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 王佰慶 李希 安曉宇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除教師的創新素質和營造創新的環境外,還必須在明確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下,搭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多方面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意義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因此當代大學生應注重自身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促使國家強大。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完善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著重強調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高等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采取科學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對高校加強學風建設的必然要求。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高校的學風建設,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涉獵其他學科知識的主動性。良好的學風又會為大學生創新之路帶來更多機遇。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在走向社會之際,勇于創新、敢于開拓的能力要勝于滿腹理論而不懂實踐者。因此培養自身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逐步提升的能力之一。
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
教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素質
增強自身培養創新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創新人才培養的極端重要性,它將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前途。培養創新人才不僅僅是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時代內涵,更是教師勞動價值的最高體現。
注重培養大學生知識的整合和內化能力。知識的綜合性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知識的綜合性是對各種領域知識的一種整合、內化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各學科知識綜合、整合和滲透能力。
自覺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把創新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創新的程度以及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能力,已是教師創新素質的綜合反映。
高校的創新環境
校園創新精神的培育與弘揚。世界一流大學非常注重形成和培養自己的學術傳統和學術精神,并以此來熏陶學生。因此高校應注重校園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弘揚,以此就會將文化底蘊和內涵的校園精神積累傳承下來。
充分發揮大學生課外文化活動的平臺作用。社團、學生會、學生文體活動等都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團體環境。大學生因為個人的知識見解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不同專業、不同特長、不同層次間的交流益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科研環境。科研必須有組織、有方向,可以是科研協會,課題組等,尤其是一些自身具體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可以采取傾斜措施看,實施有目的的、有重點的培養。
完善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措施
明確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創新人才應具備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取向。創新人才必須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用于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服務于社會和人類的整體需求,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自身素質的最本質體現,并將此作為人生價值的新追求。
創新人才應具備對創新前沿需求的敏銳預測和正確把握。對于創新前沿需求的敏銳預測和正確把握將直接決定著創新活動的自覺程度、創新行為的有效程度。因此,創新人才必須主動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投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去。
創新人才應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并勇于挑戰。創新就是對傳統的突破以及對現實的超越。必須具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同時對于新發現的獲得,新認識以及新見解的形成,不僅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勇于挑戰的勇氣。
搭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
充分開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潛能。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潛能開發同大學生對文化科學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因此科學的教育活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重視社會文化發展,塑造社會合格成員。首先,教育大學生生活技能;其次,傳遞社會文化;再次,培養社會角色意識。
完善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科學培養
構建富含創新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創新性地實現學分制,讓大學生從分數中解放出來,為大學生自主開發創新提供條件,形成有利于創新教育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
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適應創新教育。一方面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授課,并以啟發訓練大學生創新思維作為根本出發點;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的作業要注重對大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考查。
加強富有創新性的教師和教學管理干部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學管理干部是教育實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創新教育體系中,教師的創新性教學應占主導地位,富有創新性的管理干部則是使教師發揮其創造性的重要保障。
建立科學的創新教育評價體系。評價是教育管理中實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對教師的評價從政策導向上鼓勵和支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并付諸實踐。對學生的評價適當進行創新思維訓練與實踐,通過寫專題報告、新思維測評、撰寫學術論文、參與科研論文、畢業設計答辯等多種方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