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虹
最近,我在課堂上遇到了一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在課上講解一篇短文改錯時,學生一直思路清晰,對各種語法類錯誤能夠識別并改正,講解完畢,我像往常一樣詢問“Is there any questions?”,一名男生站起身問“老師,最后一句的話中的:‘Can I borrow your tennis racket?為什么不把racket這個詞變成復數呢?難道不應該借一副球拍嗎?”我想了想,解釋說“相信大家都在電視上看過,網球是一項優美而激烈的體育運動,通常在兩個單打球員或兩對雙打組合之間進行,但是球拍一般都是單只賣的,而且網球可以單獨對墻訓練,所以一般都是個人擁有自己的網球拍。短文中女孩針對男孩個人借的應該是一只球拍,但是如果指網球拍這類事物就可以變成復數了。大家課后可以搜索相關資料,作為補充了解。”然后,我問有多少人有同樣的問題,全班竟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舉起了手。
我想,這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知見障”,縣城高中的學生們沒有親生體驗過這項運動,又對體育信息不足夠關注,吸收信息相對閉塞和有限。試想,大城市的學生或者接觸過這項運動的學生或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縣級以下的學校的學生更是如此,這種地域的差異又將造成多少卷面上的分差呢?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世界范圍的信息傳播,以及各種形式的教育個資源的共享都以英語為主要載體,英語作為一門世界語言在我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英語教育其實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更好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還是重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高中階段又是時間緊,任務重,科目多,還有“高考指揮棒”的壓力,所以英語教學的成效并不理想,尤其在縣城一級的學校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去縮小這種差距呢?
一、轉變教師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現在的高中英語教師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素質很高,有很多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頗有經驗,語法知識點講解的精煉清晰明了,能深入淺出的擴展很多。但是對文化意識的培養很多教師還談不上重視的程度,只是遇到了就講一講,總是害怕花費太多時間教學任務很難完成。絕大部分教師只有在講公開課的時候才會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并且插入大量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但是實際上課根本就不能每天這樣做,畢竟考試最需要的部分仍然是語言知識的運用。教師這種觀念形成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第二教學任務量大;第三高中教育大環境的影響。
要讓學生了解異國的文化,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教師首先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英語教師應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經常查閱書籍,盡職盡責備好課,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傳授給學生一些知識。也就是說教師要深刻了解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了解跨文化交際時所應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比如做題時遇到一篇高考完形填空,在英國生活慣了的人來到西班牙,由于忘記車輛應該靠右側行駛而差點遭遇車禍的文章,備課時與此相關的選項料定學生會不理解。那么就預先通過“智力問答”的形式滲透,全世界大概有34%的國家是靠左側行駛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過去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的“島派國家”,如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愛爾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等國家。曾將,靠左行駛是世界的主流,這與英國早期封建社會下的騎士們右手用劍和左側上馬有直接關系。而其他66%的國家,如西班牙,美國,法國,德國等約167個國家則是和我們中國一樣靠右側行駛,我國的右側行駛來源于古代軍隊的隊列規定。古代有了軍隊之后,當兩只隊伍行進中相遇時,因為戰士右肩扛著矛或者其它兵器,只好把左面讓給迎面而來的軍隊,自動靠右邊行走。這樣既滲透了文化差異,也加強了文化意識的培養。還可以問學生英國的車方向盤應該在那一側呢?(英國靠左側行駛,方向盤應該在右側,與靠右側行駛的國家的車輛正好相反。)
二、學校要應大力支持
在教師努力學習的同時,學校也要轉變傳統意識,應減輕教師應試教育壓力,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文化因素,實施文化教學,并為教師提供系統的文化意識培養的機會,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教師們也能親身高手到原汁原味的異國文化。如同讓沒吃過冰淇淋的孩子描述冰淇淋如何美味需要先給他冰淇淋品嘗一樣,教師的知識如果的不到及時更新,教師本身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也僅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那么就很難再去把西方文化準確的介紹給學生。教師更加需要第一手的,親身的體驗,對學生也更加有吸引力和說服力。那些在國外生活過的英語教師與從未踏出過門的英語教師相比更顯出特有的“魅力”,這反之也會為教學添加許多新意和活力,成為更加有利的教學資源。
三、興趣是最好的切入點,不失時機的“拋磚引玉”
隨著經濟的發展,洋節日幾乎也成了中國人的慶祝節日,比如說情人節,圣誕節,感恩節等。那么,刨去商家炒作的商業外殼,節日本身最初是在何種情況下產生的,后來的發展和演變,以及我們中國是否有類似的節日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文化意識交流和培養的話題。如果讓學生去做調查研究,再來分組匯報,一定會相當精彩。并且同時也可以挖掘和重申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可丟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根本,然后才能去更好的有吸收和借鑒地過西方人的節日。比如,感恩節前夕我用英文介紹的感恩節來歷,絕大部分同學津津有味的聽了,并且高興地告訴我他們能夠聽懂絕大部分內容,這就有可能促使他們繼續在課后自行查詢和了解相關的文化,可以很好的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以及剛剛過去的萬圣節,我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沈陽的商場里萬圣節的南瓜燈和穿著鬼怪服裝的慶祝方式之后,學生下課饒有趣味的互相說“trick or treat?”,然后高興地互贈糖果,既增加了文化意識滲透,又使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了,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關于教材中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馬拉松比賽的介紹,也可以適當加入背景介紹,比如馬拉松比賽距離的歷史沿革和我們北京奧運會的做法,美國參賽選手今年馬拉松“抗議”事件等,都增添了課文的立體感,使英語這種語言的學習正真的與學生的興趣和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與時俱進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