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 梁凡
[摘要]回顧人類文明創新的歷史,法律文化是人類社會前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關鍵詞]試論;人類文明;創新中;法律文化;因素
一、法律文化是人類文明中最大的創新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是一部以既有知識為基礎,發揮想象、創新和創造以解決各種問題的歷史。我們通過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的作品、中國算盤、敘利亞天體觀測儀、古印度天文臺、古騰堡印刷術、內燃機、青霉素、南部非洲的草藥及診療方法、晶體管、半導體、納米技術、DNA重組藥品,以及其他無數發現和創新,可以看出,正是全世界發明人的想象使人類文明逐步推進到了今天的技術發展水平。
在地球第三紀的后半期,也就是人類產生之前,某些動物已經過著完美的群居生活,以至于從百萬年前至今,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慣沒有太大地改變。它們自那時起,直到現在仍然最成功的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正如美國學者約翰·麥·贊恩在其著名的《法律的故事》一書中所指出的:“今天的自然界與人類產生以前并無二致,人類的產生只不過為世界增添了另一種動物,這種動物既不懂哲學也不懂玄學,但都擁有一定的行為‘法則。……諺語中的圣人告訴我們,怎樣在這些動物身上尋找智慧。‘看一看螞蟻吧,你這個懶惰之人,若仔細研究它們,你自己也會變得聰明起來。圣人萬萬沒想到,也可以從研究這些低級昆蟲中獲得法律領域中的智慧”。
就是說,自然界中按一定法則生活的生物教給人類的王國秩序的道理。它們有自己的一套政體,在其中它們的群居村按照一套法則生存和繁榮。這套法則保證社會的延續、對幼小者的愛護和培養、為支持整個社團用人工方式提供食物,這套法則運行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螞蟻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為數最眾多的動物居民,而且幾乎像人類一樣在迥異的氣候區中廣泛分布著。
人類這種動物則是從以群居方式生存的一些低級動物群中演化而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接受另一種基本觀點,即人類的頭腦是社會智力,它形成的過程是由人生活于社會狀態下而非其他狀態下這一事實決定的。因此,法律就是人類調整自身以適應其物質環境并力爭戰勝物質環境過程中,在社會狀態下形成的智力的結果。
法律的存在是以人類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為先決條件的。法律作為科學,只不過是與人類生活的社會狀態有關的幾門科學之一。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以及歷史、生物和心理學都有共同的基礎,因為它們都多多少少彼此相關,都是正確理解另一門科學的必要基礎。按照約翰·麥·贊恩的觀點:“法律的進步和發展體現了生活中規則的不同區分,其中一部分一旦足夠強大,以至對社會組織形成足夠重要的影響力,就被人們看作法律,另一部分則逐漸演變為社會習俗。”
法律伴隨著人類進步,尤其是政治社會進步的整個歷史,在此過程中人類前仆后繼地用流血的雙腳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由受奴役到走向自由。事實證明,法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與我們同在,從搖籃到墳墓,它是指引著我們通往目的地的途徑。就像美國前首席司法官詹姆斯·貝克所說的:“即使在我們已與絕大多數靈魂匯合之后,也是由法律決定著對所留遺產可以作怎樣的處置。”
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創新中,法律文化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對于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超過其他一切人類活動。
二、知識經濟時代的法律文化精髓
人類社會在20世紀最后的20年里,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一個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時期,它不僅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及內容,而且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引人注目的轉變:世界經濟悄然地從以鋼鐵、汽車、石油和公路為基礎的工業時代轉向了以硅、電腦、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的信息時代。這一巨大轉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比從農業時代轉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所帶來的更為重大和深遠。其實質是一改人類歷史上所有舊經濟中生產、分配、銷售以物質為主要內容,以資本、自然資源及勞動力為生產要素的模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結構。在這一新經濟時代中知識成為生產、分配、銷售的主要內容,知識和擁有知識的勞動力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
最早意識到技術進步論過分強調了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因素,而忽視了知識即人力因素的缺陷的,是美國學者西奧多·舒爾茨。他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測定發現,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農業生產的增長只有20%是物質資本投資引起的,其余的80%則是由于教育和與教育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的作用,這表明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要大于物質資本投資的收益率。于是他得出結論:“人力資本、特別是生產人力資本的教育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源泉。”所謂人力資本包括個人的技能、知識和健康。三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對知識經濟時代增長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本。為此,舒爾茨197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今我們身處21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時代,不僅使我們知道了更多(和各不相同)的事情,而且使信息進出我們頭腦的速度大大加快,顯然我們的頭腦可以看作是一種代理器。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人與人之間和人與存儲裝置之間的有用知識的交流日趨加速,費用也更加便宜。但是,獲取成本不僅僅取決于技術方面的變化,知識的文化系統在這一過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持有知識的人認為知識是財富、權力和特權的源泉,他們就會傾向于保護知識,并妒忌和禁止別人獲取。嚴守秘密和排斥性的做法毫無疑問會人為地增加獲取成本,勢必阻礙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和不斷進步。因此,知識產權保護便順理成章地得到人類社會的共同關注、高度重視和不斷完善。
知識產權意識淡薄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現象,因為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知識產權曾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法律問題,是專業人員和公司律師的獨有區域。但是,時代已經變化,信息技術革命以及與迅猛發展的全球化趨勢相關的發明創造的步伐加快、影響擴大和重要性的提高都使知識產權成為關注焦點。
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前總干事長卡米爾·伊德里斯在其專著《知識產權——推動經濟增長的有力工具》一書里所界定的:“知識產權一詞意指創意、發明、技術、藝術作品,以及音樂和文學,在首次創作產生時它們都是無形的,但當它們一旦體現于有形的產品時就變得頗有價值了。”其深刻涵義是:知識產權并非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后所隱藏的特殊創意,是該創意的表達方式,以及該產品的命名及描述的特殊方式。他還指出:“‘產權一詞用于描述這種價值,因為這個詞語僅適用于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要求擁有所有權的發明、作品和名稱。所有權是重要的,因為經驗表明,這種潛在的經濟效益能夠極大地激勵創新和發展。”一句話,知識產權是在現有知識基礎上創新后得到的成果。知識產權是對曾經實施良好的、以往的事物進行創新的結果,或者是以創新方式表達舊的理念和概念的結果。
事實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法律文化精髓,其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知識產權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而知識產權以一種非“零和游戲”的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增長機會。最重要的是,國際社會對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工具的認可和使用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創新出現,并因此會帶來更多創造性變革和文化經濟的增長。因為知識產權屬于全人類并且與所有時代和文化相關,知識產權標志著世界的進步,并對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三、中國創新大國地位的確立
長期以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技術創新領域一直落后于西方國家。甚至在實現了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時間的世界最快經濟增長后,中國也只是以潮流追隨者而聞名。在一段時間里,相比于自身搞發明創造,中國似乎對復制外國創新更感興趣。這種情況現在已經開始改變。2016年12月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了題為《沉睡千年后,中國發誓重拾發明創造》的文章:“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都是千年以前發展起來的。中國領導人不希望為了第五大發明再等一千年。……在西方研究預算不景氣之際,中國卻在為許多尖端研究項目提供巨額資金。它承諾讓科學家從事他們熱衷的項目,從而吸引頂級科學家。”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下,2015年中國在全球專利申請中所占份額大幅增加到13.7%,以29846項申請在美國和日本之后位列第三。而十年前中國在全球專利申請中所占份額只有1.8%。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研發開支在2009年超過了日本,2013年超過了歐洲,而到2020年則有望超過美國。
就在此文章發表的前一天,《日本經濟新聞》也發表了題為:“中國飛躍發展日本難望其項背”的文章,指出:“在科學技術領域,中國飛躍發展之勢十分鮮明。自2013年起,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都是中國制造的。2016年,中國計算機霸占排行榜前兩位。從國別份額看,排名世界前500位的計算機中,中國占比是34.2%,與美國比肩。超級計算機對最高級的研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其性能提高也體現著各國科技水平。此前,美國一直占壓倒性優勢,日本也一度奪得冠軍寶座,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一直守護著這塊陣地。”
科學技術實力左右著最高級研究的主導權之爭。量子通信作為下一代密碼備受關注,中國于2016年8月率先發射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以維也納大學為中心,歐洲一直在推進相關研究,但未能取得成果。而長期在日本進行量子密碼基礎實驗的信息通信研究機構研究員佐佐木雅英指出:“中國一下子成了世界領跑者。”中國正試圖建立世界最大級別的量子密碼通信網。如果中國將來提出量子通信標準化,則主導權可能由中國掌握。因此,發達國家的研究者對此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正式公布,核心是支持產權保護,承諾“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該意見列出了產權保護的任務,包括加強事關產權保護的執法。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是重點任務。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莉莉·方、哈佛大學的喬希·勒納和廈門大學的吳超鵬研究發現,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促使中國公司進行了更多的創新,在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較好的地區,專利申請率要高出7.2%。另外,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詹姆斯·昂、程穎梅以及廈門大學的吳超鵬也發現,中國高科技部門更好地執行知識產權保護,使得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并將其投入到研究和開發中。
顯然,在相關法律反復提出保護產權的基礎上,此次以中央名義發布的頂層設計文件更強化了產權保護的法治化路徑。中國改革開放正處在重要的歷史時刻,當下提出并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意義非常重大。其重要性在于:加強產權保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而真正確立了中國創新型大國的地位。
四、結束語
當我們回顧人類社會幾千年法律文化的歷史時,就會發現無論公法還是私法都在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人類文明創新歷史的實踐證明,法律文化的歷史遠比其他任何社會科學給予我們人類社會的啟示要多得多。我們正是從人類社會各個時期以來法律文化歷史的起源當中窺見到人類自身達到現有高度的漫長艱苦的攀援,以及從不倦追尋的目標直至人類文明成就的最高峰巔的求索,使人類社會具有今天之所以如此偉大的共同生活,這一切均源于人類社會創立、發明和完善了法律并且對法律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