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UPFRONT
李元元:引智是“開放活校”戰略的加速器
2014年,吉林大學明確提出了全面實施“開放活校”戰略,“開放活校”成為學校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引智工作作為“開放活校”戰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在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中,已經從助推服務的“催化劑”逐漸轉變為帶動引領的“加速器”。
吉林大學學科分布廣泛,涵蓋全部13大學科門類。學校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2006年起由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從世界范圍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余名優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千人計劃”外專項目、高端外國專家項目等引智平臺和國家重點引智項目為引領,以校級重點引智項目為抓手,瞄準前沿科學和“高精尖缺”人才,吸引世界頂級大師,全面帶動學校創新發展。
自2006年至今,吉林大學先后成功建設6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比照“111計劃”的運行模式,學校于2009年啟動了“吉林大學引智基地建設計劃”,先后建設10家校級引智基地。2014年,吉林大學啟動了“國際化示范基地建設計劃”,打造“引智基地”升級版,建設了10家“國際化示范基地”。經過3年建設,示范基地規模效應和示范效應逐漸凸顯。學校獲批建設的“111”引智基地中有兩個是通過“吉林大學引智基地建設計劃”和“國際化示范基地建設計劃”孵化而成的。學校依托 “超分子體系的組裝與功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無機納米孔材料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這兩個“111”引智基地,成功建設獲批國家首批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納微構筑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并孵化建立了“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2015年,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實際需求,吉林大學啟動實施“俄羅斯、烏克蘭高層次專家引進計劃”。隨著該計劃的實施,學校理學、信息、社科等多個學科成建制地引進了若干個高層次專家團隊,經過培育,部分專家已經成功入選“千人計劃”外專項目、“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項目。
2016年,吉林大學成立“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下設“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和“新興學科交叉學部”。這個基地是學校專門從事前沿科學和交叉科學研究的實體機構,實行國際化的聘任、管理和評價機制,是學校的“人才特區”和“學術特區”。
吉林大學立足“雙一流”建設,以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為重點,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以“學科”和“人才”為建設“雙引擎”,全面推進“開放活校”戰略。目前,吉林大學每年邀請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800余人次來校工作,其中各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學科領域權威學者等近200人次,學校與國外一流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搭建了32個中外合作平臺。截至目前,學校共獲批黃大年教授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李明洙教授等6位“千人計劃”外專項目專家,11位外國專家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在“開放活校”戰略的推動下,學校的各項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學校已有11個學科(領域)在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排名中進入全球前1%,其中化學和材料科學均進入全球前1‰;“地殼一號”萬米鉆機、“高柔性拉伸成型”系列技術、“自由基加速沸石分子篩水熱晶化”新機理等一批自主創新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
2017年6月15日,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吉林大學簽署協議,共建“吉林大學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通過基地這一特殊平臺,旨在吸引更多國際一流的頂尖人才,參加到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之中。我相信,以這一平臺為代表的吉林大學引智引才工作體系,必將成為吉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征途上至關重要的加速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吉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