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2016年5月30日,廬山成功建市,基本上結束多年來“一山多治”的局面,為廬山市的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時至今年5月30日,廬山市成立一周年。
不忘初心,成功建市是廬山歷史上的大事。一年來,廬山的實際變化如何?對廬山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言?為此,《人民周刊》采訪了部分廬山研究專家學者,為廬山發展建言。
提升市民認同感
廬山建市一周年,當地居民感受到了一些變化。為迎接6月召開的“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沿環山公路做了綠化景觀帶建設。
江西省廬山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陳再陽反映:廬山市城區南康鎮的冰玉澗棚戶區改造,征收拆遷中的保護很到位,一些有價值的老屋、古井、古橋都被一一立牌標注保護。在宣傳部支持下南康鎮牽頭舉辦了“南康文化講壇”,請廬山文化研究學者向古鎮拆遷建設人員講述文物保護知識。地方文化人士很關注下步的規劃設計。
然而,這些變化與當地人的期待尚有差距。了解內情的人士說:“成立廬山市是發展的必然,雖然設市的影響是長遠的,但一周年來的變化,與當地老百姓的熱盼尚有明顯距離。原因無外乎兩方面:一是機構整合和干部安置掣肘,二是廬山旅游規劃尚未出臺。”
目前,廬山市和廬山管理局兩套機構并存,同時運作。據悉,廬山山上居民普遍認為,現在廬山市不止兩套班子,而是三套班子:廬山山上是廬山管理局留守的班子,威家鎮是廬山管理局的班子,廬山市區還是原星子縣的班子。
作為廬山“土著”、原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原江西省社科院院長李國強稱:“老百姓看不到新變化,怎么能形成心理認同,更沒有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
“要想提高市民特別是‘山上人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就必須做到:一是加速機構整合的力度,鐵腕推進;二是照顧山上‘情緒,解決實際問題,個人待遇保留,實行過渡政策。”陳再陽說。
在2009年,一位70多歲星子籍在京老人、原財政部財政研究所研究員項鏡泉,根據媒體報道和親身體會,給江西省和九江市政府寫了《不利江西發展的廬山管理體制亟需盡早改革》的建言信。
在建言信中,他認為廬山管理局可以保留,肩負著兩個職能:第一是加強對遵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監督;第二是減少行政區劃和體制改革的阻力,如何開發和管理由廬山市全權管理。
“廬山管理局和廬山市的關系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而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項鏡泉在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廬山管理局需要縮減編制,進行人事制度調整,有些年紀大的也快退休了,按照原來的政策執行,新進的人就不能按原來的政策安排。”
項鏡泉認為,廬山市在全面統一管理的條件下,應該承擔創收任務,完成上級政府要求的創收指標,對廬山進行開發和管理,而不是廬山管理局管理山上,廬山市來管理原星子縣,這與原來“多龍治水”沒有區別。廬山管理局不應該有GDP指標考核,因為廬山管理局只有監督職能。
江西省九江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曉松認為,目前廬山市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都不如下面兩點迫切:第一,要讓全市民眾看到希望。讓市民參與廬山建設,不僅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更能拉近政府和民眾的距離,增強民眾對政府的理解和信心。第二,要盡快消除山上山下的隔閡。隔閡有兩個方面,一是現實空間的,一是客觀心理的,后者更難以捉摸。得到了實惠才有更多的認同感,才有更強的向心力,通過清除現實空間的隔閡來消弭彼此心理的隔閡。
先整合旅游機構
廬山建市無疑是積極進步的,山上山下的行政區劃統一管轄。但由于廬山市和廬山管理局并行運作,廬山山上去原星子縣城相距較遠,廬山管理局的人心理上難接受。同時,原星子縣的人到山上去,也不符合相關要求。
因此,李國強建議:現在廬山市管理應該逐步向威家鎮靠攏。首先,威家鎮靠近九江市,靠近鐵路和碼頭,而且威家鎮上廬山、到廬山市區都方便。其次,現在威家鎮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基礎,上屆廬山管理局做了很多工作,已經把一些職能部門搬到威家鎮。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江西省社科院贛鄱文化研究所所長、江西詩詞學會會長胡迎建。他認為,在廬山市區內辦公,相對于山上來說比較遠,確實很不方便。因此,廬山山上的管理機構不如設在威家鎮,這樣兩邊可以兼顧。
據了解,在去年國務院批復廬山建市時,并沒有把威家鎮劃到廬山市,而是留在了濂溪區。在廬山市未建市前,江西省政府曾批準廬山管理局在威家鎮擁有2000畝地,作為辦公區域和商業街(改居住區)。
如何推動廬山“山上山下”“山南山北”聯動發展?國家一級作家、廬山文史研究專家景玉川認為:由于山上山下基本功能有不同,廬山市最好設星子區和“牯嶺區”(名稱可推敲),星子區設縣城,另一區則可包括山麓一些景點,山上給山下一定補償。也可節省民政、公安因區劃變更而付出的人力財力。
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的江西省九江學院文傳學院教授、廬山文化研究專家羅龍炎說:“廬山山上一定要控制住人口,我不同意把廬山的人都遷下來,也反對廬山再增加人口,尤其反對在廬山搞大興土木,因為廬山住宿的發展已經很飽和,房子已經夠多,也完全夠住,我堅決反對廬山再修公路、再做房子。”
廬山以旅游業為主,旅游管理部門廬山市旅游局和廬山管理局環山景區管理處同時存在。目前,旅游局依然管理原星子縣旅游景點,環山景區管理處依然管理廬山風景區,并沒有合并辦公。
“應該先把管理旅游的機構搞到一起,這樣就會有人去構思、實驗,去做頂層設計。如果說要求廬山所有機構一口氣整合,這是不現實的。但是應該先易后難,分清輕重緩急,因此,旅游先整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李國強說。
他認為,廬山市首先應該成立一個旅游局或旅游委,把下面幾個大的山頭(管理處)成立旅游公司,在旅游公司的下面就應該做實驗,提出各種方案,如比例分成、門票收入等,進行通盤考慮。
“這樣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兩地才會慢慢黏合起來,就會有可行的辦法。”李國強說,“廬山市應該有類似深化體制改革的智囊庫,從發改委、旅游委等部門抽調精兵能將,出去考察、提出方案,進行試驗。”
發展好生態經濟
作為全國知名旅游城市,廬山市襟江帶湖,無數文人官宦來到廬山觀光旅游、僧道逸士修身養性、俊才學者弘道興學,歷史文化厚重。
項鏡泉是全國旅游財政研究會顧問,對旅游財政有深刻研究。他認為:“廬山市主要是以旅游為中心,包括發展旅游農業和旅游文化業,因為旅游所需要的消費,沒有農業做后盾是發展不起來的,為旅游服務的小工業和手工業可以適當發展。”
在項鏡泉看來,廬山市沒有發展大工業的條件,原因有三:一是廬山市沒有工業資源,原來有瓷土礦,現在越挖越深,已經很少了。二是由于開采麻石,有些山體開采得都不像樣子,尤其是廬山市區的東牯嶺,非常影響形象。三是有些工業對環境污染很大,比如制作皮球的九江思麥博運動器材有限公司,規模挺大,能帶動當地就業,但是污染環境太嚴重,環境成本也很高。
廬山應嚴格保護好優質生態環境。李國強建議,廬山山上應嚴禁商業性房地產開發和圈地,嚴禁違規建私人別墅,嚴禁非當地居民潛入景區私建墳墓,嚴格規劃管理傳統墓地。與此同時,原星子縣城長期經營石材城,石材開采,加工企業眾多,粉塵污染、植被破壞嚴重,大煞廬山風景。希望廬山市政府下決心,動真格,壯士斷腕,立馬整改。
據了解,廬山市城區的北出城口和西出城口,就在著名景點白鹿書院和秀峰景區門前,分別是熊門嶺高嶺土采礦區和東牯嶺花崗石采礦區,污染嚴重,破壞環境,影響觀瞻。
“廬山市成立后,東牯嶺山腳的石材加工城和環山公路沿線的石材加工廠被成功搬遷取締,成效明顯,值得點贊。”陳再陽說。
目前,廬山政府提出“保護東牯嶺,開發西牯嶺”的口號。在陳再陽看來,這樣的規劃后遺癥太大,東牯嶺“石雕窟”的創意毫不可行,龍門、云岡石窟那是幾個朝代歷千年才成的,藝術不能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只會留下后世笑柄。
經過多方面的考慮,陳再陽建議廬山市政府應該嚴格限定廢渣堆卸位置,嚴格限定開采范圍,嚴格限定開采期限。引進礦渣廢石加工的下游產業企業。對山體完全破壞,不能保護恢復的山頭,索性限期打平。
廬山是地處鄱陽湖北岸,如何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協同發展?原江西省副省長、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南昌大學教授胡振鵬認為:發展廬山大旅游,必須開發鄱陽湖旅游資源。山湖統一規劃,開辟精品旅游線路,以鞋山、火焰山、落星墩、老爺廟、吳城為節點,將沿途景觀聯為一體。
“當務之急是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建設好幾個重要節點的旅游客運碼頭,為利用市場機制招商引資奠定條件。”胡振鵬說。
保護好廬山文物
廬山市位于匡山蠡水間,鐘靈毓秀,得天獨厚。曾經是與九江建制等量齊觀的南康軍治所在地,歷經宋元明清四朝,達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以說每片山水,每寸土地都有厚重的人文堆積,置身其中,像深入寶山不知所取。
江西省《九江日報》社總編助理、高級記者楊振雩對此不無痛惜地說:“隨著時間的侵蝕,無序的開發和人為的破壞,那些寶藏遺失嚴重,很多都在漸漸淡出視野,走進歷史了。”
楊振雩舉例說,三國時期的董奉杏林不知所蹤;簡寂觀仍在荒榛野草中沉寂;陶淵明故里栗里陶村在開發中消亡;具有廬山高氣節的劉渙父子有關遺跡破壞殆盡;朱熹紫陽堤毀壞后所剩無幾;髻山七隱遺存杳無蹤跡。而歸宗寺和秀峰寺重建舉步維艱,至于愛蓮池和柴桑橋淪為商業開發的附庸和點綴,更不要說南康古城幾乎整體消失了。
因此,他建議廬山市對重要文物進行保護,應該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人文歷史的研究和挖掘,組織撰寫有關專著,弘揚本地文化;二是進行文物大盤典,看清家底,了解現狀,制訂保護措施;三是本著修舊如舊原則,立即著手修復和重現工作;四是加強對文物執法力度,將文物保護列入本地發展規劃中,不踩紅線;五是開展對家鄉山水人文教育,增強全民保護意識。
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百廢俱興,歷代文物都有興廢。羅龍炎認為:“廬山要對文物要進行保護,對文化遺存進行修復。有現成的遺跡應該修復好,沒有現成的遺跡可以興建。現在盛世就應該修起來,等若干年后就成了古跡。”
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廬山旅游業升級轉型,要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為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形象生動地展示廬山文化的特色及其歷史地位,提升廬山文化品牌在海內外的影響,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結合當現代文明推陳出新,豐富廬山的文化內涵和風采。
經過一年來的思考,胡振鵬認為廬山旅游要做大做強:首先,在現有的旅游觀光景點、景區的介紹、解說中充實人文內涵;第二,根據旅游市場需求,逐步開辟人文專題的精品旅游線路或景區;第三,逐步創建廬山歷代名人塑雕園,將博大精深的廬山文化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第四,按照歌曲“小城故事多”的意境,修舊如舊,整修西寧街(正街),以開設特色小吃和茶館為主,恢復“混一天”油條等鄉土小吃、菜肴,展示廬山地區民俗文化;第五,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社團的作用,支持和引導文化(體育)社團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賽詩會、書畫筆會、橋牌比賽及其各種文化專題論壇和研討會。
廬山是陶淵明的故鄉,李國強認為廬山旅游應該走進桃花源,打好“陶淵明牌”。
他認為,首先高標準打造桃花源式特色小鎮。將廬山垅、上京、栗里、南村等基礎涉陶遺址,精心規劃,打造成特色小鎮,展現陶淵明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味。其次高品味提升牯嶺桃源意境。給老別墅建檔案,講好別墅故事;建設獨立的廬山博物館,而不是繼續占用美廬、蘆林1號等別墅;繼續動員不直接為旅游服務的機構的人員下遷;防止出現建設性敗筆,盡可能少砍一棵樹,少毀一根草,少用塑膠水泥和柏油修路鋪地,千方百計保留和營造悠深、怡然、靜美的棲居環境。
去年,廬山市委、市政府在網上公開進行大廬山旅游發展規劃編制招投標,最終上海同濟大學中標。胡迎建稱:“上海同濟大學在規劃時,并沒有找當地文化人士聽取意見。都在外地人在設計規劃,都不了解廬山文化,這是一個問題。”
陳再陽呼吁大廬山旅游發展規劃方案,能夠切實吸收廬山本地的特色文化。他建議,外地的規劃專家多翻翻廬山的歷代山志和府縣志,多深入古街小巷走走問問。規劃“論證會”千萬不能走過場、搞形式,要邀請懂文化、有熱心的地方文化人士參加,要張榜公示聽取人民意見。
從廬山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連通交流和國家整體利益來看,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正大學院院長王東林認為,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針對廬山的歷史與現實發展需要,在既往規定的原則基礎上作出部分適應性調整,在“限制中有開放,開放中有限制”,讓廬山回歸本源,使之繼續成為國家層面的具有傳統歷史承續意義的“國際會議中心”。
王東林特別呼吁,廬山的發展還必須破除所謂“廬山是陰山,井岡山是陽山”這類荒誕不經的現代迷信。“陰山陽山”之論,實已異化成當今社會反智識、敗黨風的一種“歪理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