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銘
[關鍵詞]宜居改造;1+N;實現方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綠化稀疏、交通堵塞、停車難等城市病。一座城、一個小區,我們不能推倒重來;老城、老區、老屋、老友、老鄰居,幾代人的回憶和情結。這對老城的改造就尤為關鍵。
過去,我們只針對社區內房屋的零部件更換,如換掉樓梯間的窗戶、門,房頂做防水,透寒墻體做苯板,也只能是給老房子“穿衣戴帽”,抵御四季變化,沒有涉及“內瓤”宜居整體功能。而“1+N”宜居改造,就是根本上的改變,讓老區舊貌換新顏。
“1+N”宜居改造,就是要完成對老舊小區的外墻改造、外窗改造、采暖系統的基礎性工程要求,然后對社區功能的外延建設進行拓展。老舊小區的改造應以人為本,應拆違添綠,私建濫建應拆除,從居民的根本需求出發,感受到城市化的進程,滿意宜居環境。
“1”就是建筑節能改造,是項目的根本,即要完成對老舊小區外墻改造、外窗改造、采暖系統、溫度調控、熱源和供熱管網的改造,老舊小區的房子外觀漂亮了,城市顯得更美;外圍護結構到保護,增加了使用壽命;圍護結構達到節能65%的標準,保溫性得到加強、降低冬季供暖、夏季空調的能耗,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屋面防水構造得到更新,治愈屋面漏水的頑疾,“用今天的投入換取明天的幸福”。
“N”是后期對社區功能的外延建設進行拓展,也就是宜居改造,即本著與建設小區靜態交通相結合、與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相結合、與庭院環境改造相結合、與海綿城市相結合、與智慧城市相結合,為小區配建地下停車場,養老文化設施,環境美化等綜合性改造。由此突出每個小區的功能定位與社會風貌,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情,也通過改造完成小區宜居功能,整體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居住舒適度,通過以上改造項目的完成為“1+N”改造項目打下結實的基礎,從而完成N種配套方案的實施。具體講“N”配套分七種:
一、建筑外廊改造
老城老區歷經滄桑,外觀斑駁,改造時著重處理臨街建筑外立面,強調底層商服外立面的功能和景觀性,增建裝飾性門廊,通過門廊的遮擋和序列的調整,并統一牌匾高度、尺寸、解決商服外立面雜亂的現狀,可有效避免私掛牌匾對墻體產生的損壞,外廊頂板采用現澆混凝土板,起到豎向防火分隔作用,有效保護外墻保溫層,增強了建筑的防火能力,更加保證了商服上面住宅的消防安全;另外還可有效防止高空墜物對行人產生的危害,對過路行人是一個很好的避雨及遮陽納涼的場所,同時也為商家聚集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小區環境改造
老區綠化少,破損大;路網不暢,設施缺乏。通過修復破損路面、增加健身娛樂設施、增設LED節能燈、設置小區WIFI全覆蓋模式網絡終端等。通過以上改造提高居民的健康指數、幸福指數、增添業余生活樂趣。
三、小區靜態停車改造
停車難,難停車。充分利用小區的地下空間來開發老舊小區內的靜態交通系統。加強小區地下空間的合理充分利用,在不影響其他使用功能、消防功能及不減少居民活動空間的基礎上,既符合國家提高土地使用率的政策,又能增加地下停車位,緩解小區居民停車難、停車不規范的問題。通過鋪設停車場網絡,形成停車位數據庫,依托物聯網技術,對停車場停車位信息進行智能鏈接,形成“車位信息共享”體系,實現車位查看、車位預約等互聯功能。
四、引入“海綿城市”改造
暴雨過后,老區變成“威尼斯”城。城市海綿體除了河、湖、海,還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通過管網外排,緩解城市壓力。通過調整小區內的排水坡向及道路、綠化的高程,采用滲井、滲水溝、綠化滲水暗渠,擴大綠化減少硬鋪裝面積等適宜東北的低成本海綿城市改造內容,改變小區內“大雨必澇、雨后即旱”的現狀,將小區的自然徑流消化在小區內,涵養地下水,并緩解城市管網排水壓力。
五、屋面改造
在原有平改坡的基礎上增加經營性使用空間,不僅能徹底根除老小區頂層居民飽受漏水困擾的現狀,使平改坡的屋面具備使用功能,使單純解決防水的功能得到擴展,為社區服務提供場所,此舉從根源上解決了屋面保溫差、漏水頻發的情況,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了緊張的土地資源。
六、助老、養老及醫療機構的改造
在小區內建設養老及醫療機構,在提供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上有著天然的地緣和親緣優勢;可以為小區內的所有居民及老人提供有效、經濟、方便、宜居、連續的養老及醫療服務;減輕老年人養老和全體居民醫療對家庭及社會的困擾;對社會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有效地緩解政府在養老及醫療方面的壓力;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也具有重大意義。
七、地下綜合管廊的改造
老城老區地面開挖的“馬路拉鏈”隨處可見,“蜘蛛網”架空線密布,不僅影響活動空間,還隱藏著巨大隱患。將老城老區的通信、電力、燃氣、供水、排水等管線,在地下綜合布線,安裝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對管廊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集成視頻監控、入侵報警、人員巡檢、火災報警、語音通訊、罐體沉降等系統,既騰挪出活動空間,又消除了安全隱患。智慧城市地下管廊還將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如機器行業、儀表行業、測量企業等,將成為新的經濟引擎。
通過“1+N”宜居改造,老城不舊,老區不亂,將是節能、環保、綠色、美麗、宜居的新城新區。
參考文獻:
[1]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
技術指南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號.
[2]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
意見.國發(2013)36號.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