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瑩
摘 要 隨著氣象服務行業的發展和全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面對爆發式增長的各類氣象數據以及受眾需求的引領,對數據信息進行可視化表達也逐漸成為氣象服務行業傳播服務信息的主要途徑。目前,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傳播已經做出多種嘗試,傳播效果得到一定程度提升。然而,現階段對氣象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應用還處在嘗試階段,可視化手段和效果還停留在較淺層面,仍存在很多問題和進步空間。本文主要就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的應用效果、不足和發展方向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氣象信息數據;可視化;氣象服務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9-0058-02
在這個信息和數據日益膨脹的世界,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用最簡便的方式獲取信息,于是,對數據信息的可視化處理也就成為信息傳播者最有效的傳播手段。
所謂數據信息可視化,是通過計算機及各類相關軟件、技術,將想要傳達的數據信息轉換成圖像,用一目了然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借助圖表、地圖、視頻、動畫等各類表現手法,都可以將海量難讀取的、晦澀難理解的數據信息用更直觀的方式表達。數據信息可視化能夠讓受眾快速讀取并且深入理解數據信息原本復雜的內在含義和隱晦的結構關系。目前,數據信息可視化理念和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比如金融、通信、醫學、生物分子、自然科學、地質勘探等,并且表現出了對抽象數據信息的分析、表達、傳達等方面獨有的優越性。
1 氣象數據可視化發展
早在17世紀80年代,人類就進行了在氣象大數據可視化方面的嘗試,這次嘗試來源于英國科學家埃德蒙·哈雷,憑借整理和計算大量數據的才能,哈雷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張載有海洋盛行風分布的氣象圖,以地圖為依托,對信風的分布狀況做了全球性的統計分析,并將分布狀態生動的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有史可依的最早的氣象數據可視化案例。
如今,氣象數據可視化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時代。在美國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網站上,氣象數據信息已經實現了以地圖為載體的全面可視化展示,文字描述變成了輔助信息,圖形可以一目了然的傳達不同地理區劃內各類氣候歷史資料和實時的天氣實況、預報數據。
隨著氣象數據的監測和預報的高度發展、以及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氣象數據信息也正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而同時,伴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受眾對于氣象服務信息的需求也逐步從傳統媒體的單向傳達向全媒體的交互式體驗轉變,單一的講述方式已經不再是讓受眾接收氣象信息的有力途徑。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人們對于氣象信息本身的需求也不再是單一的“明天下雨嗎”,而是需要對天氣原理、氣候統計等方面越來越專業化、深入化的系統解答。這種受眾需求的引領,也推動了氣象服務向數據信息可視化方向全面發展。
2 氣象數據可視化對于氣象服務的意義
數據信息可視化理念和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很多領域體現出先進性。比如在電視新聞、影視作品等領域,數據信息動態可視化元素的應用在提升新聞報道傳播效果、加強影視作品科技感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在氣象服務領域,從海量的數據信息中做減法,整理、提取相關信息,并用直觀的方式對數據信息進行可視化表達,對于滿足受眾對氣象信息需求越來越專業化、對信息讀取方式越來越高效化等方面來說,都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再加上在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到的專業性用語、科學原理等科普性內容日益增多,受到這類受眾需求的引領,也推進了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在氣象服務領域的發展,并成了提升氣象服務傳播效果的有力途徑。
借助可視化的力量,將復雜抽象的數據信息變得更有可讀性和觀賞性、將生澀的專業詞匯轉換成通俗的語言并配合易懂的圖形動畫、將難理解的天氣學原理利用氣象數據做出讓人容易理解的圖形表達,以達到受眾對傳播內容充分理解的目的。通過可視化技術,增強受眾對氣象信息和科普知識的理解,使傳播內容切實為受眾服務。
筆者在對2016年1月至7月的《新聞聯播》之后的《天氣預報》節目進行整體收視和節目效果分析后發現,在收視率超過當月平均值的節目中,除了常規的圖形表達之外,利用一定可視化手段對氣象數據信息、氣象科普等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的節目占到53%。可見氣象數據可視化在實際氣象服務操作中已經展現出它的優越性。
3 氣象大數據可視化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足
總體來說在氣象服務中,對氣象數據可視化的應用還僅僅還停留在表層,現階段對龐大數據的挖掘、整理、傳達只是蜻蜓點水,在現有的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表達中存在很多問題和進步
空間。
3.1 可視化方式相對單一
調查發現,目前氣象服務提供者在對氣象數據信息進行可視化表達時,餅狀圖、柱狀圖、表格圖等最原始的統計類圖形圖表的使用率是最高的。不可否認此類圖形是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表達的鼻祖,這樣最基礎的可視化表達方式,在很多時候也是最清晰有效的。但在可視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圖形圖表類的表達一方面已經跟不上受眾多樣化的信息獲取腳步;另一方面,相對單一的可視化表達方式也無法滿足氣象信息挖掘過程中越來越深入化、專業化的解讀需要。
3.2 信息挖掘不夠深入
對氣象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如果在數據信息挖掘層面就不夠深入、思路不夠清晰,那么可視化手段也就顯得蒼白無力,氣象服務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在目前氣象服務可視化表達中,很多分析類、科普類內容很難做到清晰明確的傳播、或者可視化處理后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究其根源,就是在氣象信息選取環節沒有考慮到受眾的實際需求。面對全媒體時代受眾越來越專業化的氣象信息需求,信息傳播者自身需要對傳播內容有一定的把控意識,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源,并且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進行多維空間的信息補充和挖掘,才能在此基礎上談及可視化表達。
3.3 信息交互不夠充分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與用戶之間在全媒體平臺的信息交互,也是提升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效果、進而提升氣象服務力度的途徑。受眾借助各類媒體獲取氣象信息,并通過新媒體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反饋,讓氣象信息的傳播者切實了解受眾需求,進而提升氣象服務的貼近性和實用性;與此同時,對氣象數據信息的深入探索和表達,也能促進受眾需求水平的提升。而現階段,這樣的良性交互循環還沒有建立完善,很多時候由于各平臺信息交互不夠充分,氣象服務產品出現專業性太強、可視化表達繁瑣等問題難以得到及時反饋,雙向互動受阻,影響氣象服務效果。
4 氣象大數據可視化應用前景展望
當前,在氣象服務過程中,氣象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已經成為提升氣象信息傳播效果、保持和提高受眾對媒體平臺粘合度的主要手段。而未來隨著全媒體概念的發展和氣象服務產品的不斷擴充,受眾對于氣象信息的需求也會更加深入化和個性化,所以要提升服務效果,就更要借助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的力量,不斷提升數據信息可視化水平,進而提升氣象服務效果。提升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效果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
4.1 多元的可視化表達手段
隨著可視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普遍使用的餅狀、柱狀、表格等最基本的可視化表達方式已遠遠不夠,增強數據呈現的藝術美感是大勢所趨。應充分考慮各種新技術和創新效果的應用,敢于嘗試可視化新技術帶來的畫面效果提升。比如虛擬技術、虛擬植入技術、現實增強技術等,盡管節目時長較短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在氣象信息挖掘和可視化表達方面的空間都比較有限,但新的嘗試必然會帶來更顯著的視覺沖擊效果,讓呈現出的可視化效果能夠充分服務于內容信息。
4.2 深層次的氣象信息挖掘
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技術與數據挖掘緊密關聯。從受眾需求本身出發,挖掘恰當的信息切入點和多樣化的數據支持,讓信息源本身更有新意,也是提升整體可視化效果的途徑之一。對具有創新思維的氣象數據信息進行可視化表達,要表達的內容本身對可視化方式的要求就會提高,從而帶動可視化效果的提升。這樣的思路已經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小試牛刀,比如,針對制作周期短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提前根據季節或節氣策劃相應的氣象數據解讀和科普選題,而這類選題在實現可視化的過程中,使用最基本的圖表類圖形已然無法滿足服務于內容的需求,而是需要更生動、精美的可視化手段來實現。而通過氣象信息的創新挖掘來提升可視化手段和效果的思路,在未來還會更深入的應用于集科技性、服務型于一身的氣象服務領域。
4.3 多交互的信息傳達方式
隨著全媒體平臺的深入發展,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單向的講述方式已經不再是受眾獲取氣象信息的有力途徑,取而代之的是受眾與氣象信息傳播者在全媒體環境中的信息交互。而氣象信息傳播者還應致力于對全媒體平臺中互動機制的不斷完善,讓交互和反饋的良性循環得以持續發展,而這對氣象信息可視化的發展也將起到促進和提升的作用。
5 結論
面對全媒體時代受眾越來越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氣象信息獲取需求,對于氣象數據信息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是提升氣象服務效果的有效途徑。目前在氣象服務領域,氣象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嘗試對于氣象信息的傳播已經起到了彌足輕重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可視化技術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同時氣象信息傳播者對信息的挖掘、可視化效果的評估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和提升空間。未來在全媒體環境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受眾需求的引領和內容創造者可視化能力水平將形成相互影響和促進關系,氣象數據信息的多元化表達手段的發展、深入化信息挖掘能力的提升以及更深層次的互動性信息交互傳達,都將成為提升氣象服務信息可視化技術發展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周寧,程紅莉,吳佳鑫.信息可視化的發展趨勢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8,52(8):35-38.
[2]譚章祿,方毅芳,呂明,等.信息可視化的理論發展與框架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1):16-32.
[3]胡艷.數據可視化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前景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40(5):745-749.
[4]李準,信息可視化與數據可視化[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4(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