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婷
隨著部隊國防改革的深入進行,軍民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國防發展的大勢所趨。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做出明確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強軍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習主席的講話拉開了我國國防事業軍民融合新的篇章,由此,我國軍民融合的發展也進入了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的攻堅克難深水區。本文主旨對國防事業軍民融合進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與總結。
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體系保障制度。我國的軍民融合已經走過軍民兩用和軍民結合等幾個階段,現在已進入了軍地雙方在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更深的程度上的融合階段,軍民融合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防軍隊改革的戰略方向。多年來,我國也一直在探索軍民融合實施途徑,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民間單位和軍隊多領域的合作,在軍民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要看到,在當前,我國軍民融合進入要向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階段時,由于體制障礙和單位各自利益等方面的因素沒有有效的統一標準去平衡協調,遇到了瓶頸亟待解決。因此,要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成功,就要由國家層面牽頭,統籌全局,形成一套統一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標準。
構建軍民融合法律保障制度。黨在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上分別做出了深化改革和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制保障的戰略部署。此次軍民融合是一場涉及國防工業方方面面的深度改革。要想改革融合的徹底有效,就必須制定完善的軍民融合的法律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依托下建立適應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民融合法制體系,通過具有制約效力的法律制度體系來規范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而目前,我國沒有出臺頂層的軍民融合法律保障體系框架,各地出臺相關法規文件比較少,多以“規定”、“辦法”、“意見”等形式頒發,適用范圍與影響力不足,法律規范約束力低,起不到深層推動軍民融合深層改革的作用,再者,這些現有的法規意見,多是原則性要求,內容條款的要求也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不強,實際實施的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可以看出,我國有關于軍民融合的法規文件相較于其它有關國防的法規文件比較,缺失頂層設計的綜合性指導法規和針對具體實施的管理、維護、行業標準等相關法規。這是目前國家政府層面相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有了合理有效的頂層法律保障制度在前面鋪路,我國的軍民融合戰略方針才能順暢的開展。
構建軍民融合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所謂軍民融合發展就是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全局出發,整合優化配置軍民兩大體系資源,一直以來,我國國防工業一直都處于相對封閉,強調自主可控的狀態,而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勢必將會使原本處于相對封閉保護狀態的國防市場進一步開放,大量的非軍工企業、合資股份制企業甚至是外國企業都有可能進入到國防建設領域。通過領域的進入,這些企業將掌握我國國防建設的相關技術資料,從信息安全角度考慮,軍民融合發展有可能使軍隊的信息資源大門進一步打開,從而使得軍隊面臨的風險增大,而這些就有可能對國家安全提出挑戰。例如從爆出的冷戰時期各種美俄相互監聽事件到近期臭名昭著的棱鏡門事件,無不反映出信息安全對國防工業的重要性。而從全世界范圍來看,軍民融合的深度和國家發達程度是成正比關系,國家發達程度越高,產業競爭力越強,其軍民融合程度也越高。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國防產業水平比較低下,更加偏重獨立性,軍民融合的程度也相對較低。因此,如何制定適應深度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下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正確處理好信息安全和融合深度的問題,成為本次軍民融合的一個大問題。因此,我們不能走極端主義,認為軍民融合有可能損害到國家安全就采取“不想融、不敢融”的態度,打著以“安全”為借口的旗號,組織軍民深度融合的大勢所趨。或者,脫離基本國情,單純為了追求融合度而融合。我們應認識到深度軍民融合發展是強軍之道,因此,我們應該對軍民融合制定相應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考慮加強軍民融合的統籌管理,進一步評估細化軍民融合的具體范圍和領域,對進入國防領域的企業制定統一的安全標準,采取相應的軟硬件安全措施規范,通過完備的軍民融合安全保障制度推進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
建立統一的標準化技術規范共享保障體系。標準化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基礎性工程。發達國家的軍事裝備技術的軍民通用率要求已達 80% 以上。按照這個標準,我國軍用、民用標準的通用程度還比較低,一些民用裝備征用后,改造起來特別麻煩;現有鐵路、公路和港口碼頭等大型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部隊重型裝備的運輸、裝卸需求。近幾年,軍民標準互聯互通雖然已在逐步推進,產生了積極影響,但由于缺乏有效戰略支撐,推進過程并不順利,真正作用未能發揮。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我國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仍然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這直接影響了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制約了軍民標準互聯互通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出臺相應的符合軍用和民用的統一技術標準規范,用以消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技術壁壘。主要需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完善軍用標準體系。堅持把新的標準化建設作為軍民融合的切入點,不斷推行軍事標準改革,對過去的軍用標準和規劃進行清理、審查,廢止不適用的軍用規范,逐步完善軍用標準體系。二是要實現軍民兩用技術標準的統一規范。通過認真分析對比軍用、民用兩大標準,分析判斷哪些民用標準可以滿足軍事需求,對相關民用標準作進一步完善,逐步擴大軍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程度。三是制定設施設備軍民兼容標準體系。為適應未來信息化作戰需求,在制定基礎設施及大型裝備軍民兼容標準體系方面,既要考慮滿足經濟發展和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也要考慮未來軍事人員和武器裝備作戰行動需求。這既有利于充分發揮民用經濟的兼容性,又可以節省國防項目建設和維護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