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赟燁 (浙江省余姚市文化館 315400)
近現代工筆人物畫的多樣性探索
翁赟燁 (浙江省余姚市文化館 315400)
傳統工筆畫中的線性畫法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戰國到明清,從墓室壁畫到絹本錦帛,均體現了其在現實藝術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近現代;工筆人物畫;多樣性
從壁畫中的以色來填充墨線勾勒的空白塊面發展到墨塊與色面相輔相成,工筆畫隨著形式語言的變化——逐漸由作為關注現實民生,記錄勞動生活的手段演變成為文人墨客滿足其詩化藝術,愉悅身心的要求而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轉而成為由單一繪畫形式語言發展為“墨”“色”并重。與此同時,工筆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也開始朝著多樣化發展的道路行進。
發展而來的近現代工筆畫不僅包容了勾勒加渲染的傳統風格,平面表現的裝飾性趣味,還包括來自西方的寫實主義手法,稚拙樸實的民間畫風,以及強烈的現代樣式——畫面中將線條或提煉或隱匿,從而使畫面能更隨性地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
蔣兆和在四十年代初曾說過:“凡事總不能老守陳規,總得適度度境,況藝事之精神,是建筑于時代與情感之上,方能有生命與靈魂所在,今人之畫,雖不如古,而古人之畫,又未必能如今日之生,所以藝術之情趣,是全在于實際的感情,決非考字典玩古董可同日而語。”近現代工筆人物畫的真正復興與發展,始于中西文化思潮的碰撞。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中國畫領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發展空間和機會。畫家的觀念受到了震動,思維意識被重新審度,在吸收、借鑒西方藝術的同時,加以民族性與當代性的關系問題,誕生了一大批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的工筆人物畫新作。
西方文化對于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影響深遠,原因在以下幾點:首先,素描作為一種由西方傳入的極具張力的造型手法,推動了工筆人物畫寫實能力的提高。其中,以何家英為代表的工筆人物畫家,就以其扎實的造型能力和細致嚴謹的繪畫風格,將工筆肖像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筆下的人物以青年女子為主,形象婉約柔美,畫法細膩生動,畫面效果既有東方韻味,又融合了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特征。為中國工筆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何家英在討論工筆人物畫技法時說:“雖然中國畫與油畫不同,但也是要講空間的。哪怕是背景,物體也應與之有空間關系。”“我的畫是講繪畫空間的,同時,在創作手法上,也出現了一些突出色彩關系和體面關系,用淡化線條的表現方法表現作品,甚至把傳統花鳥畫中的‘沒骨’畫法運用于工筆人物畫創作,尋求塊面化的表現形式,出現了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和技法風格。”顯然,今天的工筆人物畫已不拒絕吸收寫意畫中的抒情寫意,而是容納接受,以空前的包容性來吸取一切能為己所用的表現手法,并以此來提高格調和品位。
其次,在題材方面,新時期的工筆人物畫包括了各類題材,涵蓋面極廣,豐富多樣,無所不及,形成了創作題材空前廣闊的新局面。在創作思想上則更加注重觀念更新,改變了以往具象描摹,傳移模寫的創作方式,更加傾心于繪畫個性的表現,并著力追求展現畫家的個性風格。因而,一方面,需要描繪具體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接受新鮮事物的畫家出于自身心境心情抒發的需要,將繪畫形式語言進行變通,最終誕生了游離于線條之外的實驗性工筆畫。
另外,在表現形式和表達方法上,以繼承傳統為基礎,廣泛借鑒外國繪畫,形成了大幅度的中西繪畫的融合。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美感的追求。在著名寫實工筆畫家李乃蔚的大量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幾千年以來傳統意義上的國畫特征——平面,而是體現出如油畫般厚重的色彩既視感與極盡精微深入的細節刻畫。他將中國畫中稱為“畫骨”的線條含蓄地隱入畫面中,以色彩來描摹畫面主體,凸顯氤氳的氛圍。在作品《山菊》中,畫家借鑒了部分素描法則對人物面部、衣褲以及身旁的草木山石,都處以寫實手法,只有遠處的背景以傳統國畫中的沒骨畫法加以表現。在他的另一張工筆人物畫《銀鎖》中,畫家仍以塊面的形式來代替傳統用線分割的手法,直接以藍底白花的布塊來表示領口與袖口,而非以濃墨勾勒,淡墨及色暈染的傳統繪畫手法。在畫面的背景處理上,畫家同樣運用了寫實主義手法,不以傳統中國畫所追求的“平面”為目的,不將線條于背景、物體外獨立出來,而是重視突出實物質感及空間關系,將線條融入各物體之中,運用色度的變化來顯現空間的遠近,例如距人物近的物體,以重墨渲染,稍遠則略淡,再遠則虛之。就如同畫面中老木做成的橫梁,已有年數的老木泛出的微黑恰與畫中灰白色的墻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將人物背景襯托得逼真而又生活化,使富于特色的農家居所與畫中人物身份遙相呼應,同時又以背景的重色烘托出畫中著白衣紅褲女子清恬的氣質。之后隨著空間的向后延伸,兩色的對比呈現出減緩的趨勢,使畫面有了空間延伸的縱伸感,且賦予其虛實節奏。

當代人物畫家在繼承傳統繪畫與宣揚現代精神之間常常處于難以抉擇的兩難境地,中國人物畫傳統博大精深,欲突破談何容易?面對當代不斷發展,日益提高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文化需求與欲望傾訴,傳統人物畫的技法表現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與缺憾。現階段的人物畫家必須從理論到實際都進行思維轉換,這不但是新的時代特征所提出的要求,更是畫家追求個性、研究個人精神表達的必經之路。當代人物畫家需要腳踏實地,從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出發,結合自身的個性,通過各種新的藝術途徑去進行繪畫結構與現代語境的探索,使人物畫的發展獲得新的開拓與提升。
[1]陳師曾.《中國繪畫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克里姆特?依貢?席勒繪;田軍等編.《克里姆特?席勒畫風》.重慶出版社,1992.
[3]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朝聞.《中國美術史》.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1.
[5]皮道堅.《美術—也談中國的視覺革命》,1989年第二期.
[6]趙聲良.《敦煌藝術十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張萍.《工筆重彩畫》.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