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皓文
近年來,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也常常提上日程。2015年12月,讓“供給側改革引領經濟發展”的要求更是明確提出。這就充分表現出中央對供給側改革的高度重視以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大意義。總的來說,“供給側”作為當下在中國新常態下經濟領域上的最熱的詞匯,與我們原來所強調的需求側(投資、消費、出口)是對應之方面。供給側是產品供給和生產要素供給,在新技術信息時代背景下,生產要素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寬泛,既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要素,還新增加了知識、技術、信息等新要素,更加全面。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就在于調整原有的不利于良性發展的經濟結構,使各要素的配置實現最優化.
供給側改革的歷史發展
關于供給側改革的最早表述是19世紀的“薩伊定理”。但薩伊定理與我們現在所提的供給側改革有大不同之處。它所強調的是自由放任與不干預,是強調市場的絕對性控制,否認了政府科學的宏觀調控,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一直到70年代時,西方經濟陷入“滯漲”時期,供給學派才得到重視,其中尤以“里根經濟學”為代表。當時的美國的國情與我國不同,但總的來說其于我們今天的“供給側改革”與其有所類似,其于之我,有借鑒之處,但同時在背景、目標、手段等多方面與中國并不相同。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我們的問題上出發,轉變發展觀念,落實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觀,砥礪前行。
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背景
過去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增長模式主要以勞動力導向和資源導向為主,所以,其基本在產業鏈的底層,從而使得我國發展的產業的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附加值低,科技技術水平低,顯然不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而在需求方面,投資不足,出口不穩。而在國內消費上,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原來的供給與民眾需求不匹配,供給質量跟不上需求質量的現狀,舊的供給達不到新需求的要求。
在供給側的創新驅動方面,我國在科學技術和教育產業上的投入一直處于偏低狀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具有乘數型的疊加效應,無疑對我國經濟有著較大的制約。
在去產能及庫存方面,多行業嚴重產能過剩。具體的來說,我國鋼鐵產業產能在2013年高達七千萬噸,到了2014年時,僅三千五百萬噸,鋼鐵協會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2011年4季度末135.93的高點跌至2015年1月末的77.13;煤炭方面,“煤飛色舞”的時代是已過去,連年虧損,“四年連跌”,煤炭企業紛紛倒閉,煤炭行業虧損率達80%;電解鋁方面,2013年我國氧化鋁生產過剩,約為當年生產總量的30%,利用率大概為75%,2014年,由于種種因素的存在,國內外市場需求不夠,累計關停的電解鋁的過剩產能高達815萬噸,已成頹勢;在船舶方面,2010年,中國雖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造船的總噸位多年來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需求方面的不足,新船的價格不容樂觀,利潤低。我國造船業市場的低迷之勢明顯,同時在“兩極分化”的影響下,中小民營船企“破產潮”的來臨,行業發展出現畸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供給側改革的意義闡釋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供給側端結構性產能過剩現象突出,已經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改革是“新常態”下的重大使命。
從供需平衡的角度考慮,由于原來的供給側無法滿足需求側之需要,造成產能大量浪費的惡果。在供給側調整結構,提高對需求端的認識,就可以提升有效供給,為供求的重新均衡而努力;從我國的人口發展來看,以往的經濟發展過于依靠“人口發展紅利”帶來的廉價勞動力。但現在人口增長速度趨緩,老齡化現象加重,原來的勞動力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缺少足夠廉價的勞動力。那么,從供給側的勞動要素入手,提高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就變得舉足輕重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使各項要素得到優化,實現經濟的良性增長。可以說,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次步入正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我們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涉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必須全面改革,完善好各種配套制度和體系,方能保證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
首先,必須加強理論方面的建設,建立與供給側結構改革相匹配的理論體系。我們要正確看待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總結和升華,創造出適合新常態經濟環境的科學理論指導體系,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和新常態的適應,指引前進之道路。
其次,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現在,應該從供給側著手,加大對土地、勞動力、管理、技術與創新等要素的投入,優化各種要素之間的資源配置結構,讓供給側煥發活力,拉動并創造更多新需求,讓國民經濟健康、良好、有序發展。
第三,鼓勵創新創業。在思想上,掃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在全社會樹立創新之風;在制度上,通過減免稅收,發展產業園等方式,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動和創造潛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在管理上,提高技術要素在社會分配中的比例,同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高校科研與企業需求直接對接,發展更多實用性科技技術;在人才發展上,貫徹人才引進戰略,激發技術人才的創新潛力。
第四,從國外較成功的供給側改革借鑒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其中有用的經驗運用到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實踐當中去。供給側的結構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慎重相待。我國的經濟發展時間不過幾十年,速度雖快,時間尚短,在如何應對供給側改革的問題上還缺少相應經驗,不夠成熟。西方的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已經歷過和我過目前階段類似的特征,有相對成熟的方案。我們可以學習其中有益的嘗試,吸取教訓,更好地發揮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決定性作用。當然,我國的國情和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有其特殊性,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選擇出最適合中國特色供給側改革的道路來。
研究總結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黨中央積極轉變方式,提出并大力發展供給側改革,是對我國現階段發展問題的清醒認識,有助于煥發經濟增長的活力。供給側改革可以說是最深層次的改革,能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實質問題,將對我國經濟維持合理速度的增長,做到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當代人共同努力。關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既可以為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提供實際指導,又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實踐和理論的雙重意義。
本文通過對歷史發展和我國獨特國情的分析,回答了供給側改革在供給失靈以及人口紅利消失情況下的必然性,并就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給出了完善理論體系、轉變增長動力、擴大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等建議。從多維度進行供給側改革,更有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