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張曉風的散文創作歷程,其不拘于散文文體創作的框架,有意識的積極向其他各種文體汲取養分本文從分析張曉風散文中的詩歌元素入手,從語言上的典雅凝練和結構上的跳躍留白兩個層次進行解讀。
關鍵詞:張曉風;散文;詩化;跨文體
一、散文詩化的傾向與實踐
在張曉風登上文壇的六十年代,臺灣文壇的創作理論與觀念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西方現代派理論的大規模傳入,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提,在“現代詩”的基礎上提出“現代散文”、“散文革命”的概念,認為現代散文是一種講求彈性、密度和質料的一種革新散文,說明現代散文應與詩結合。余光中進一步解釋:
所謂“彈性”,是指“對于各種文體、各種語氣能夠兼容并包融和無間的高度適應能力”;“密度”是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數內),滿足讀者對美感需求的分量”;“質料”是“構成全篇散文的個別字或詞的品質”。
接受這些觀念的影響與沖擊,張曉風的散文創作開始逐步不局限于“五四”散文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傳統,嘗試走出抒情散文容易陷入的傷感和濫情的泥淖。開始表現出散文詩化的傾向,包括語言上的抽象凝練和結構上的跳躍留白的詩的特征。對此樓肇明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張曉風走上了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學道路”,“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
張曉風在散文詩化傾向上的創作實踐中,除了語言和結構上的表現,還有一種表現為“引詩入文”的現象,顧名思義,即直接講詩歌引入散文中。如《中庭蘭桂》是一篇張曉風在慈湖悼念蔣公之文,開篇便以詩入文,以景入情:
“桂落閑庭/黃熟馥郁/……/二十年了/花間依稀有先生的手澤
/桂花焚馨/山茶凝冰/小小的山阿里/一座中國人的宅第
/一座生以居之/死以厝之的宅第/……
青春會凋謝/國之大老會飄零/但灼灼青史用不成灰
/我們必須活著/去立天地之心/去安生民之命
/庭中的蘭桂終會榮發爛漫/燦然成春”
張曉風在開篇利用詩歌形式工整、語言凝練、意象優美的特點,既引人入勝又避免了抒情的直白暴露。雖然將一首詩整體植入散文,卻不顯突兀,兩種文體在交融中相得益彰。此外還有《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畫中人》《大音》等多篇體中具有引詩入文的現象。
二、語言上的典雅凝練
黃永武認為:“但凡轉折多、層次多、實字多,又或運用逆轉、壓縮、翻疊等手法,都能使寥寥有限的字句中涵意倍豐、含義轉深。”張曉風借鑒了詩歌中語言抽象凝練、密度大的特點,在創作中融入中國古典句式中的四言、五言句法,選詞用字的凝練使其散文縈繞著詩的意蘊,故而被余光中稱贊為“不分行的詩人”。
張曉風自己也曾以草花比喻詩:“草花是詩,由于矮,像是剛從土里蹦上來的,一種精粹的、鮮艷的、凝聚的、集中的美?!闭f明張曉風與詩性語言的特點有著深刻的認識。詩性語言的使用增添了張曉風散文的節奏感和畫面感,使其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所描繪之景物也躍然紙上,短短數言而意蘊深厚。如《杜鵑之箋注》中體現著其不分詩行、文白交融的語言精粹:
“杜鵑花的花時如情人的乍見與相守,聚是久違的狂歡,離是遲遲的駐步,發乎其不得不發,止乎其所當止?!?/p>
以情人的乍見和相守比喻杜鵑花的花時,清新雋永而富于古典意味。并進一步以相聚時的歡愉比喻花開的熱烈奔放,離別的不舍暗指希望時間停駐。短短的一句話中,使用了乍見、相守、駐步等具有古典意蘊的詞匯,充滿詩意與靈性,新奇的比喻和半文言的句式增強了文字的密度。
自“五四”文學革命以來倡導白話文運動時至今日,流暢直白的白話文書寫在散文創作中已顯得平常無奇。而張曉風受古典文學的影響頗深,有意在散文創作中融入古典的字詞與句法,使散文語言更加抽象凝練,具有文白交融意蘊悠長的特點。文言詞語多為四字,自身具有內在的音韻和節奏感,仍以《杜鵑之注箋》為例:
“上天啊,能否容我為山作箋,為水作注,為大地系傳,為群樹作疏注。答應我,讓我站在朗朗天日下為乾坤萬象作一次利落動人的簡報?!?/p>
以“為……”開頭的半文言排比句顯示出節奏的起伏感,具有讀之朗朗上口的內在的音韻感。此外,“朗朗天日”、“乾坤萬象”等四字詞語,雖不是成語卻讀起來具有莊嚴肅穆之感,此處是對朗朗乾坤、萬象森羅等成語的成功化用?;贸烧Z這一方法使散文更具古典韻味,語言也在錘煉之下更加凝練典雅,顯示出抒情散文的優美。
再如《許士林的獨白》中“從疊煙架翠的峨嵋到軟紅十丈的人間”、《我知道你是誰》中“春柳舒碧,蒹葭含霜”、《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枕月衾云”等,張曉風對成語的化用不勝枚舉。這些自創的四字文言使張曉風的散文語言古典精致,辭藻的華美與表意的妥帖并行不悖。張曉風自覺的汲取古代文學的養分又創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華茂典麗中不乏鮮活生動,文白交融中盡顯對語言文字的細致推敲與提煉。
楊昌年指出,“理想的新詩的句子,應是以白話為骨干,以適度的歐化及文言句法變化的新的綜合語言?!贝颂庪m是對現代詩提出的要求,但以此來評判張曉風現代散文中的詩性元素卻也合適。張曉風的散文正是以白話為基礎,滲入文言的句法和詞匯,使散文如詩般精致洗練,意蘊悠長。
參考文獻:
[1]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逍遙游[M].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47-58.
[2]余光中.余光中集第四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61.
[3]樓肇明.張曉風散文論[J].文學評論,1994,(01):106-117.
[4]張曉風.庭中蘭桂,步下紅毯之后[M].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114-116.
[5]黃永武.談詩的密度,中國詩學·設計篇[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81-82.
[6]張曉風.地泉——筆星,步下紅毯之后[M].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82.
[7]張曉風.杜鵑之箋注,從你美麗的流域[M].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18.
[8]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48.
作者簡介:
王雪(1991.12—),女,北京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