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王海瑋
(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西安 710119;2.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規劃建設環保局,西安 713700)
我國水污染與經濟發展耦合研究
李 蓉1,王海瑋2
(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西安 710119;2.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規劃建設環保局,西安 713700)
廢水排放是造成我國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選取2004—2014年我國經濟與廢水排放數據,對廢水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分析,構建廢水排放量與經濟增長計量模型,以此對其演替軌跡進行探究,最后提出推動我國水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水污染;工業廢水;經濟發展
已有文獻表明,水污染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已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熱點問題。分析研究的內容,一些文獻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與水污染之間的關系,但更多的是針對水污染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而展開的研究。不少學者對工業、農業等部門經濟發展與水污染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分析研究方法,現有文獻主要以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運用與驗證為主,部分運用到投入產出模型、協整檢驗、因果檢驗、灰色關聯等方法。分析研究地域,研究多集中于我國江浙滬、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西北干旱缺水區。
綜上,我國學者對水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展開的研究視角眾多、方法多樣、研究區域針對性強。鑒于水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廢水排放量,廢水排放處理的不完善會持續擴大排放數值,增加水資源需求量及水環境壓力,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制約,本文將從廢污水排放角度對我國水污染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及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合理依據,為各省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指標選取
文章參照已有學者的類似研究成果,通過國家統計年鑒選取2004—2014年全國人均GDP與廢水排放總量(見表1)進行回歸分析,構建相應的計量模型,得出符合全國經濟發展與水污染的實際耦合關系。下頁圖所示為我國歷年廢水排放強度變化曲線。

表1 2004—2014年我國人均GDP與廢水排放量
(二)計量模型構建與驗證
利用Excel軟件系統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提出的數理模型以及指定年份我國廢水排放統計資料的相關數據,設人均GDP為自變量x,廢水排放總量為因變量y,利用模型y=a+ bx+cx2進行二次曲線回歸模擬,得出(如下頁表2所示)的結果。
由下頁表2可知,模型比0.7大,表明對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有充分的解釋意義。此外,模型二次項系數為負值,亦即二次曲線的開口向下,模型函數具有倒U型曲線特征,有最大值存在,亦即存在轉折點。經計算,模型在人均GDP為31 200元時達到轉折點。
將下頁表2與表1進行對比,我國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模型的函數曲線于2011年達到轉折點,現階段,廢水排放量已經對拐點予以超越而呈現出降低的趨勢。
表3所示為方差分析結果,其中,F來源于MSR與MSE的比值。取顯著性水平α=0.05,對F分布表進行查詢可得臨界值F0.05(2,10)=4.10。由于F值比該臨界值大,因此可知,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y與x2及x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線性回歸關系,亦即水污染與經濟發展存在相互影響的耦合關系。
(三)實證結果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三點結論:(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不斷地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呈現出一種穩步提升的趨勢,對水資源產生污染作用的廢水排放量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經濟的發展與廢水的排放量演替軌跡具有倒U型曲線的特征,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相符合。(2)經濟增長與廢水排放量的計量模型于2011年達到轉折點,在2011年以前,經濟的發展使得水污染現象日益嚴重,主要表現為廢水排放量的逐漸增加。到了2011年以后,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水環境的質量正在逐步地改善,這是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提高以及廢水處理與環保投入力度加大的直接體現。(3)現階段,我國已步入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的高級階段,需制定針對性的對策推動兩者實現共同進步。
理論上,我國未來幾年的水環境質量會在經濟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得到持續的改善,但從可持續發展觀視角來分析,不能過早地樂觀。目前,我國各省份企業數量很多,領導階層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及其只顧眼前發展而忽略環境的行為,抑或是過高的水污染治理成本等都會成為對水環境質量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很多水污染突發事件,這并不是短時間內造就的現象。針對于此,應防微杜漸,對水污染隱患予以逐個排除,以從根本上對這類問題進行解決。所以,水污染治理及水環境質量的提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針對我國水污染與經濟發展現狀,本文提出以下推動水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制定與執行產業政策,以最有效的方式對水資源加以利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格機制是實現高效率資源配置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僅僅依賴于價格機制的作用是容易出現盲目性的,很難向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業之間必須維持的比例關系以及綜合平衡提供相應的保證。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并不能夠發揮出完整的作用。考慮到這一點,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對科學的產業政策進行制定與執行,以此來干預經濟活動,保護今后長期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水資源環境基礎。此外,還要在產業政策中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制定合理的產業結構政策,對含新型環保產業在內的重點發展產業進行鼓勵,嚴格限制對水資源造成嚴重浪費或造成水環境損害的產業的發展,必要時對這部分產業予以關停。產業組織政策應支持并鼓勵企業實現規模經營,使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對資源加以利用,促進低投入與高產出的實現。在制定產業技術政策之時,應以產業發展目標、現有的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為依據制定能夠對可持續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的技術政策。地區產業政策的制定則應以對總體利益的實現以及各自比較優勢的發揮為主要目標。
(二)制定對可持續發展戰略予以體現的投資政策,加強污染防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領域出現了十分深刻的變化,單一的投資來源與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各投資主體日益提高了對自身投資直接經濟效益的重視力度,若欠缺合理與有效的環境經濟政策,可能會導致忽視環境后果現象的發生。由此,相關部門在進行投資政策的制定之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認真且詳細的研究,采取能夠對可持續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的措施。例如,在總量上控制廢水的排放等。
(三)制定與利用對外資政策,加大水環境的保護力度
在水環境保護領域,對外資加以利用的重點應是在進一步加強水環境保護機構及其管理能力建設的同時與工業技術相結合,對水污染集中控制工作進行改造,加強處理設施建設,以對區域性、流域性的水環境及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予以解決,力求做到一個項目解決一片,實現對外資作用的充分發揮。
(四)制定積極開放的貿易政策,降低水環境的污染
對于水環境而言,對外貿易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并非都是消極的,它們所發揮的作用也有其積極性的一面,因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積極貿易政策的制定。第一,良好的貿易政策在擴大貿易規模的同時會向環境保護技術的擴散提供便利,以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第二,貿易政策能夠幫助生產企業在改進水資源保護技術的同時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第三,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推動水資源與環境保護工具的作用。
[1]常保勝.農村經濟發展與水污染問題的防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9,(7):27-29.
[2]錢楓林,艾常婷.公共資源水污染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研究——以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的江蘇省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2009,(3):70-73.
[3]張青山,鄒君.湖南省經濟發展與水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6):691-696.
[責任編輯 吳 迪]
F061.5
A
1673-291X(2017)21-0154-03
2017-02-28
李蓉(1984-),女,陜西寶雞人,工程師,從事水處理設計及環境承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