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能軒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 430205 )
對版畫表現語言的思考
宋能軒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 430205 )
本文論述的是版畫表現語言對個體繪畫語言的形成是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與拓展空間還是限制住了其語言的發揮。首先對版畫語言作為繪畫語言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及兩者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后從一個創作實踐者的角度對繪畫基本語言在個體身上的形成及發展做出清晰的梳理。接著我將以個案實例來對兩者之間的轉換關系進行分析與討論,結合自身的實踐體會來解釋它們給創作個體帶來了些什么。最后闡述自己的觀點,理性的判斷,尋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繪畫語言;版畫語言;語言轉換;直接性;間接性
什么是“繪畫語言”?百度搜索后得到如下的解釋:所謂繪畫語言,是作者以記錄狀態、反映認識、傳達信息或表現思想為目的,運用筆、 刀、 墨、紙、 顏料等材料工具為物質載體,以色彩、線條、明暗、肌理等視覺信號為媒介,通過造型藝術手段,創作描繪藝術形象造成視覺體驗的表達方式。其后對該詞的含義、特色、表現、分類及意義做出了相對深入和全面的闡述。
“任何藝術都是一種語言,而語言都是用來表達思想的(德加)”。在藝術創作中,是發揮本體語言的獨特魅力,追求本體語言的極致;還是打破物性材料的局限,注重材料、技術的應用與藝術語言的創新,這是一個藝術創作實踐者需要面對與解決的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繪畫語言作為一種技術手法和表現手段,無論前者還是后者,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畫家的藝術構思,為作品內容即畫家的觀念、思想、情感的表現服務的。美術學院的招生簡章中已然告訴我們版畫專業歸屬于繪畫類學科。那么版畫表現語言的特點也應該是圍繞著繪畫本體語言的基本特征與規律而展開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同時,對版畫表現語言的個性化研究與運用是一名版畫創作實踐者所需面對和解決的實際問題,發揮版畫語言的優勢特點,展現獨立的藝術品格是版畫人的追求目標。但過分的強調追尋及主觀的辨識是否會對繪畫本體語言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我想在兩者之間的歸屬關系之前提下兩者應該是相互影響與補充,互相作用的形態而存在的。明確與合理的認識兩者間的關系,做出理性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判斷對繪畫創作主體的語言形成是有價值的。
我算同齡人中接觸繪畫比較早的那一類,九十年代初我踏入了小學的校園,不久就被家人安排到學校的美術興趣小組,就這樣每星期兩次不到兩小時的美術課拉開了我漫長美術求學生涯的序幕。十歲那年我開始接觸到了素描,知道了什么是點、線、面,什么又叫五大調。初中階段由于文化課學習任務很重,基本上中斷了美術學習。高中后我成為了一名美術生,目標鎖定,三年的學習就是為了要考上美術學院。在這個階段的美術學習相對全面并且帶有針對性,早期個人繪畫語言的成型是來至于這個年齡段。對視覺對象的基本判斷,個人造型能力的搭建,色彩關系的處理以及基礎繪畫知識的理解等等這些。就這樣我順利的進入到了美術學院版畫系,成為了一名有資格繼續學習與研究較深入繪畫知識的學生。
上述我簡單回顧了我本科前的美術求學歷程,以自身的求學經歷與學習環境映射出我們這代人早期的繪畫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掌握獲取的渠道方法和內容深度。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美術知識與實踐能力我個人以為是比較薄弱的,我們的早期美術教育形式較單一,選拔人才方式的合理性與判斷標準不夠完善。我們此前沒有踏入過美術館,沒有看到過前人的佳作與真跡,高中以前的美術課程少之甚少,高中后的美術教育千篇一律,使得現在到處是美術考前班,美術高考產業化、模式化、商業化,最后受難的只為是我們自身,我們的早期繪畫語言形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與模式下完成及獲得的。
美術學院的院系設置大致分為兩大塊:一為繪畫,二為設計。當然還包括美術教育和美術理論專業。在這里,這兩個專業與設計專業我就不做過多的分析解釋,它們的學習內容與學科方向離繪畫實踐較遠。繪畫類學科分成這樣幾個專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水彩。每個專業都有自身獨立而又相對共性的藝術語言,各異的材料工具和不同的物質載體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同在美術高考培訓這條生產線下來的我們將面臨新的分解與歸類,然后又被送到一條嶄新的流水線上繼續前進。一兩年后就能大致分出個你、我、他來。國畫的學生學會用毛筆在宣紙上勾勒,油畫的學生則以排筆在畫布上涂抹,版畫的學生用刻刀在板材上留下痕跡,雕塑的學生用手中的泥土搭建起一個個怪異的形狀。各專業的基礎表現語言就在這四年的時間里被我們一一消化。這里以版畫專業為例,版畫分為凸、凹、平、孔版及木板、銅板、石板、絲網版四大版種。每個版種都有其各自獨特的技術語言,形式語言,所帶來的是各異的表現方法,在本科一,二年級階段我們要將四個版種的材料、表現手法等一些基礎版畫制作流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訓練,到了高年級則根據個人情況,喜好選擇其一進入專修課程,以更為集中的時間與精力對所選擇的版種方向進行更深入及更全面的再次開鑿,最后完成畢業創作。低年級期間課程安排中涉及到一些基礎的繪畫語言訓練有素描、色彩、寫生、創作素描等等,在這些課程中間有關于繪畫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也有針對版畫專業安排的一些語言轉換課程。我個人以為版畫系的課程設置是很合理并且專業的,有很強的必要性與針對性。各院系各專業的課程架構應該是平行的,所以通過四年的學習與實踐,大多數人都能基本掌握各自專業的特點,并且能運用到自身的創作中來完成相對獨立和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藝術作品。
不難看出美術學院對各專業的要求都是統一并進的,各專業特定的表現語言在經過長達四年的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后,被每一個創作主體所吸取納入,并成為了新的繪畫語言植入到了他們的作品當中。
我從開始學習版畫到如今的創作版畫已有12個年頭。版畫與其他繪畫門類比起有其特殊性在里面,簡單說就是版畫的“間接性”。這個對于其他繪畫門類來說是特別的,那么我來作一個比較。常規性繪畫:創作個體是通過各種材料、工具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直接作用于與載體從而得到一件藝術作品。版畫:創作個體通過工具、材料及不同的表現語言作用于版(媒介),然后版再作用于載體得到版畫作品。很明顯版畫與其他常規性繪畫比如:國畫、油畫、水彩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直接性繪畫,一個為間接性繪畫。那么在制作過程中我們就將比常規性繪畫多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語言的“轉換”。
記得版畫系大一的技法普修課程里有兩門課程木刻、絲網都涉及到這一環節,都為“靜物寫生轉換”。木刻中要求大家將一組靜物用素描的方式進行寫生,然后選擇運用四種不同的刀法刻出四張木刻靜物作品。絲網則是對一組靜物進行色彩寫生,要求以四種色調來表現,進行色彩搭配與歸納,然后運用絲網的表現手法完成四張轉換作品。兩個同為“靜物寫生轉換”的課程都是在訓練與解決“語言轉換”這一課題,但目的和要求其實是不同的。很多其它畫種的藝術家或者想進行一些版畫創作的人都問過我同樣的一些問題,版畫是怎樣做出來的?我的畫能用版畫去做嗎?等等,大家何以此問呢?其實就是“轉換”這個詞在作怪。做過版畫的人都知道在做版之前會有一張畫稿,創作主題的構思、畫面形式的安排、色彩的運用等基本上要在這張紙上所呈現出來。具體的畫稿方式我認為有兩種,也應稱其為“直接性畫稿”和“間接性畫稿”。具體的實踐運用我以以下兩組作品為例:

圖1

圖2
圖1是我2009年創作的一張作品(畫稿),此畫為素描,在進行對頭象的寫生過程中我遵循的是繪畫語言表現的一般規律,按照常規的素描繪畫步驟及表現方法來完成。在創作繪畫過程中尊重對象的基本形態結構,色調明暗關系,沒有版畫思維在其中。圖2是我以圖1為稿創作的一張絕版套色木刻頭像作品。在圖1到圖2的過程中就是語言的“轉換”,我要將圖1中繪畫的基本元素點、線、面、及明暗、色彩關系等這些因素通過運用木刻的材料、工具將它從一張素描作品轉換成為一張木刻作品。在此過程中我要考慮諸多轉換環節,如色彩的分版,具體位置刀法的選擇與運用,對型的概括等問題。每一個環節的判斷和處理都是在圖1至圖2的過程中解決。我稱圖1這樣的畫稿方式為直接性畫稿。下面讓我們再來看另外的一組作品:

圖3

圖4
圖3是我2013年的一張水彩畫作品(畫稿),同樣也是寫生,只不過是對象變成了風景。那么在這張作品中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在寫生的過程當中注入了版畫的思維,也就是說我將繪畫寫生的過程變成了版畫制作的流程。常規的水彩畫應該是色彩絢麗、層次豐富、用筆瀟灑的。在圖3中,我只不過選擇了一個單色(綠色)將它分為三個色階去完成我所需要的近、中、遠三個層次。在具體描繪對象的形態上我也是筆法統一,硬邊硬角的描繪勾勒出樹的外貌,在用筆上基本沒有太多的變化與講究。這樣畫所對應出來的版畫套色作品圖4就一目了然了。圖3畫了三個層次,圖4就分了三個版,顏色也相對確立,木刻刀法的造型表現也基本在前期被畫出。所以在圖3到圖4的轉換過程中沒有任何難度,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這張水彩畫作品就能轉換成為一幅套色木刻作品。我以圖3的畫稿方式稱之為“間接性畫稿”。
從對上面兩組作品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同樣是寫生,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僅對作品轉換的結果來看也許沒有太多差別,但所走的路徑確是各異。創作主體在長期的版畫學習與創作實踐過程中版畫特定的表現語言已經上升為其繪畫表現語言,使得在繪畫本體語言的表現過程中受到了版畫表現語言極大的局限與干擾。
版畫特定的表現語言給創作個體帶來了新的繪畫方式,這一點在我個人的實踐中能夠被看到。版畫是具備了足夠豐富表現手法的一個畫種,自身的獨特魅力能夠打動任何一名觀者,更別說對一名繪畫創作實踐者的吸引力。版畫創作主體在長期的版畫創作實踐過程中對版畫表現語言的基本規律一定是會有很強的掌握與運用能力,這對一名能夠稱其為“版畫家”的人來講是必須達到的標準。但任何藝術語言的表達都會有它的局限范圍,繪畫、音樂、文學等更何況是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門類——版畫。
記得我的研究生導師對他的研究生不斷強調著一個觀點叫做“版上的問題應該是在紙上來解決的”。意思就是我們在制作版畫的過程中這里拋開版畫技法,所面臨的一切畫面問題都應該是在前期的畫稿中來尋找到答案。包括創作對象的選擇,畫面形式結構安排,色彩的搭配,表現手法的運用等諸多因素。這樣一句話同時也告誡我們想要提升版畫表現語言的能力首先得解決好繪畫語言表現中的問題。在第二章節中我談到了版畫系課程的設置,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版畫技法與表現課程的同時也有大量繪畫基礎課程的存在,這就說明作為繪畫大家庭的一員版畫,不論其自生表現語言如何發展都是建立在繪畫語言的基本規律與發展脈絡之上的。對版畫創作個體而言不應舍棄其大而就其小,在尋找個體繪畫語言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將繪畫語言自身的規律變化和突破創新作為核心問去解決與研究,不要受到版畫表現語言的牽制與影響。合理有效的駕馭發揮版畫表現語言的魅力與優勢,從而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
版畫語言一方面是繪畫語言構架中的一部分,這是版畫語言的根基;另一方面,版畫語言在自身的特性中彰顯著獨特的魅力與個性。作為一名版畫創作實踐者,在尋找自身個性語言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的研究和探索版畫表現語言的規律,更要不斷提高創作個體運用點、線、面等元素來表達的繪畫語言能力,由此才能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對這兩種語言之間關系的論述,及版畫表現語言對個體繪畫語言的形成是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與拓展空間還是限制住了其語言的發揮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對于此問題的分析與判斷是我在繪畫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結果,以期能為個體繪畫語言的形成提供一些有效的意見。所提出的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還有待大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