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稿費縱橫談

2017-08-02 23:56:13羅定金
涼山文學 2017年4期

羅定金

文人書札談稿費

在中華書局迎來百年華誕的時候,編輯出版了一套四冊的《歲月書香》,暢談百年中華的書人書事。第一冊有一篇北大教授陳平原的文章《書札中的文人與書局》。

當年中華書局的老板是舒新城,文人學者寄給中華書局的信,大都是談論稿件的,或自己推薦自己的著作,或他人推薦朋友的著作。陳平原文中說,三十年代王力先生兩次去信賣稿,都被批“不收”,可見選題實在太不如人意,難怪被拒絕;不能因王力后來出名便指責書局當初之不收稿。有些書稿的確很有價值,書局顯然是考慮銷售不理想而拒絕。

川籍作家李劼人曾先后給書局老板去了十四封信,推薦自己的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談小說之好,談規模,談進度,談什么時候可以殺青。希望老板能預支稿費,以便養家糊口,以便完成大著。對此,書局老板是認真對待的。

陳平原在文中感慨道:除了報人陶菊隱只求說“二十余年粗制濫造之作品”“即訂成冊”,不想取得任何報酬外,絕大多數作者賣稿是為了“救窮”。“著書都為稻粱謀”,這已經夠可憐的了,更何況書稿還不一定能賣得出去。理解現代文人這種生存狀態,你就能明白書局在現代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不要說像對待劉大杰那樣,允其“按月預支稿費百元,以維持生活”,以便擺脫俗務,集中精力完成《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卷;即便像對待李劼人那樣,及時支付稿費,使“寫作小說極感興趣”的作家不必為生計而轉行教書,也是功德無量。書局支持與誘導對現代文學、學術發展的深刻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愈發明顯。

一個典型的版稅合同

著名學者陳明遠,長期研究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且有多部專著出版發行,我所購藏的就有四種。在《文化人與錢》中,有一篇題為《一個典型的版稅合同》。

合同之前,是陳先生關于當時稿費和版稅情況的介紹。本世紀初,我國稿酬制度已經形成并且跟國際接軌。稿酬有三種基本形式:(一)稿費,又稱為“潤筆之資、潤筆費”;(二)版稅,又稱為“提成費”、“版費”;(三)買斷版權,又稱為“作價購稿”。

我國版稅的具體規定,開始于一九○一年三月“東西益智譯書局”在上海市《同文滬報》上刊登廣告,提出“譯出之書……當酌送潤筆之資或提每部售價二成相酬”。這“售價二成”意思就是“版稅20%”;而更早一些,上海《申報》館在一八七八年三月刊登“搜書啟事”,提出“以書申酬”和“出價購稿”,也就是買斷版權的辦法。

一九二八年十月,魯迅介紹柔石的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合同約定版稅20%,本月二十五日柔石致兄長信中說:“福現已將文章三本,交周先生(魯迅)轉給書局,如福愿意,可即賣得八百元之數目。……抽版稅是如此的;就是書局賣了你的一百元的書,分給你二十元。如福之書,實價共二元,假如每年每種能賣出二千本,同福每年可得八百元。”

魯迅的出版合同通常約定抽版稅20%。

以下是《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抽取著作物版稅合同條件》,凡十二條,在此省略不記。

五十年代的稅費

新中國成立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的出版社一般按蘇聯的稿費標準致酬。因為那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學蘇聯。據說,那時的稿費標準是相當高的。一個作家出版一部三、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其稿費能在北京買一小四合院。

陳四益說稿費

陳四益,四川成都人,一九六二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轉向當報刊編輯,以雜文名世。在其近著《衙門這碗飯》雜文集中,有一篇《稿費》。

六十年代初吧,當年最高工資是毛澤東,據說是五百元,等而下之,分作二十多級,大學畢業到機關,是二十級(言二十品文官),第一年在上海拿四十八元,北京少兩元,是四十六元,因為有地區差價。第二年轉正,上海六十元,北京五十八元。大學教授也同樣分級,一級教授是五百元。

不同的是,教授、作家可以著書立說。在報紙上發表一篇千字文,約有十五元稿費。名家不在此例。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徐震,當過校共青團委書記,新聞系、中文系總支書記,常以丁艾、公今度等筆名在報刊上發表雜文。因陳與他有亦師亦友的情份,故在一文發表后便戲言“一個禮拜小菜鈿(滬語,即買菜所需的錢)有了。”一個青年助教如果一個月能寫兩三篇“豆腐干”,就相當于工資翻倍。如果有一部長篇小說出版,簡直可謂驟富。

李潔非也談稿費

李潔非,學者,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已出版專著多種,如《典型文壇》、《典型文案》、《典型年度》等。其新著《文學史微觀察》內中分成收入、宗派、口號、會議、斗爭、批示等六個部分。在收入內的09中,具體談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稿費問題。

當年,《林海雪源》、《紅旗譜》、《青春之歌》等熱銷小說,收入可至累萬,而國家領導人月工資亦不過四五百元,工人一般僅三四十元。因此,在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作家確可說已躋身最高收入人群。但另一方面,這種形式的收入,作家雖納于懷中,卻始終沒有底氣,內心糾結,七上八下。

劉紹棠以《青枝綠葉》一部長篇小說撞入中國文壇,且以少年身份,有“神童”之譽。他作為急速升起的文壇紅星,數年間以稿費、版稅致富而購置房產,據說他本人也公然提出“為三萬元稿費而奮斗”。一九五六年春,劉用稿費在中南海附近買了座小三合院,包括住房五間、廚廁和配房四間,還有十余棵老果樹,也不過花了二千元。而他一部十余萬字的中篇小說《夏天》,就收入了稿費八千元。

一九五七年反右,他被打成右派,對于他的批判,著重渲染了稿費問題。

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中,對稿費的抨擊被強烈提諸報端。當時工人喊口號“我們要紅旗,不要鈔票”,作家張志民遂加變化,移植為“要紅旗不要稿費”,稱“對于純潔我們的創作隊伍,對于創作人員的思想建設,都有極大好處,沒有半點壞處“。馮德英宣布,把小說《苦茶花》及改編電影所得八千元稿費“全部捐獻給山東膠東地區,支援家鄉的生產躍進”,說“他所以能寫出一部小說,首先歸功于黨和家鄉人民的英勇斗爭”。候外廬等則認為“高稿費報酬的制度的不合理,在今天偉大的時代,已經成為束縛人們共產主義風格的東西了”,“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的殘余”。

張天翼、周立波、艾蕪登報倡議“減低稿費報酬”,稱稿費可使作家“迷失了方向”,同時,他們正確和客觀地指出當下文學體制稿費確實可以說是“多余”的。他們聯名在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九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建議減低稿費報酬》的文章。文章說:

我們估計一下,目前實行減低稿費,對于作家生活影響不大。中國作家協會兩千會員里面,大多數是業余作家,他們一向靠工資生活,稿費多少,對他們的生活沒有絲毫影響。至于專業作家,實在是數目很少。而且專業作家中,有好多人在各省、市,都擔任一部分職務,在必要時也可以拿部分工資,生活也不會成問題。總之,擔心生活困難與作家叫窮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因此,稿費減半。據說減半之后,作家所得稿費還是比較高的。

鄧云鄉之稿費滄桑

鄧云鄉,民俗掌故著名作家,他的著作之多,恐怕應以“著作等身”來形容。在他的著作中,有兩篇是談稿費的:一篇是《著書難為稻梁謀》,一篇是《稿費滄桑》。

1

也是二三十年代,賣文錢來付酒家,爬格子的年輕人,花兩三元稿費,便可以約二三知己,到大馬路新雅、大三元等店瀟灑走一回,吃個酒足飯飽,還可以剩余黃包車錢。現在法定稿酬,高標準千字三十元,如何夠半個月的伙食費?何況書稿還難得千字三十元。去年我和中華書局簽訂《文化古城舊事》合同,也還是書局朋友照顧,每千字二十五元,如與八十年代初物質指數統差上漲十倍計算,則只不過二元五角千字。

2

五十年代中期,寫稿寫書的收入很可以。當時除工薪而外,其他想再賺點錢,補貼生活,只有寫點東西。換點稿費是合法的,不過也要秘密一些,免得同事知道產生嫉妒。

鄧云鄉爬格子,為兩家報紙寫雜文和時事舊詩,雜文每一兩篇換個筆名,每篇千字左右,二十元。時事舊詩十元一首,兩首一發,就是二十元。每月發稿五六次,便百余元,手頭有錢,他便到淮海路復興飯店吃法式公司菜、奶油雞茸濃湯、荷蘭牛肉配上豆泥,面包黃牛咖啡,只一元一客,千字雜文,可吃二十客公司大菜。他說,同朋友下小館,吃便飯,真是小事一樁。

3

文革后,文人重操舊業。但當時稿費標準低,根本不能與五六十年代相比,還交所得稅。七九、八○年之間,鄧云鄉為一家新聞社寫專欄外稿,每篇九百字,月供稿二十篇,開始每篇六元,不久每篇八元,十分固定。一九八二年他出版《魯迅與北京風土》一書,是以每千字十元計酬的。

4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報刊社拖欠作者稿費的事時有發生。鄧云鄉說,多家拖欠他的稿費,有時竟達兩三個月,甚至更長。他寄稿不做記錄,時間長了,便忘記稿費寄來與否?有好幾年沒有為中新社供稿了。有一次,他寄了兩篇去,稿費久久不寄來,自己以為稿子是不是寄掉了,他給當時的責編馮大彪寫信時偶然問起,對方回信說,稿子早發了,說稿費過些日子寄去。這一“過些日子”,就是近三個月他才收到稿費。

5

鄧云鄉是出過十幾本書的大作家,在說起稿費的時候,他總覺得有滄桑之感。

雖然他有這種感覺,但有時也感到欣慰。他說,值得欣慰的是,除《水流云在雜稿》雖有合同,尚未領到仍在拖欠著的稿費外,其他由最早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直到最近的《清代八股文》都已寄來稿費。前者一九八二年,千字十元;后者最近,一九九四年十月,千字以二十元計算。三中全會后,國家關于稿費的定額,最早規定千字最高二十元,后因通貨膨脹,一律提高百分之五十,一般學術著作,最高千字三十元。

當時,王蒙先生在報上發表文章說:米價已漲六倍,稿費如按米價漲,則三十元應為一百八十元,即去掉整數,只算零頭,也該給八十元。他在說這話時,米價尚未過一元(斤),之后米價節節上漲,半年的時間就漲了一倍。看來,稿費是難能與米價成倍增長的。

“文革”時期稿費廢除

十年動亂中,我國的稿費制度被廢除。因為出書、寫文章,都是“革命需要”,以“革命”的名義,稿費被廢。

其實,在“文革”的前五年,報紙大多數停止發行,期刊基本上停刊,出版社也基本上不出書,只是到“文革”的后五年,報刊以及出版才得以陸續出版發行。文人也才為報為刊為出版社供稿,稿子發表后是沒有稿費的。大概是報刊編輯也是文人之故,才有稿子發表了給作者寄送紀念品之舉吧。

其紀念品,或是稿箋,或是日記本,或是鋼筆,或是《毛選》,或是《毛語錄》,或是毛像章,或是“毛主席去安源”石膏像,或是《馬恩列斯語錄》,或是《魯迅語錄》,等等等等。

稿費的恢復

稿費得以恢復的時間,是一九七七年,實行的是低稿酬。一九八○年八月號的《詩刊》。發表我的《彝族情歌》(二首),收到稿費十六元,兩首詩四十來行,詩以二十行一千字計,共二千字,即一千字八元。一九八二年四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愛情詩選》,選了我的這兩首詩,也是寄的十六元稿費。由此可見,當時的稿費標準,大概就是每千字八元左右。

一九八四年九月,文化部出版局頒布“關于試行《書籍稿酬規定》的報告”。“規定”的著作稿費標準為每千字六——二十元,一般著作每千字六——十五元。甚至可以更高,這要看出版者的經濟實力如何而定。當年,巴金的巨著《隨想錄》,是按每千字二十元計發的,是最高標準。

撰稿人任則瑜說,他與友人合作,窮盡兩年時間,寫成一部書稿,二十余萬字,每人只得八千元,每千字僅八元。須知,這是在稿費標準二十——三十元一千字的時候。他的感覺,“是傷心,是憤然,其味自知。”

幾乎是與此同時,劉曉慶一部自傳的書,不過數萬字,卻得稿費一百余萬元。一九八三年,在深圳舉行的首家文稿競拍會上,廣東作家郭小東的《流放者歸來》和北京作家霍達的《秦皇父子》,參加競拍,分別獲得九十萬元的稿費。記得,這一事件在當時文壇引起極大轟動。

這已不算什么,幾年后稿費或者版稅大增,當然這是對名家,或者是暢銷書而言。一部書稿就一百萬,甚至幾百萬的版稅,已不在少數。謂予不信,那么我們就來讀一讀這些也許并不枯燥的數據吧。韓寒、安妮寶貝、王蒙、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作品相繼以百萬元稿費簽約,有些甚至書稿尚未付梓,出版商就預支稿費。王蒙的《王蒙自傳》,預付二百萬元;于丹的《〈莊子〉心得》,版稅三百萬元;王立群的《王立群談〈史記〉》,版稅一百萬元;韓寒的《光榮日》,版稅二百八十萬元;凌志軍的《聯想風云》,預付版稅一百萬元;安妮寶貝的《蓮花》,版稅二百萬元;王朔的《我的千歲寒》,版稅三百六十五萬元;易中天的《品三國》(上下冊),總共版稅五百萬元。以上所記,當是特例。

關于稿酬的一封信

這封信的作者,名洪丕謨。上海著名書畫家和著作家,著述頗富,多年以前已離開人世,這封信刊于一九九四年的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版的“書的通信”欄目中,現照錄如次——

岑兄,您好!

上信已收,因去河南轉了一圈,遲復為歉;剛要復信,昨天又收一信,非常高興。

兄擬編“隨想叢書”系列,邀弟編寫《禪詩隨想錄》,設想極佳,只是由于出版發行沒保證,書稿寫成后如果出現一連串問題,又是作者倒霉。記得當年米每斤0.17元左右一斤,書稿是20——30元1000字;現在米價上揚到1.00元左右一斤,依然是每千字20——30元這個價鈿,似乎也說不過去。若以米價書價上揚至今已達六倍計,那么稿費看來應在每千字180元左右,方才合理。然而眼下還不可能,取零頭以每千字80元計,方才差強人意。出版社有苦衷,作者勞而無功,何嘗不是苦衷?又近來手頭正好有書在寫,而兄又要在7月底交稿,理當加急,而加急是要付加急費的。因為上了年紀,又有單位任務,加夜班也傷身體。過去文人羞于言利,終于富不起來,未悉兄社能為舞文弄墨者稍稍肥點起來,靈活一點否?況且虧待作者,無異于扼殺出版社自己;優待作者,也就是優待出版社自己。你我相熟,無話不談,心如此想,筆如此行,兄其知我諒我乎?專此奉復,敬頌

編安!

洪丕謨1994年5月4日

謝其章談稿費

謝其章,北京人,當代著名藏書家和書話著作家。已有二十部著作問世,且文筆很好。在他的《蠹魚集》中,有兩篇談稿費的文章:即《稿費,痛并快樂著》和《酸甜苦辣說稿費》。

1

他在《稿費,痛并快樂著》中說:“稿費,稿費,一言難盡。”“稿費,稿費,叫人歡喜叫人憂。”

謝其章坦言,他認識幾位每年業余掙稿費幾萬十幾萬元的作者,凡是能迎合市場,遷就大眾口味的都“快樂著”,反之則“痛著”。

稿費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急就章”式的報刊文,一種是出書。有的作者專寫“內心獨白”、“紀實人物”、“娛樂時尚”、“花鳥魚蟲”,稿費就高。如有位作者寫一篇“催人淚下”的“紀實”文字,就得稿費15000元;而另一位作者寫一本書,印4000冊,定價15元,只得稿費3682.50元(稅后)。

謝其章說,自己寫了幾年,只有一個要求,不管(稿費)多少,你發我一篇,就給我一篇的錢,十元不嫌少,500元不嫌多,少給少高興多給多高興。

2

謝其章的《酸甜苦辣說稿費》一文,是由張潔的一篇文章引發的,他為張不平,進而現身說法。作家張潔有一篇《不再清高》的文章,刊發在《光明日報》上,大發稿費之憤話,作家如此大膽地發泄,編者如此大膽地編發,令謝其章頓生敬意。

他說,都說文人虛偽,文人還真是虛偽,明明寫稿撰文是為了稿費,但被人家欺瞞少算甚或干脆賴賬不付卻忍氣吞聲,生怕與人爭議稿費有損面子,誤了自己的名聲。難怪張潔一怒之下不再清高反遭到了同是賣文為生的同行側目。

于是,謝其章以自己關于稿費酸甜苦辣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先表揚好的,后批評差的。

南方有一家畫報向謝其章約稿。他便寫了一篇三千字的稿,配了十幾幅照片,寄去也就不存念想了。那編輯還問他對稿費有什么要求,他想別來這好聽的了。結果,一個月后竟收到三千四百元的匯款單,昏暗的路燈下他還以為多看了一個零。文章竟達到“一字一元”,這是他收到的最大數額的單篇稿酬。

北京某報連用了謝其章數篇稿,他還與編輯見過面吃過飯來過寒舍。無賴編輯“殺熟”,半年后仍不見稿費影子,他不顧面子地直接打電話催,對方左推右推,惹惱了他,竟說一個禮拜不見稿費,就直接找你領導,四天之后稿費寄來了,他說友誼也斷了。也是北京某報,用了謝其章的稿,半年不付稿費,打電話去問,編輯說“我代你領出來了,正要給你送去呢。”上海某晚報,幾年前用了謝其章一小稿,不過幾十元的稿費,他三番五次催問,被置之不理,謝大怒,并揚言要親赴上海問罪,據說還真管用,很快就寄來了四十元錢,寄款人欄,用的是私人名義,這就奇了怪了。

舒蕪談稿費與署名

遼寧教育出版社版《書趣文叢》第二輯,有舒蕪《串味讀書》一種,其中有一篇《稿費與署名》。

舒蕪,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和作家。他在《稿費與署名》中說,蔣夢麟的回憶錄《新潮》(臺北市傳記文字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九月一日出版)里面,說魯迅之所以寫小說,是因為教育部常常欠薪,要撈些稿費,來補貼零用。他難道不知道《新青年》是不付稿酬的么?他還說什么魯迅一不高興,便跑到弟弟周作人家里發脾氣,可見他的家庭生活是如此這般。他居然把魯迅親自購置修繕作為三兄弟共同的家,說成周作人的家而魯迅無份。

他還說,我們的稿費和版稅制度沿革史,也確實應該著手研究了。推而廣之,從古代文人到現代作家,他們的經濟生活狀況,他們發表作品如何取得經濟資助,或者自己要支付什么經濟支出,作者署名習慣的沿革、別號、筆名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凡此種種,都是很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舒蕪《稿費與署名》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間,是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二日。

香港的稿費

劉紹銘,1934年生人,廣東惠陽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他退休前是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中文系主任。勤于著述,有《一爐煙火》、《煙雨平生》、《曹禺論》多部著作在大陸和海外出版發行。在他的《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隨筆集中,有一篇《潤筆滄桑》,涉及到了香港的稿費。

在這篇文章中,劉紹銘說“爬格子的,大概沒有畫家那樣的身份;不過倒沒有人抱怨自己所得是‘過當的”。這從何說起呢?是因為古人有“仆畫以自娛,向未定潤,而朋儕輾轉相索,惠潤致物,往往過當,卻受皆愧,茲特自定潤”的說法而來。

接下來,劉紹銘談到了香港的稿費。

香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報紙副刊的稿費,除了特約稿,一般作者千字拿到十元,已是相當體面的了。五十年代十元港幣值多少錢?最可能的參照是購買力。那時候,報紙是一毛錢一份,大排檔的魚蛋粉三毛錢一碗,你有千字十元“身份”的話,寫一千字稿,可吃三十多碗魚蛋粉。

孫犁談稿費

在我的印象中,孫犁在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中,是最淡泊名利的一位,但這不等于他不談稿費。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文庫”的《孫犁散文》三卷的下卷里,就有一篇《談稿費》。

在《談稿費》的開篇,孫犁說,賣文為生,古已有之。有一出上戲詞中唱道:“王先生在大街,把文章來賣;我見他文章好,請進府來。”至于請進府去做什么,不得而知,應該是好事吧。

想寫點稿子,換點稿費,幫助生活,這并沒有什么不光彩。我在北平流浪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弄了一年半載,要說完全失敗,也不是事實,只得到大公報三塊錢的稿費,開明書店兩塊錢的書券(只能用來買它出版的書,也好,我買了一本《子夜》)。這是孫犁關于稿費的親身經歷之一。

孫犁說,抗日戰爭時期,沒有稿費一說。大家過那么苦的生活,誰還想到稿費?一九四八年平分土地之時,周而復同志托周揚帶給我一筆稿費,是在香港出版題為《荷花淀》的一本小說集的稿費。

各種工作,對國家社會的各種貢獻,都應得到合理的報酬,文學事業也不例外,但也不能太突出。另外,得到稿費,是寫作有了真正成績,達到了發表水平的結果,并不是從事文學工作的前提。筆者認為,孫犁先生的這一看法,是合情合理,客觀而實在。

唐剛用稿費設詩歌獎

讀二○一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一期《華語詩刊》,讀到一條新聞《和詩有關的民間“真力量”——重慶詩人唐剛將用自己四十年稿費設立詩歌獎,希望“詩人們安靜公平寫詩”》。讀過之后,令人振奮。

唐剛,重慶市萬縣人,是一個寫了四十年詩的詩歌愛好者,他決定將自己四十年的詩歌稿費一分不留地拿出來,設置“唐剛詩歌獎”,用以獎勵優秀詩人。

唐剛挖過煤炭,做過稅務人,業余好詩歌寫作。他的第一首詩,發表于《萬縣日報》,獲得稿費八角錢,后來陸續發表的詩歌稿費從八分錢到一角五分不等,的確很少,但那時他的工資收入只有三十元。現在六十四歲的唐剛,出版過《秋天的背影》等十三部詩集,個人辭條入錄《中國詩人大辭典》,發表過詩歌一千八百余首,每一首詩發表的稿費,他都一一作了詳細的記載。

截止二○一五年底,唐剛已經存有稿費16.5萬元,他準備攢到二十萬元就設立詩歌獎。唐剛詩歌獎評選章程已出爐。“唐剛詩歌獎”將用每年基金存款所得利息,每兩年獎勵一次在新詩創作中取得重大成績的本土和外地優秀詩人出版的詩集,詩集必須是最近兩年內出版的新書,之前出版的不得參評;每屆共獎勵詩人三人,本土詩人一人,重慶市內及其他省、市詩人二人;每屆每人獎金暫定五千元,同時頒發榮譽證書。首屆唐剛詩歌獎將在二○一八年前后頒發,如果稿費不足二十萬元,唐剛則用退休養老金補足。

韓寒曾開天價稿酬

據《新京報》報道:二○○九年五月一日,韓寒在博客上為新創雜志征稿,并給出稿費標準:

普通稿件,1000字/1000元;封面文章1000字/2000元。韓寒說這是“國內行業標準的20到40倍,也是國內最頂尖雜志給特約頂尖作家的稿費的2——4倍。”

韓寒認為,其實國內辦雜志虧錢是少數,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自己衣食無憂,可以少賺一些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最小說》的主編郭敬明見到韓寒“天價稿酬”后說,稿酬有高有低很正常,每千字一兩千元也不是特別高,我之前給別人寫東西還有過每字20元的。高稿酬不會對我產生壓力,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定位和讀者。一般情況下,我們給的稿酬是每千字90——300元,根據作者人氣、稿件質量等給出具體的數目。我們那么長時間都是這個標準。

郭小川的稿費

郭小川,河北省(原熱河省)豐寧縣鳳山鎮人。當代著名詩人,亦系“三八”式老革命。他在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五年間,出版了《投入火熱的斗爭》、《致青年公民》、《雪與山谷》、《鵬程萬里》、《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帳》、《昆侖行》等多部詩集。

獨立詩人、文史隨筆作家朵漁,于二○一四年九月出版了一部文史隨筆集《說多了就是傳奇》,其中有一篇《郭小川的稿費》。

根據朵文的記載。一九五三年,郭小川工作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任宣傳處副處長之職,業余從事詩歌創作,但還未寫出多少像樣的詩,卻被人指責為“不務正業”、“驕傲自負”,日子似乎不好過。心想到作協搞創作,又擔心被那些大作家們看不起。

最后,郭小川還是調到了中國作協。朵漁寫道:作為一個時代性的詩人,郭小川的大部分代表作正是他在作協這幾年間寫出來的,比如長詩《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贊歌》、《一個和八個》、抒情短詩《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等。在郭小川的日記中,經常可以看到他日寫數百行的記錄;有一個階段,他還在每月日記的首頁記錄下自己所寫的字數、行數,與當月所收到的稿費。他在一九五七年的日記“一年小結”中寫道:“這一年寫了近六千行的詩,但尚有二千五百行未發表和改出——就是《一個和八個》和《昆侖山》。此外,還寫了幾萬字的文章,這是豐收的一年。”

于是,朵漁先生為郭小川算了這筆稿費賬:

按當時的稿費標準和城市居民普遍的收入水平,一九五七年底確是郭小川“豐收的一年”。按他一年發表三千行詩計算,每10行15——20元,他的收入應在四千——六千元之間;還有幾萬字的文章,收入也應該上千元。再加上他行政級別不低的工資收入,郭小川當時應該屬于中高收入者。

毛澤東的稿費

多年以前,我從舊書店淘到一冊紅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版的《毛澤東遺物事典》一書。該書由韶山毛澤東紀念館編著,是歷史的見證,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毛澤東。《遺物事典》第五百三十二頁,影印了一張一九六○年度的“毛主席稿費清單”,共列五項:“一九五九年底結存二十四萬八千六百八十九元三角;一九六○年共收入稿費二十三萬七千四百零四元九角三分;一九六○年共收入利息一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元三角四分;一九六○年共付出款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三元零四角一分;一九六○年底結存款四十八萬七千零九十元一角三分。”

這就是說,一九六○年前后毛澤東每年稿費收入是二十幾萬。《遺物事典》第五百一十一頁說,毛澤東稿費存款,“在50年代即達100萬元,當生活費不足時,便從稿費中列支,毛澤東每年用于自家生活的不到一萬元。未經毛澤東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義動用稿費。”《遺物事典》第五百三十三頁說,晚年江青伸手向毛澤東要錢,毛澤東便從稿費中“批給她三萬元”。

《毛澤東遺物事典》第五百三十二頁又說,毛澤東的稿費:“一般用來給毛澤東買書,晚年印大字本書,派人下去搞調查研究,退賠身邊工作人員下去時多吃多占、招待客人等。除此之外,還用它為賀子珍買藥。”

學者王彬彬,還以《毛澤東遺物事典》為據,寫了一篇《五十年代:毛主席賺了百萬稿費》的文章,見諸報端,并收入他的文集《為批評正名》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天堂av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专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99久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国产| 午夜在线不卡|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精品xxx| 福利国产在线|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理论一区| 色噜噜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久久福利片| 国产第四页|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精品主播|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精品第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日韩毛片免费|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欧美一级色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