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賦
[摘要]運用理論研究方法,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階段,總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特點,探討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趨勢,擬為產業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消費;轉型升級;邏輯演進
1.引言
文化產業一詞最初出現于二十世紀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也稱為文化工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手段和產業經濟形態,文化產業深刻影響了人民對傳統文化概念的本質把握,不同的國家從不同角度對文化產業有著不同的理解。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來進行界定的定義認為: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而我國理論界一般認為,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而狹義上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等。時至今日,文化產業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獲得了高速發展的驅動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某種程上甚至改變了社會存在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潮流。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文化產業仍處于弱勢產業,國際競爭力相對欠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繁榮與發展,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持續發展能力,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2.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階段
自建國以來,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計劃經濟,政府一直把文化當作一項事業來統包統攬。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特殊的管理方式對于迅速確立社會主義文化的領導地位和推進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迅速普及發揮了積極而重大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計劃經濟體制中下的文化事業管理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環境,與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越來越不相適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長期當作政治宣傳和階段斗爭的工具,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妨礙了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后,文化的產業屬性逐步呈現出來,亟需打破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適應全新的產業發展環境。回顧歷史,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重要的時期演變階段。
2.1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轉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1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門開始開放,國外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逐步涌入國內,物質財富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人們的眼界大開,國內的文化、娛樂廣告、旅游、體育等產業逐步恢復并進向繁榮,城鎮居民在精神上的追求得到釋放,文化開始走向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階段。盡管文化產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只占據很少的份量,總體影響并不大,但在文化產業的探索上開始邁開腳步,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2.2文化產業正式確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從1992年到2001年,文化產業開始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文化與科技、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文化的擴散效應開始發揮。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的正式發布,明確把文化產業列入第三產業,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開始發揮作用,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和體制基礎。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和科技支撐平臺,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3文化產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從2002年至今,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出來。進入新世紀以后,人類社會進入到以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知識經濟時代,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和文化產業的經營明確區分開來。時至今日,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推進,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3.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特征
從上世紀末文化產業的初步確立直到今天,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低級到高級、產業活力不斷增加的不同演變特點。從產業規模的演進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24017億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77%。從產業結構上的演進來看,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關產業發展,實現了我國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從產業演進的層次來看,時至今日,文化產業內容不斷豐富,產業附加價值不斷擴大,產業價值鏈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目前正在向高端化方向發展,實現了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的跨越式發展。從產業演進的活力來看,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正在增強,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成功,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得以確立,部分有實力的大型文化企業正在實現走出去戰略。從文化產業的影響力來看,隨著藝術生產、推進改革、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我國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中涉及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在大城市全面散開,重點城市文化產業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相關藝術產品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發展特色,改革成果初步顯現,對國民經濟的引領和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4.我國文化產業的演進趨勢
4.1文化產業將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的重要選擇。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受到內外部環境和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民經濟從傳統的高速增長狀態換檔到中高速增長狀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科技創新和人的智慧為核心要素、以個性消費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類型將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時期重要的增長點。首先,文化產業富含文化與科技價值,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優化消費結構,推動城鎮消費方式轉變升級,極大地拓展了消費空間:其次,文化產業是低投入、低能耗、高產業綠色朝陽產業,主要依賴智力、版權、技術、創意等知識資源,以全新的商業模式進行推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是各國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首選。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未來文化產業自身的產業結構也將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文化服務業的比重將逐步提升,文化制造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
4.2文化與關聯產業將實現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融合,可以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既有助于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提高相關產業的發展質量與發展層次,實現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也有助于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衍生出文化服務業和文化制造業等不同產業門類。如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和科技、制造業、旅游、體育、金融等關聯產業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在信息媒體、智能終端、數字內容、應用服務等領域不斷深化發展。
4.3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研究表明,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等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正在轉型升級,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穩定下來并隨著收入的增長而“水漲船高”。到目前為止,我國文化消費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未來文化消費將會呈現“井噴”狀態。從消費層次來看,當前我國已渡過了模仿型消費階段,正在進入到一個個性化、多樣化的主流消費階段,城鎮居民正在由生存型消費和溫飽型消費向小康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轉變。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藝制作水平的精進,我國文化產業質量體系將不斷完善,文化產品將不斷豐富,文化服務方式將更加發達,文化消費也將更加持續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