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澍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數量較多,質量較高,保護工作比較得力,取得了顯著實績,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工作經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特征多彩,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含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個門類。我國自2004年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國務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先后批準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517項。星羅棋布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中華大地的“非遺”資源大約以百萬項計。這些名錄項目代表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菁華。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情況
黨政部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取得了顯著實績。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發布,“十三五”期間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將有更好的發展。
黨政機關高度重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堅實基礎。
我國本著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不斷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力度。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各地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專業機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切實推動“非遺”資源的保存工作。
我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作為切入點,切實推進珍貴文化資源的普查搶救和保護傳承工作。通過總體部署、普查培訓、調研走訪,對普查工作中形成的圖、文、聲、像、實物等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歸檔和存儲,實現了數字化管理。通過對珍貴、瀕臨滅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的挖掘、征集、收藏和保存,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更加豐富詳盡、更加客觀準確。
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宣傳,積極推廣“非遺”文化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利用國家“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等時機,各地積極組織舉辦“非遺”項目展演、傳承活動。開展“非遺”進鄉鎮、進校園、進社區、進養老院等慰問演出活動。北京奧運會、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節、中國藝術節、各地藝術節、上海世博會等活動,都有各地“非遺”文化品牌的展演,在國際國內形成了一定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援助“非遺”傳承人,齊頭并舉。
省市各級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大對“非遺”傳承基地和傳承人的扶助力度,以政府直接補貼、號召社會捐助、提供展演機會、舉辦“非遺”培訓等多種方式支持傳承基地建立完善、發展創新,幫助“非遺”傳承人體現社會價值、實現承繼發展。2013年,大連市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基地的唯一簽約試點城市,標志著我國“非遺”工作進入更加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揚的新時期。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
我國在“非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不少值得總結的工作經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以六個方面的問題較為普遍。
保護意識參差,扶持力度不足。
一些單位和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性,以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在一些基層,
“非遺”保護工作還沒有真正列入當地黨政機關工作日程,沒有形成科學統一的發展規劃,相應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導致基層各縣區鄉鎮“非遺”工作參差不齊。一些同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與不可缺失的精神價值的無視無知,甚至不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文物法》與《非遺法》。同時,對于“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推廣,在廣度和深度上做得還不夠,一些同志對于“非遺”工作,還不夠了解。
配套法規遲滯,工作實施困阻。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還不完善,政策法規還不健全,目前“非遺”保護的法規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問題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相對應、與地市縣區基層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非遺”保護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還沒有出臺,這就導致相關保護資金、人才培養、資源普查、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不能得到系統性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6月1日正式實施五年以來,逐漸暴露出這一重要的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法規偏重“行政”而輕于“民事”、重公法輕私法,在相關事件中缺位,在執行力方面欠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難以作為”,出現零執法現象。如果不出臺其他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補充,是否考慮要對其進行重新修訂?應當充分參考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法保護非遺、構建法治社會打下法律體系本身和諧統一的基礎。
“非遺”保護的體制機制障礙。
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完善和解決,如非遺文化缺乏具體可操作的保護措施、非遺項目申報與保護單位不在統一的區域、非遺項目申報困難等等。傳承學習方式單一,以零散式、學徒式為主,“出徒”數量和效率不足,急需創新、豐富培養方式。這一系列具體困難,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體制機制存在障礙。探索建立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刻不容緩,應盡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追究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補償機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等。
經費投入困難,保護難以為繼。
投入不足、經費短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很大難題。我國部分區縣、特別是一些相對貧困鄉鎮,因財政困難,對培訓人才、開展項目傳承活動、編輯出版資料、建設硬件保護設施等“非遺”保護工作的投入難以保證。一些“非遺”保護工作成績比較突出的縣區基層,在經費投入上,還沒有能力對縣級基層“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專項資金補助。
科技發展日新,“非遺”空間受限。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各類機床的出現,分擔了玉雕傳承人大量的體力勞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藝術創作。但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擠壓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空間。比如,隨著電影藝術、動畫技術的發展,這些在聲、像、藝術上更具吸引力的現代藝術,對于皮影戲等“非遺”項目的發展沖擊很大。另外,近年來,制造工藝不斷進步,各種工藝品完全可以通過機械加工進行批量生產,制作精制、價格低廉,這對于面塑等傳統手藝的傳承造成了很大阻力。
專業人才匱乏,急需補齊短板。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的延續主要依托傳承人的口傳、身授。傳承人可以說是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又肩負著傳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體。但隨著“非遺”產生存艱難、生態惡化等問題的不斷加重,一些缺乏開發利用潛力、又失去市場支撐的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傳承人后繼乏人,很可能出現斷脈,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沉重的打擊。另外,傳承人的認定體系存在困難和缺陷;一些“非遺”保護機構有機構無編制,管理和工作人員都身兼多職,急需編制,并確定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