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光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新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興媒體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電視和報紙不同,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臺在新媒體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依靠獨特的傳播優勢在激烈的信息時代爭取了一批高質量、高忠誠度的受眾人群。
對于廣播電臺來說,辦好新聞節目很重要。廣播在傳達新聞方面所體現出的消息的及時性、真實的現場感以及多元的互動性,都是一檔優質廣播節目的優勢所在。
一、精心編排內容,吸引廣大聽眾
對于廣播新聞來說,合適的編排尤為重要。想要讓廣播新聞節目符合大眾的訴求,獲取最廣泛的聽眾,一定要準確的調整節目的播出順序和播出時間。由于廣播新聞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對于廣播新聞工作者要求十分嚴格,不僅要有超強的時間觀念,還要有應對各種新消息和重大的突發新聞的駕馭能力。前方記者采回的最新消息,后方的編輯、播音員要以最快的速度制作編排。新聞主播要第一時間將稿件播讀出去,讓聽眾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
廣播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聲音條件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廣播不僅要滿足聽眾對于資訊內容的需求,還要滿足聽眾對于聲音的需求。廣播新聞工作者要利用廣播的聲音優勢,通過簡潔明朗的語言表達獨到的觀點,讓聽眾接收到最純粹的信息資訊,從而使聽眾養成收聽廣播新聞的習慣。
最近幾年帶有評論的廣播新聞節目越來越受到聽眾的青睞。這種具有獨到觀點的節目形式,不僅傳遞了多元的新聞信息,還對新聞事件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促使聽眾有獨立的思考時間,加強了新聞節目的播出效果。在全媒體的時代下,聽眾可以通過多種傳播媒介來表達自己的獨特觀點。因此打造優秀的新聞評論節目,是廣播新聞發展的必要途徑。
二、貼近群眾生活,作百姓喜聞樂見的“平民媒體”
廣播擁有大量本地聽眾基礎,因此盡可能地滿足這些聽眾的收聽需求,可以讓廣播持久不衰的發展。在新聞的選擇上,不僅要選擇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新聞,還要發揮地域優勢,強化本土特色,激發大家的收聽興趣。只有注重廣播新聞的實用性,才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群眾。
廣播新聞節目想要取得長遠的發展,還要具備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意識。想要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潮流中適應各種變化,首要任務就是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時刻關注大眾的需求,不斷的貼近群眾生活,才能做出具有吸引力的新聞節目。
廣播的優勢在于輿論引導的權威性。相對于其他傳統媒體,廣播的覆蓋面廣且傳播速度快,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聲音媒介把新聞傳向各個地方。因此,廣播新聞一定要以貼近人民群眾作為基本準則,充分表現人民群眾生活,才能贏得最廣闊的市場。
三、融合新媒體技術,研發廣播新聞發展新模式
當今時代,受眾對于廣播新聞的要求已經不止滿足于“用耳朵聽”,還要具有現場感和表達真實的感受。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不遺余力的通過各種手段來滿足受眾對于生動形象的需求。對于廣播媒體來說,如何達到這種水平呢?巧妙地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平臺,或者與其他媒體進行深度合作,資源共享,無疑為一種有效的處理方法。
諸多案例可以證明,在廣播新聞節目直播的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和互聯網站發布相關圖文內容,可以有效彌補廣播電臺線性傳播、稍縱即逝的遺憾,讓聽眾不僅可以隨時隨地聽到自己喜愛的廣播新聞節目,還可以為聽眾提供一個傳遞信息的平臺,從而擴大了廣播新聞的影響力。
在全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平臺成為輔佐廣播節目的重要出口,在傳統電臺與新媒體的融合下,廣播節目不僅可以在網上同步播出,還可以在節目中直播過程中,通過微信、微博互動留言等方式讓聽眾參與其中,不僅能擴大收聽人群,還能讓廣播新聞被更多年輕人所關注。
目前已有一些廣播電臺在與新媒體融合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僅積極主動與互聯網站進行合作,也通過打破以往形式,以手機客戶端為接收終端,吸引廣大受眾關注。所以,想要不斷的研發廣播發展新模式,就要不斷地進行新媒體融合的嘗試,時刻讓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處于業內領先的地位,打造新型的網絡廣播。
四、認清廣播新聞的發展狀態,對廣播新聞工作的觀念加以更新
在全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不僅廣播技術與傳播方式需要改革換代,廣播新聞工作者的觀念也應加以更新。想要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應該拋開之前陳腐的思維模式,抱著改革與創新的態度,積極學習,積極融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廣播新聞事業的穩定發展。
一名優秀的廣播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敬業精神和新聞理想,還要具備創新的能力,這是一個讓廣播新聞事業經久不衰的重要手段。在以節目創新為基礎的前提下,不斷地豐富內容,優化節目質量,利用最前沿的理念去制作編排廣播新聞節目,才能把收聽率有效的提升上來。
各個時代創新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作為廣播新聞工作者要擁有高瞻遠矚的魄力,持續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改進工作方法,讓其發揮應有的傳播功能,以適應廣大受眾的收聽需求,從而推動廣播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讓廣播新聞遇到了挑戰,但通過全媒體融合的手段,廣播新聞也迎來了新的機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及時調整應對策略,發揮廣播媒體的優勢,滿足社會需求,廣播新聞的未來仍可期。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