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近十幾年來,高等教育向國際化發展的速度和進程越來越快。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高校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擁有了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也有不少學校獨自申報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但是,各大高校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普遍暴露出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計劃的進一步實施。鑒于此,本文將具體提出幾個常見的的問題,并逐一分析應對策略,以期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順利開展。
國家教育部早就指出了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性。實現中外合作辦學、實現與國際教育相對話,是引進先進教育和管理理念的重要途徑,是引進外國教育教育資源的具體方法,也是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導致了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教學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幾個問題
辦學層次低。總的來說,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是辦學層次低、水平低、專業設置重復、交叉、缺乏特色專業,沒有真正引進國外的有特色的優秀教育資源。據相關調查統計,國內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所設置的學科門類、專業面布局、整體結構都不夠完善,在辦學理念、學科設置以及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大漏洞,沒有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和市場要求的優秀人才。當前,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設置過于集中。無論是本科專業設置方向還是專科教育設置上,都集中在管理、經濟、信息技術這三個領域上,缺乏工科類專業,如高新技術類、材料結構類、生物類、化學類、醫學類,缺乏對引進國外相對成熟而國內沒有的項目的高度重視。此外,大部分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過少,只針對自己的特色設置專業,導致了本校的教育資源始終得不到優化改善。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從各大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現狀來看,普遍缺乏優秀的教師。任何專業的開設都要求有強大的師資力量提供教學保障,中外合作辦學所設立的專業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以培養出一流的專業人才。總之,教師的質量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結果影響巨大,因而教師必須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國際教育水平和國際化教育理念。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師符合要求,絕大部分教師達不到要求。此外,在聘請外教方面存在只注重數量而忽略質量的現象,而且外聘教師隊伍波動幅度大,經常更換教師,這樣的做法會極大地影響到整體教學質量。對于各專業課,教材的引進和課程的設置都過于隨意,缺乏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
監督管理問題。監督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上。盡管我國政府部門分別在1995年和2004年頒布了兩項關于中外辦學規定的法律法規,但這兩部法律法規只能在原則上規范中外合作辦學,并不能在具體操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政策文件的不齊全,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單位組織或個人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與外國教育機構擅自開展辦教學活動。這些組織或個人常常以貼小廣告的形式進行招生,做出虛假承諾,騙取錢財。還有一些合法的教學機構,常常發生信息披露不及時的現象,甚至有些機構盲目做出高承諾而到最后根本無法兌現,這樣會嚴重損害學生的權益。
此外,由于缺乏專門的辦學質量評估機制,許多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成績不理想,外方教師與中方教師之間的合作、外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都存在不暢通之處。對此,高校應以國家的政策方針為指導,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逐步確立較完善的評估和監督系統,實現對中外辦學的有效監督管理。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應對策略
創新跨國高等教育理念。創新跨國高等教育理念,首先要加強跨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一方面,我國真正參與跨國高等教育的時間并不長;另一方面,我國在跨國高等教育方面的經驗非常有限。然而,隨著近幾年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深入,新問題、新困難不斷出現。因此,要盡快將對跨國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提到議程上來。理論研究的深化既是實踐作用的產物,又會反過來指導實踐。分析我國的跨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現狀可知,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整體模仿、移植的較多,而創新、探索的較少,如果單純地模仿別的國家的教育模式就會形成依賴性,永遠也走不出屬于自己的道路,此外,別國的教育模式也不一定適合我國高校情況。因此,我們應從我國現狀出發,結合高校具體情況,參考國外教育經驗來加強對跨國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
完善質量保障體系
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雖然我國教育部先后頒發了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施行辦法、意見和規范通知等政策性、規范性文件,但是這些文件的實施情況和效用不太樂觀。由教育部門同時負責制定法規政策、審批并監管項目、評估認定項目,同時掌握制定、執行、評估和監管的權力,難以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出客觀、科學的管理。為此,我們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
健全評估認證機制。由于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經驗不夠、教育資源不足,因此,要引進國外先進、優質的資源。然而,在確定引進之前要先確定其是否是真正優秀的教育資源。換句話說,就是要在教育資源入口處對教育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方向、師資等進行評估認證,只有達到相關標準后才準許進入,對于質量不符合規定的要堅決予以清退。此外,要通過各大媒體發布評估和認證的結果,讓受教育者謹慎選擇、避免上當受騙。可以說,一個健全的、由專家組成的評估認證體系或機構是解決現存問題、提高辦學質量的必要措施。該評估認證體系或機構要在政府文件的指導下制定評估指標,定期對辦學高校的教育教學計劃、教學成績、課程設置、教學設施、師資等進行評估,同時將評估結果發布出去,為教育消費者提供科學的參考。
中外合作辦學信息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外部環境中占重要地位,我們應盡快分省份建立中外合作辦學的注冊系統,由專業人士向公眾公布中方教育機構和外方教育機構的基本情況和信息、招生簡章、合作內容、授課內容、教育方向、專業開設、課時安排、學習年限、教材、師資等內容,同時注意保持與中外辦學機構的聯系以便及時更新信息。此外,還要分省份建立學生信息系統,學生信息系統要求納入通過了國家審批的學生基本信息和其它必要信息。這樣做一方面能夠為學生的利益提供堅實保護,另一方面還能讓國家精確、及時地掌握國內中外辦學情況。
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中外合作辦學是一項國家化工程,承擔著培養國際型人才的重擔。因此,對師資力量的要求比其它教學要求較高。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國際一流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要求教師具備高水平的國際交往能力。再次,要考慮教師的素質問題,要通過專業培訓打造一支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思想理念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嚴格杜絕教師教學隨意性,保證每個教師都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第四,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校際交流、基金項目等機會,選派本校教師出國訪問、進修,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優化教師的國際化能力與知識結構,積極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第五,高校應設立相應的激勵制度,鼓勵教師使用雙語言教學、鼓勵大膽創新教學。最后,高校應以聽課的方式經常性地、不定期地監督教師的教育工作,并按檢查結果做出相應的處罰或獎勵措施,以國際化教師的水準來嚴格要求所有教師。
本文以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幾個問題為切入點,從跨國高等教育理念、質量保障體系、信息服務平臺、國際化師資隊伍等角度入手,詳細論述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應對策略,多方面入手,旨在促進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順利、高效開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