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詩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英語課堂告別了以往的機械性操練,強制性灌輸和海量的語法練習。精巧獨到的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活躍開放的氛圍讓學生們樂在其中。然而,我們又有了新的困惑:有些課課上熱熱鬧鬧.課后卻了無痕跡;學生學會的并不多,兩極分化似乎更嚴重了。
這些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活動導致了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因此,課堂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應該得到科學、有效地利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
一、活動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具有可操作性
(一)以興趣為導向,全員參與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真實的語境或模擬的半真實的語境才能使學生觸景生情,有表達思想的欲望,并給予每個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
活動應難度適中,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教師設計課堂活動時應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現狀,針對學情去組織教學活動,使所有學生都有能力,有信心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例如在教學過去進行時“was\were doing”時,預先拍攝一組學生們自己在過去的時點進行的動作,展示時學生看到自己或同學的照片自然興趣盎然,然后操練句型“What was he doing?Were you...”,讓學生互相之間競猜,讓每個學生覺得“活動需要我”和“我需要活動”。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鞏固了所學單詞,操練了所學句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得以激發,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得以實現。
(二)要貼近生活,盡量真實,能體現開放性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因此,教師應設計盡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如在教學人教版中學英語8上Unit6“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一課后,我讓學生設計了自己的理想,并用英語講出來,學生興致勃勃,他們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計劃,把課堂活動推向了高潮。通過活動不但鞏固復習表示夢相和職業的單詞,句型There is/are——在交流中也得到了自如運用,既促進了英語與思想、美學等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以英語語言教學為核心,活而有序
《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創建一個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課堂,要讓課堂活起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做到富于變化,難度適中,連貫緊湊,循序漸進,要能使學生活動之后感覺到進步.獲得成就感。
二、活動要避免幾個誤區,體現實效性
(一)活動與內容關聯性不強,不能為教學目標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表演、唱歌、游戲、競賽、猜謎等中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來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初步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活動都應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有助于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得以完成。
(二)活動多而雜亂,沒有以語言知識為支撐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活動形式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支撐。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學生開開心心。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學生在這堂課中學了哪些與英語有關的知識?英語能力、素質、思維有沒有得到提升?僅僅停留在情境上,以致丟失英語課具有的英語味,這樣的情境創設是否有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把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放在第一位,要善于通過有效的語言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從而使學習英語的好奇和對活動的喜好轉化為持久的、穩定的學習興趣,并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得到逐步發展,最終成為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而不應一味地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三)活動指令不清,任務不明,學生無所適從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對活動的形式、要求、規則、時間等進行詳細說明,在布置任務時指令應當簡練、明確、清晰,如果解釋不清楚,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或者示范等來幫助學生了解任務。如果是小組活動,一定要分工明確使每個同學都有具體任務。明確而具體的任務布置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
“survey”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課堂活動。大多數老師讓學生四人一組做調查,并請代表公布調查結果。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survey活動的,每個學生任意采訪三位同學,問:What kind of house do you live in?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dream home?然后完成report,給出任務后,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有些雖然開始討論但用中文交流,而授課教師此時只是旁觀并未提供幫助,該活動的教學效果自然不盡人意。該活動中如果老師能把問題再分解下,給予一些關鍵詞和圖片的幫助,學生就會有話可說。因此,在下達指令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清晰簡明的下達明確的任務。
三、教師要對活動適時評價,全程予以調控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對活動給出評價,尤其注意激勵性評價語言如:You are wonderful.You are great.Excellent.Fantastic.Very good.Congratulations.Well done.得當的評價有利于鞏固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果。除了口頭評價外,還可以結合使用物品、圖形和符號或者其他精神鼓勵作為評價載體。如在小組競賽后,給予獲勝組免做作業權但要將本節課的相關主題寫一篇英語小短文。這樣,學生既能體驗設勝利的喜悅,又能進一步的鞏固所學內容。
最后,教師還要發揮組織、引導和調控作用,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保障學習過程順利進行。
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英語教師永無止境的探究課題。我們的英語課堂不僅有“溫度”,更要有“深度”,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熱鬧而高效,才能表里如一,從而真正持久地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