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
摘要:本文分析了“給”句式的歧義現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事件語義學框架下的新戴維森分析法對“給”句式的歧義進行了形式化的描寫。運用該理論對“給”句式進行形式化描寫不僅有助于厘清歧義現象的語義,還可以進一步解釋“給”句式的歧義消除。
關鍵詞:“給”句式;歧義;事件語義學
一、“給”句式的歧義現象
漢語中諸如“小王給小李寫信”的“NP1+給+NP2+VP”句式(我們稱之為“給”句式)是一種歧義句式,它可以表示“小王去信給小李”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小王替小李寫信”的意思。即,這個句式中的“給”既能表示“給予對象”也能表示“服務對象”。
那么,這種“給”句式歧義的來源和分化條件如何呢?朱德熙(1979)先生較早就已經關注這個現象,指出歧義的情況跟“VP”里的動詞V相關:動詞V可以是給予類(如賣、送),也可以是取得類(如買、娶),還可以不表示給予也不表示取得(如畫、炒)。兼屬給予和取得義的一部分動詞(如“寫、寄”)的意義帶有不確定性,有時包含給予的意義有時不包含給予的意義。李曉琪(1993)進一步細化了“給”句式的歧義現象,明確指出當動詞是轉移、傳遞、制作類時產生歧義,如“小王給小李寫信。”
然而,根據動詞的不同能夠描述和區別歧義現象,但不能統一地解釋同一句式的歧義來源。本文嘗試借鑒形式語義學的相關理論重新審視“給”句式的歧義問題,試圖用較為抽象但更為統一的方法來分析“給”的歧義問題。
二、“給”句式的形式化描寫
對句式語義的形式化描寫是形式語義學研究的基礎。對句式的語義描寫一般是以謂詞為核心,按照傳統的謂詞邏輯的表述方式,如“小王給小李寫信”所對應的邏輯簡式為:寫(小王,小李,信)。
但這種刻畫的問題在于無法揭示“寫信”和“小李”之間的關系。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美國邏輯學家戴維森(Donald Davidson)提出了增加一種表示事件的論元的思想,之后經過局部的修正,發展為新戴維森分析法(Neo Davidsonian Analysis),并進而形成事件語義學的理論基礎。戴維森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將整個事件而非單個謂詞作為論元,用合取關系來體現謂詞的屬性,新戴維森分析法還應用了題元角色的描寫方式來描寫和謂詞相關的論元。另外,它還將介詞作為謂詞來看待。因此,我們利用這種形式分析的方法,可以更為精確地描述出介詞的語義內容及它們之間的差異。按照這種分析模式,我們可以刻畫“小王給小李寫信”這類動詞為制作類的“給”句式的歧義現象。其兩種語義可以描寫如下:
(一)ee1(給(e) =寫信(e1) AGT(NP1, e1) APT( NP2, e1) e1= 制作類事件
即,存在一個事件e和事件e1, e事件蘊指e1事件,e1事件是一個寫信事件,并且這個事件中,NP1(小王)是AGT(施事者),NP2(小李)是APT(接受者),e1事件本身是一種制作類事件。
(二)ee1(給(e) =寫信(e1) AGT(NP1, e1) SEV( NP2, e1) e1= 制作類事件
即,存在一個事件e和事件e1, e事件蘊指e1事件,e1事件是一個寫信事件,并且這個事件中,NP1(小王)是AGT(施事者),NP2(小李)是SEV(被服務者),e1事件本身是一種制作類事件。
同理,當e1是位移、傳遞、制作類事件時,NP2都有兩種語義題元角色的可能性。這樣,我們就將“給”句式的歧義進行了形式化的描寫。
進一步來講,當對“給”句式做出如上的描寫,我們可以進而將之運用到“給”句式的歧義消除現象的解釋中。所謂“給”句式的歧義消除現象,是指諸如“小王給小李寫信看”這種“NP1+給+NP2+VP1+VP2”句式的語義唯一性。我們將其語義形式化描寫為:
(三)ee1e2(給(e) =寫信(e1) 看(e2)寫信(e1) AGT(NP1, e1)APT(NP2, e1) AGT(NP2, e2) e1= 制作類事件
即,存在一個事件e和事件e1及e2, e事件蘊指e1事件以及e2事件,e1事件是一個寫信事件,并且這個事件中,NP1(小王)是AGT(施事者),NP2(小李)是APT(接受者),同時,NP2(小李)也是e2事件(看)的實施者,e1事件本身是一種制作類事件。
它增加了一個e2事件,且NP2是該事件的施事者。這同時影響了NP2在e1事件中的題元角色,使得NP2在e1事件中只能處于接受者的角色,從而使得即使e1事件是制作類事件,而整個句式也不再有歧義。由此我們消除了“給”句式的歧義。
參考文獻:
[1]李曉琪.介詞“給、為、替”——兼論對外漢語虛詞教學[A].載《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2]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J].方言,1979(2):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