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紅 文 韜(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 北京 101312)
建筑業營改增
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李旭紅 文 韜(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 北京 101312)
技術進步作為企業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建筑業營改增效應分析的重要指標。本文以全要素生產率(TFP)衡量企業技術進步值,通過固定效應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對營改增前后的面板數據進行多元回歸。研究發現,建筑業企業流轉稅負對企業技術進步存在負面影響,流轉稅負增加會顯著阻礙企業技術進步。因此,為了進一步發揮營改增的長期減稅效應,建議在政策設計上重點關注降低建筑業的增值稅負,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建筑業營改增 技術進步 全要素生產率
增值稅作為國際公認的“良稅”,已經被160多個國家采用。我國進行營改增稅制改革,體現了國際稅收的趨同。理論上講,稅收會對企業行為產生重要影響。要評價建筑業營改增的效應,則必須分析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技術進步是企業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營改增改革擴大到建筑業后,將對建筑業企業技術進步產生重要影響。
關于技術進步,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指僅限于硬技術發生的直接進步;后者則基于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經濟意義上的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本文采用的是廣義技術進步的概念,即包括制度和結構在內的所有非勞動和資本要素帶來的生產率增長的部分?;谖墨I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總結,本文認為TFP不僅可以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基本準確地衡量技術進步,且較其他指標體系而言,還具有概括性和簡便性的優點。因此,本文將借鑒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運用企業產出與投入要素回歸的研究方法,采用回歸殘差作為TFP,以衡量企業技術進步值。
R.M.Solow(1957)汲取Douglas和Tinbergen的主要觀點,在生產函數中引入技術進步變量,采用數量模型探索產出增長率、投入要素(勞動和資本)增長率和TFP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一次實現定量計算技術進步。
D.W.Jorgenson將資本投入要素和勞動投入要素的增長進一步細化分解為“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根據投入的質量變化與價格變化來修正投入數據,并在總體和局部兩個層次采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定量計算TFP。
陳曉光(2013)采用Hsieh與Klenow模型,根據企業層面數據,對因增值稅有效稅率差異導致的TFP損失進行測算;并且認為營改增能夠縮小和消除我國間接稅的稅率差異,從而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
苗好鑫、申尊煥(2014)采用雙重差分法模型研究增值稅轉型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增值稅轉型對國有企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小于非國有企業;對非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小于高新技術企業;增值稅轉型對企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隨著融資約束程度的不同而呈倒U型變化。
姜艷鳳、姜艷芳(2016)采用Kumbhakar(2000)的方法,將TFP分解為技術效率、技術進步效率和規模效率,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并運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根據中國1994-2011年29個省份的數據,分析增值稅比重與TFP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一)模型設計
為研究營改增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對樣本企業營改增前后的面板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因變量技術進步指標TFP通過模型一計算回歸殘差獲得。

用企業利潤表當年“主營業務收入”來衡量當年經濟產出Zit;用資產負債表當年“固定資產總值的平均值”來衡量企業當年總投入中資本性投入部分Kit;用當期“職工總人數”來衡量企業投入要素中勞動力投入部分Lit;用現金流量表當年“購買商品和勞務的現金流”來衡量企業投入要素中經營產品等的成本Mit;εit表示解釋變量無法測度的誤差因素,即測算的技術進步率;i與t表示企業與年份。
(二)變量
1.因變量:技術進步(TFP)。在實證研究中,技術進步率即TFP增長率指的是當資本、勞動和土地(實際測算時忽略不計)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固定時,因技術進步帶來生產力提升的部分。從經濟學視角看,TFP就是剔除了資本、勞動和土地等投入要素以外的部分,客觀地講,該部分還應包括其他尚未被識別以及無法測算的因素,因此只能相對測算技術進步的水平。本文TFP測算主要借鑒了李捷瑜(2009)的方法,通過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回歸,得到的殘差就是TFP。
2.自變量:流轉稅稅負(增值稅和營業稅兩者之和除以凈利潤)。據財政部稅政司的統計,營改增之前,我國2008年的流轉稅收入總額達到2.38萬億元,其中營業稅與增值稅收入之和超過流轉稅收入總額的80%,本文通過研究營改增前后增值稅與營業稅兩稅總額的變化來研究該政策的影響。
3.控制變量:
(1)總資產周轉率(EFFI):營業收入/年均總資產。該指標是綜合評價一個企業總資產的經營效率的重要指標。進行技術進步的可能性和規模隨著該指標提升而增大。
(2)企業規模(SIZE):企業職工總人數的自然對數。理論上該指標顯著影響經營效果,而作為衡量企業規模重要指標之一的企業職工總人數的數值一般較大。如果將企業規模原始數據不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放入多元回歸模型中,可能影響分析結果,因此本文對職工總人數的對數進行標準化處理。
(3)企業年齡(AGE):企業成立年限的自然對數。所謂“企業生命周期”,即企業導入、成長、成熟和衰退的過程。企業在不同時期,采取的發展戰略不同,技術進步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也不同。
(4)資產負債率(DEBT):期初總負債/期初總資產。該指標反映企業總資產通過舉債獲得的比例,是評價企業償債和后續投資能力從而進行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企業償債能力及后續投入高新技術設備的能力隨著該指標的降低而提升,從而更容易進行技術進步。
(5)研發投入(INVE):無形資產凈額/營業收入。企業獲得技術進步的空間、程度與范圍隨著該指標增加而擴大。
(6)盈利能力(EBIT):息稅前利潤/營業收入。對技術進步的投入隨著該指標增強而擴大。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學術研究的需要和變量實地選取的便捷性選擇了諸如表1所示的因變量、自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研究。表中各個變量均來自樣本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附注等財務報告,數據來源具有可靠性。
(三)數據來源
實證部分按照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標準選取建筑行業在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作為本文研究樣本,因此只針對營改增對一般納稅人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1.考慮到研究對象政策噪音最小化,以及會計核算的一致性,選取2007-2015年為研究區間。
2.剔除B股的企業。

表1 變量相關信息表
3.剔除存在異常值的公司樣本。如:ST、*ST的上市公司和已退市的公司樣本。由于這類公司的財務狀況存在異常,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穩定性。
經過篩選剔除之后,共選擇69家滿足條件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數據均來自于WIND數據庫(http://www.wind.com.cn/)。由于部分企業在2007年之后上市,為了統一會計核算標準,本文剔除了這些公司上市前的數據,最終數據為非平衡面板數據。
(四)實證結果
基準固定效應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了企業總資產周轉率、研發投入等因素后,流轉稅稅負率與企業技術進步呈負相關,系數為-0.00694,顯著性水平為5%。說明企業流轉稅稅負率每上升1%,則企業TFP下降0.00694個單位。作為對比,表2第一列為普通最小二乘的回歸結果。由于影響技術進步的因素較多,本文模型中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問題,而固定效應模型可以解決遺漏變量不隨時間變化的問題,同時,在第二列的基準固定效應模型中控制了時間效應,因此其回歸結果可靠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回歸結果。
為了進一步考察流轉稅稅負率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本文分別采用了國有企業以及非國有企業樣本的固定效應模型。表2第三、四列分別為前者與后者樣本的回歸結果,表明國有企業流轉稅稅負率在10%顯著性水平上與企業技術進步存在負相關;但是非國有企業流轉稅稅負卻不存在顯著影響。
上市公司主板對企業要求較高,而創業板的要求往往比較寬松。創業板市場進入門檻低,運作要求嚴,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在其中容易獲得融資機會。創業板的企業大部分從事高科技行業,雖然成長性較大,然而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業績一開始并不突出。因此,從技術進步角度講,本文認為將創業板企業和主板企業分為兩個子樣本來考察具有必要性。
表2第五、六列分別為主板與創業板上市企業樣本的回歸結果,顯示無論是主板還是創業板企業,流轉稅稅負率對企業TFP均在5%顯著水平上顯著為負相關。說明無論是主板企業還是創業板企業,流轉稅稅負提升均對企業技術進步有負面影響,進一步比較主板和創業板企業樣本回歸系數,創業板企業樣本回歸系數大大高于主板企業樣本回歸系數,即對創業板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大于主板企業。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創業板企業主要為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特別是創業型企業,在其處于建設期或營業初期,銷售額尚不大的情況下,流轉稅轉嫁較難實現,資金占用水平較高,阻礙研發投入的進行;其次,創業板建筑業企業只有5家,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導致系數的高估。
最后,雖然本文采用流轉稅稅負率作為解釋變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流轉稅稅額和TFP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但考慮到穩健性,因此通過動態面板模型以進一步控制內生性。表中第七列為動態面板回歸結果,表明流轉稅稅負率仍然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其絕對值大小略有提高,說明固定效應模型可能有所低估。而如果固定效應模型低估了回歸系數,則說明流轉稅稅負對企業技術進步的負面影響比我們估計的更大。
多項研究已經證明了營改增有利于企業稅負的下降,長期效應更是如此,但是由于建筑業企業業務多元、產品特殊、資本勞動結構差異性大,在營改增過渡期可能存在稅負差異,因此,本文在考察流轉稅的企業技術進步效應的基礎上討論營改增對企業技術進步效應的影響。

表2 流轉稅負擔率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通過對流轉稅的企業技術進步效應的實證研究發現:建筑業企業流轉稅稅負對企業技術進步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流轉稅稅負增加會阻礙企業技術進步。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流轉稅稅負增加會降低TFP,而非國有企業流轉稅稅負并不顯著影響TFP。從資本市場層次來看,無論主板還是創業板企業,流轉稅稅負增加均對企業技術進步存在負面影響且對創業版企業的影響遠遠大于主板企業。因此,為了進一步發揮營改增的長期減稅效應,建議在政策設計和優化時需要重點關注降低建筑企業的增值稅稅負,以達到促進技術進步的目標。
[1] 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312-320.
[2] 聶輝華,方明月,李濤.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J].管理世界, 2009(5).
[3] 陳曉光.增值稅有效稅率差異與效率損失——兼議對“營改增”的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2013(8).
[4] 李旭紅,趙麗.建筑業“營改增”操作實務解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5] 李旭紅.建筑業營改增需關注的幾個關鍵性問題[J].中國稅務,2016(5).
責任編輯:王 平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VAT Reform on Enterprise Technical Progress
Xuhong Li & Tao We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activities, technical progress should b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VAT reform. This article takes TFP as the variable of technical progress, uses the method of fixed effect model to make the regression of the panel data before or after VAT reform. It is found that tax burden of turnover tax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 technical progress. If the tax burden increases, it would hinder the technical progres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ng time effect of tax cut of VA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t is suggested that policy-ma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AT tax burde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dustry VAT reform Technical progress TFP
F810.42
A
2095-6126(2017)07-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