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關鍵詞]廣播節目;“窄播”化;節目創新
魯迅曾指出:“能造出輝煌大廈固然好,但我們又何拒做這一石一木的工程呢?”外國作家布洛克說:“每一活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氣息;每一顆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廣播在現實的“媒戰”中,好像“沙盤”上一個不顯眼的“陣地”,但廣播就它具有近百年發展的歷史,已經在受眾深層心理中投下的巨大而無法取代的影響力,廣播的權威形象和話語力量,依然沒有,也不可能隕落。深刻的歷史淵源構成了廣播的隱性財富。廣播雖然沒有相對于電視和網絡能夠勝出一籌的整體優勢,但廣播媒體具有時效性強、傳播面寬、收聽便捷所形成的合力仍可使它保持個性化的強者姿態。在現代生活變化多、節奏快的情況下,快速地記錄和反映生活就顯得十分重要。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廣播收聽率就高于其他媒體。這正是因為廣播不受版面限制而快于報紙,因傳輸便捷而快于電視,更適合受眾的需要。所以我們廣播人要振作精神,要有戰場上打仗取勝的勢氣和謀略。好比經濟市場上的困境,有如一池攪渾的水,陷入其中的一些經營者往往看不清方向,四處亂撞,唯有那些眼光獨到的經營家能從困境中看到機遇和希望,能在一池渾水中摸到一條常人意想不到的“大魚”。我認為,要想在商海的激戰中,能夠釣到真正的“大魚”,除了其他基本的要領外,“誘餌”至關重要。怎樣調起聽眾的“胃口”,辦廣播也是如此。廣播是一種聽覺藝術,如何調動廣大聽眾的想象空間,這對從事廣播人來說是辦好節目吸收眾多受眾的關鍵。
廣播的改革是一個處在高速運轉的科技年代,廣播人在觀念更新的同時更要樹立自己的信念,雖然高科技時代已發展到了今天,但廣播人也應該放心,仍然沒有一樣能取代像半導體一樣靈活的傳遞工具,帶在身上,走到哪里聽到哪里,這種唯一的特點是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我們不妨留心一下:每當清晨散步或夜幕降臨,那些晨練和散步的人們,或那些不再忙活的人們,打開收音機或半導體,選擇他們想要聽的節目。這已是廣播幾十年來給喜歡它的聽眾一個自然規律和多年養成的習慣。一些晨練的老人和散步的人們,伴著和煦的陽光和余暉的晚霞,在風景秀麗、波光粼粼的湖畔、公園、廣場或林蔭道上的時候,手里拿著一臺袖珍收音機,悠悠哉地閑散漫步。收音機在這里不僅是一個道具,現實生活中它還是老一輩人的一種寄托。記得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當一些球迷們因工作和學習脫不開身,垂涎欲滴,卻苦于看不到實況時,于是,可以“隱形”的廣播成了一種依托。
據了解,世界杯期間,某中學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學生情緒不對,表情出奇的豐富。細一觀察,原來大多學生的耳朵下方都懸著一根長長的黑線。老師體諒學生,干脆走下講臺,讓學生把收音機調至放松,然后與學生一起分享世界杯。而聽說央視的大型直播,在很多國家的現場報道卻依賴的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一幫老記者們……
由此看來,廣播并不顯得寂寞。失卻了往昔的輝煌,并不等于輝煌難以再繼。
我們知道廣播節目是給聽眾聽的,聽眾能不能聽清、聽好、聽出興趣來,從中受到感悟、得到啟發,是檢驗節目質量的最根本的標準。內容的關注性,節目的可聽性,都關系到能否使聽眾產生心理愉悅,誘發聽眾聽下去的內在約束力,如果播出的內容正是聽眾關心的想知而未知的,聽眾就會給以極大的關注,好的節目,名牌欄目尤其要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廣播改革使廣播走向對向化、專業化,因此,節目自身的定位與傳播的受眾群體定位要對應,這樣才能使節目有的放矢,更具針對性。下面針對廣播的優勢互補談點看法。
第一,辦“窄播”化的廣播節目,對聽眾進行細分,為不同的聽眾群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務。廣播有著其他傳媒不可替代的屬性,它具有伴隨性和非獨占性,人們可以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收聽廣播;廣播傳遞信息迅速,一部電話就可以同步傳遞現場所發生的事件;廣播還具有互動性和貼近性,一些熱線直播節目及情感交流節目成為廣播電臺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
廣播從業人員應該根據聽眾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職業狀況、家庭狀況等方面的不同,將聽眾劃分成不同的聽眾群,然后根據不同對象的聽眾群的特定需求進行節目定位、節目策劃及節目制作。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激活,廣播業也在不斷探索,在原有人民臺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了不同的“子母”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交通等專業臺。這些臺因為機制靈活、對象性強,所以節目辦得有聲有色,深受受眾的喜歡。事實證明,隨著廣播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廣播“窄播”化的發展趨勢逐漸看好。“窄播”化更容易拉近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更能細微地體現出廣播人對受眾群體的關懷。
第二,主持方式從說教式變為聊天式,以平等的身份與聽眾親切交流。以往,“我播你聽”的說教式,主持人多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往往讓聽眾敬而遠之。這樣的節目在運行過程中,很難與聽眾達成一種默契和溝通,也就更談不上什么交流了。聽眾喜歡自然,這就要求我們在節目中語言一定要通俗,親切和藹。
廣播節目貴在親切、自然。廣播節目主持人應變說教式為聊天式,應以平等的身份與聽眾親切交流。節目的內容設置應在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緊緊圍繞聽眾的需求展開,尋找聽眾朋友的興趣點、興奮點,讓主持人親近化的情緒自然流淌出來,這樣,不僅會讓主動收聽節目的聽眾靠得更近,更會爭取到隨機收聽和一般收聽的聽眾群,讓主持人以普通人的身份走進聽眾中間,以自身的素質與人格魅力吸引聽眾。
第三,以特別節目的形式出現,實現主持人與受眾的互動。廣播人經常說這樣一句話:節目是給聽眾辦的。如果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收聽節目,廣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沒有對象性,節目播出之后沒有反饋,那么,節目如何尋找自己的支撐點和熱點呢?
節目的價值不僅要看經濟效益,同時還應有社會效益。作為廣播節目主持人,在日常的節目工作中,聽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線電波架起了空中橋梁,讓主持人與聽眾成為不曾謀面的朋友。特別節目一要通過特殊形式自己宣傳自己,要與企業聯手擴大節目的影響,擴大節目的知名度,同時也為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交流提供機會,這樣,主持人在聽眾心里就會多一份親切,少一份距離,而對主持人這種播出的方式,聽眾心理的變化無形中為節目注入了一種情感關懷因素。主持人在主持節目過程中,既要以平和的姿態出現在節目中,更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在生活中,以此來拉近廣播與聽眾的距離,使自己與聽眾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以自身的魅力和節目的吸引力來真正實現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互動,真正達到廣播為聽眾服務的目的。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