鍵詞:城市化;城市規劃;旅游的適應性
引言:旅游業的提升會大幅度的增加城市的綜合實力并且使我國城市化建設更加穩步的發展,很好的踐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我們對于城市規劃中旅游適應性的探討及其對策的指定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目前城市規劃對旅游的不適應之處
1.城市規劃趕不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旅游業、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種產物,那就是旅游城市化。相比于中國,國外的許多國家早已經開始了對于旅游業和城市化的探究。根據多個研究學者提出的旅游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看出,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旅游業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大的推動了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趨于正規化國際化,但是在旅游業的不斷提升下,城市進程規劃就顯得有些滯后了,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如果不使傳統城市規劃盡快轉變盡快發展,那勢必會影響到我國旅游業向前發展的步伐。
2.旅游流對于城市系統的沖擊越來越大。旅游流描述的就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在不同旅游地點的遷徙現象。中國在1998年開始創建優秀旅游城市以后,旅游業就開始以城市為目的地為落腳點。從而引來的游客形成的旅游流使城市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城市規劃方面對于旅游流的影響卻是少之又少。由此造成了城市內部結構發展的不均衡,城市現代化的腳步被迫減慢。通過這些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城市規劃與旅游業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的重要性。從城市規劃的不同方面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例如城市園林的綠化系統、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的關注城市規劃的編制內容,在編制內容上讓有關旅游方面的內容更加具體、全面、規范。
二、如何調整城市規劃與旅游的適應性
1.功能方面由“游憩”轉變為“旅游”。早期城市規劃的目的在于保證交通、工作、居住以及游憩四種活動有序正常的運行。這對現代化的城市規劃起到的很深的影響作用。而在工作與生活之外,游憩便成為了城市規劃項目中的重中之重。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標志和主導動力,自然游憩這一功能的地位也要隨之升高,越來越向旅游業發展。因此,現在我們城市規劃發展也要隨之變化,要注重的將城市的游憩功能轉變為旅游功能。
2.主體方面“居民”轉變為“游客”。各種憲法憲章都指出城市規劃要把人作為主體,強調人對于城市建設規劃的重要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城市規劃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的要求,保護居民的利益。所以在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中,園林綠地建設和公共設施方面都要為城市居民考慮,以他們的利益為主。城市旅游的發展中主體為游客,城市為目的地成為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
3.目標方面“空間”轉變為“形象”。城市規劃由字面意思便可知道是對城市中空間,土地各種資源利用的綜合規劃與部署。然而我國旅游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快,城市的旅游功能發展越來越強,所以城市規劃要切實考慮旅游系統的建設要求,在城市旅游形象、品牌、服務、市場營銷四個不同的方面將城市的“軟”環境提升。
三、探討并制定出與旅游適應性的城市規劃機制
1.實現二者適應性的供需機制。城市規劃應根據旅游市場和游客的不同需求進行空間和資源的配置和調控,使這種供需適應機制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出現。現在城市旅游活動中大眾化、散客化和常態化的表現越來越明顯,而這種散客性的消費模式使旅游的游客對目的地更加了解,有更加深刻的需求,可以全方位的接觸旅游地的文化。因此,城市規劃要適應并且滿足游客的市場需求,對城市的目的地進行空間和資源的合理的調控和配置,給游客的客源市場提供一個吸引物,充分的發揮出城市規劃與旅游的相適應性。
2.實現二者適應性的管控機制。城市規劃應該對各項建設的建立過程中進行高效的管控機制,用來保障各項系統穩定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適應旅游發展和城市旅游系統建設的具體內容也應該列入法制化的軌道,用法律的方式來保證城市規劃的有序進行。
四、關于規劃對旅游適應性的對策
以天津為例,天津已經成為全國旅游業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天津市今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相比以往時期增加了13.0%。由此可見,來天津市旅游的游客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呈現出了客源市場多元化的格局。無論國內外,旅游者的數量都是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旅游業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也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接待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大大的加強了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增強了開放性。在城市的規劃中也應該尊重當地廣大人民的意見,對旅游者的要求與需求也要進行調查與分析。根據統計的不同信息進行各方面的城市規劃,爭取做到響應到大部分人的需求,為游客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
總結:實行適應旅游的城市規劃調整,其目的在于要更好的滿足游客的需要、建立起城市的形象和品牌、提高城市的各種旅游功能,由此確保城市規劃的長期穩定發展。將探討出的應用性政策適用于我國城市型的旅游項目建設領域,最重要的是對于我國城市規劃的總體編制與實施的過程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即便我們對這些問題已經進行了探究,但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更多的方面進行深入性的研究,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規劃學理論進行融合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
參考文獻
[1]黃震方,吳江,侯國林.關于旅游城市化問題的初步探討——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02: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