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燁煒
從上次離開、又回歸汽車導報,到現在正好一年。很多人不理解。一年前,我從傳統媒體人轉型為新媒體內容總負責人,半年內讓公眾號成功殺進汽車公眾號各大榜單前5,這是很多“媒體轉型人”都夢寐以求的狀態,年底就等著老板發筆獎金了……而我卻選擇在那個時刻辭職回歸老東家導報,在有限的條件下從零開始新媒體業務,之前的日子難道是燃燒著智商前進的?
不得不承認,過去一年精彩萬分。我在公眾號飛速發展的窗口年份,借著老板的資源+天時地利,帶著一個全新的團隊用半年就打造了個百萬級汽車黑馬大號。至今感恩那段經歷,無論是經營、管理、視野以及布局,都讓我有了飛速的長進。我喜悅過,也振奮過,但我很快就犯病了——每天讓團隊寫一些《月入3000也能買的SUV》、《中國人不得不買的5款自主車型》之類的內容,確實可以借勢吸收大量粉絲和閱讀。但當我寫《330萬NSX研發史》、《本田與大眾的紐北情仇》之類的深度內容時,在斷崖式的閱讀數下降和掉粉面前,不得不向數據妥協——套路決定受眾:你的受眾更愿意了解怎么花10萬買20萬的車,誰關心紐北發生什么?
誠然,這未嘗不是一種活法,因為有大把只在乎閱讀數的投放會持續到來,但作為正統汽車媒體人難免深陷糾結——是選擇眼前利益做營銷號,明天接著寫《月入4000也能買的自主中級》,還是放棄眼前的數據,從內容出發精心策劃《大眾與保時捷的半世亂倫情仇》,培養優質讀者?
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對錯,營銷號有營銷號的活法,內容號有內容號的追求。只是我傳統媒體出身,內容追求是個陪伴終身的“不治之癥”,前者的光環無法治好后者的癥結。
《MOTIVO汽車導報》新生,指望我再來一次100萬大號奇跡是不現實的,去年的好時機錯過就錯過了。既然如此,還不如腳踏實地,夯實內容出品。隨著今年的公眾號洗牌大潮,越來越多公眾號讀者在成長,他們渴望專業、深度的汽車內容,我們的價值也重新得到體現。誠然,我們的公眾號、頭條號、微博等新媒體賬號數據增長緩慢,但有一批支撐我們做好內容的讀者;一批支持我們開展精彩的線下活動推動中國汽車文化發展的讀者;一群在我們制作專題時從各地涌來圍觀,把商圈停車場停滿的讀者。雖然我們在新媒體業務建設上選擇了一個EXTREMELY HARD模式,但女為悅己者容,只要我們做的是有價值的內容,成長緩慢又何妨,有人欣賞就行。蘋果也曾小眾過,做媒體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