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嘉娣
[摘 要]新聞時評作為近年來最熱的一種新聞文體,針對當前發生的新聞及其新聞中的事實發表作者自己的見解,或者歸納、整理出新的結論或者觀點。時評在當前的中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時評見證了社會言論的開放,言論開放程度的提高,又會反作用于時評的發展。尤其是時評文章常常以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題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時評文章所依托的新聞事件得以傳播。與眾聲喧嘩的網絡時評相比,紙媒的時評文章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與傳播。
[關鍵詞]時評;黨報;引導輿論
一、題材選擇:關注本地新聞落地
時評就是對當前發生的新聞及其新聞中的事實或者新聞中表現出的乃至隱藏的問題,發表作者自己的見解,或者歸納、整理出新的結論或者觀點。簡單地說,就是評說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者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相對于網絡上常常用雷人雷語、吸引眼球等話題性的網絡時評而言,傳統媒體報紙尤其是黨報上刊發的時評,既少了些“一臉正氣”,又把握底線節操,大量導向正、立意新、選題精、效果好的時評文章成為傳統報紙的新看點。這類時評文章,既緊扣社會熱點針砭時弊,又客觀正確引導輿論,能夠看熱點、探難點、提觀點,及時發出主流聲音,提高了報道質量,發揮了傳統紙媒輿論監督功能,進一步樹立了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在紛繁蕪雜的新聞事件,和你來我往的社會爭鳴中,黨報的時評以民生的視角,黨報的站位,發出客觀而冷靜的聲音,值得尊重。《黑龍江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時評文章《碩士環衛工 體制誘惑還是體制無奈》。該篇時評的新聞由頭是《黑龍江日報》刊發的一則《女碩士高開低走 干環衛淡然走起》報道。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本地新聞,在第一時間成為時評選題的例子。新聞本身和時評文章雙劍合璧,既豐富了信息量,又使新聞落地,進一步說清說透。該篇評論這樣指出“當然,職位有高低,但行業無貴賤。從個人選擇的角度講,本科生、研究生爭當環衛工也無可厚非。但是從國家的角度講,投入了大量智力、精力、財力培養的‘高知人才,卻在現實中不斷上演諸如博士生做本科生工作,本科生做中學生工作的‘倒掛現象,實則是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對于社會的創新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評論通過一系列的剖析,最后直言“所以當社會質疑、爭論大學生如此‘執迷于體制內高開低走的時候,還應該看一看體制外給了他們什么。”可謂是擲地有聲。
不獨于此,黑龍江日報發表的《歪風不除,愛心難以“順風”》、《農民工討薪為啥跪拜曹雪芹?》等新聞時評,或是結合本地新聞生發議論,或者推己及人聯想到本地的故事,貼近民生、關注熱點,以小見大,發揮黨報輿論監督功能,抨擊假丑惡,倡導真善美,引導輿論,弘揚正氣。
二、行文特點:嬉笑怒罵意味深長
在眾聲喧嘩中,人們其實需要更多的是讓人眼前一亮,然后能夠讀的下去,讀的有趣,讀的發人深思、引發共鳴的評論。《黑龍江日報》刊發的時評文章《嚴控“以人查房” 為何誤讀頗多?》一文同樣聚焦熱點話題,但卻獨特立意。當很多媒體都詬病“以人查房”這一新規出臺的時候,該文客觀分析,認為嚴控“以人查房”規范房屋信息查詢,強調“閑人免查”實際上是對個人隱私神圣不可侵犯的強化,無可厚非。各種為貪腐遮羞之辭實為誤讀,把公民隱私保護與官員財產公開對立且混為一談。尖銳指出誤讀原因就在于,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并未在立法層面得到固化,現有報告制度的執行效果與呼喚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化法制化的百姓期待存在著明顯落差,引發人們對構建預防腐敗體系的長遠考慮期待。同時,文風活潑,用詞現代,譬如“安全感成了‘鬧著玩”,“‘能人背后有人弄”,都能讓人會心一笑。
《南方日報》刊發反腐時評《落馬官員為何多迷信風水?》。傳統思維定式中,關于反腐題材的評論大多是正襟危坐、大義凜然,然而難免有說教之嫌。這則時評則是針對廣東首個反腐脫口秀節目《武松來了》中首次曝光部分落馬貪官曾經布置的風水局這一話題性新聞設置展開,讓普通老百姓讀罷也能深思深省。犀利指出風水局中的腐敗官員的荒唐行為,“恰恰因其荒唐,故而振聾發聵,讓人倍感震撼。”這個時候再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更能深刻理解,說明風水“保佑”不了任何濫用權力的官員。
三、寫作根本:民生視角黨報站位
如果說地方黨報由于其規格小,條框少,時評行文可以更潑辣一些,但是《人民日報》時評文章的文風近來也頗為“開放”、一針見血的好時評層出不窮。2016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18 版刊發時評《霧霾天,別把孩子當“綠蘿”》,把朋友圈的段子作為時評的核心論點,結合受眾關注熱點,直指教育之痛——應試教育,社會之痛——霧霾危害,一吐為快,引起共鳴。正如文章最后直抵主題的追問,如果說治理自然界的霧霾需要尋根溯源、節能減排,那么,治理教育界的“霧霾”則需要從真正構建綠色教育評價體系做起。近日,冷空氣已經吹散了連日的霧霾,一些地方回歸陽光燦爛、藍天白云。面對應試教育的“霧霾”,也需要來一股強冷空氣,讓學校、家長、社會都冷靜冷靜,讓孩子們的心中裝滿藍天白云。
關注大城小事,反映民心民意;參與社會討論,發出黨報聲音。新聞時評作為近年來最熱的一種新聞文體,它在當前的中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有相對的歷史根源,也有當代許許多多自由時評人推波助瀾的原因。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權威媒體的評論無疑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所在。因此,時評一定要以民為本,觀察社會走勢,將涉及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以平民的視角、冷靜的觀察、為社會發展建言,為社會和諧鼓呼。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黨報輿論監督功能、導向功能,充分體現黨報媒體堅守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秦珪.新聞評論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
[2]米博華.黨報評論的定位與發展. 中國
記者.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