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6月24日-25日,在四川廣元朝天區曾家山舉行的中國農業公園與休閑旅游康養產業發展論壇上,來自農業部、住建部、四川省及廣元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就中國農業公園建設與休閑農業和康養產業發展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中農辦原主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出席論壇并為曾家山中國農業公園授牌。與會專家認為,中國農業公園的建設已成為我國農村發展的新業態,已初步形成農旅文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將有力推進我國休閑農業和康養產業發展。
中國農業公園是基于農村廣闊的土地資源和鄉村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稟賦,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再生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的新型主題公園業態。創建10多年來,中國農業公園以凸顯“鄉土、鄉情、鄉愁、鄉韻”內涵為特色,成為集美學化的農業景觀、生態化的農時田園、藝術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農事組織、科學化的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村社區,是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田園綜合體。
論壇開幕式上,中共廣元市委常委、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朝天區堅定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立足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以“蜀道亞高原、康養曾家山”為主題,加快建設曾家山中國農業公園,打造了魅力獨具、活力綻放的養生天堂。“我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全力打造綠色養生基地,曾家山創建中國農業公園,既是保護生態、傳承歷史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資源開發、加速奔小康的主要路徑。”蔡邦銀說。
作為本次論壇的發起和指導單位,中國農村雜志社黨委書記、社長王太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傳統農業和鄉村的價值認識正在重新構建和確立,休閑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也迎來快速發展黃金期。農業公園的發展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高端形態,它有效地利用了農村廣闊田野、綠色村莊,遵循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農業生產與農耕文化有機結合,成為產業融合的大平臺,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載體。農業公園的創建有力促進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了傳統農村形態的提升和再造。
“一批風景優美、產業發達、人文濃郁、各具特色的農業公園在全國陸續建成,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可以說,農業公園的創建,給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綜合解決方案。”王太說。
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沈澤江在論壇上介紹了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歷史和現狀,并對中國農業公園以“農文旅、綠科商、創學養”九個字做了理論歸納。
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盧鳳君則從中國農業公園的系統認識、戰略抓手和商業模式與論壇嘉賓分享了觀點,并著重提出關于中國農業公園的價值思路。他指出,公園的本質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農業公園是城鄉一體的公共產品,要全域運營、全息服務、全鏈增值。要從保護脆弱稀缺價值、支撐實現長遠價值、提升區域整體價值、運營激活商業價值四方面綜合統籌。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認為,中國農業公園創建的重要意義在于找到了壯大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的有效途徑。他希望通過加快農業公園創建,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資源環境和農耕文化優勢,利用“生態+”“旅游+”模式,創辦旅游合作社、企業來推進休閑農業發展。他表示,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監管好食品、消防、環境安全。要圍繞有機、有潛力、有特色的“三有”產業,實現生產生活同步改善、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一產二產三產深入融合,培育宜居宜業特色城鎮。要通過建設特色集鎮、打造田園綜合體、創建產業融合園“三個抓手”促進農旅文融合發展。
論壇上,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喬惠民宣讀了《中國農業公園曾家山共識》,來自四川曾家山、黑龍江紅興隆、廣西玉林五彩田園、成都溫江區、河北北戴河、河北保定市、浙江滕頭村、江蘇盱眙縣、四川江油市、四川武勝縣等中國農業公園成員單位、創建單位代表及企業代表共同簽署了共識。
對于中國農業公園創建特別是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多位專家也給出了明確意見。“休閑農業的發展中,一是發展同質化比較嚴重,特色不夠鮮明;二是管理粗放,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設施配套還不完善。”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詹慧龍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處長丁兆平則建議中國農業公園建設中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對農業公園的規劃要有分區,特別是對原住民的安居規劃及防災減災規劃等方面要做好細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