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構造特征及其構造演化分析

2017-08-07 13:22:16李兆營
山東國土資源 2017年8期
關鍵詞:變形研究

李兆營

(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臨沂 276006)

?

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構造特征及其構造演化分析

李兆營

(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臨沂 276006)

東昆侖烏妥地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跨東昆侖弧盆系北昆侖巖漿弧和東昆侖南坡俯沖增生雜巖帶,該文對其內發育的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斷裂、韌性剪切帶和褶皺等構造行跡進行了研究,從局部特征推演至整體特征,達到對研究區構造演化及變質變形的再認識。結合沉積建造、巖漿活動、變質事件、同位素年齡值及區域資料等,確定各構造群落形成的相對時代,進而比較合理地建立起測區的構造變形序列,認為區內自呂梁期-燕山期-喜山期,至少經歷了7期12世代的構造變形,期間任一時期構造體制的變更,造山作用類型的變化、盆地類型的轉化,都遵循伸展和壓縮交替進行這一普遍的地殼演化規律。將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的構造演化劃分為古元古代基底的形成階段、多旋回的洋陸轉換階段、陸內造山階段及高原隆升階段。

韌性剪切帶;構造特征;構造演化;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

0 引言

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處東昆侖造山帶東段,位于東昆中大斷裂帶上。很多學者對東昆中斷裂的特征及東昆侖造山帶的構造演化開展了研究[1-6]。由于資料和研究程度的差異,對東昆侖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其中以姜春發等[1-2]和殷鴻福等[6]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姜春發等[1-2]將東昆侖造山帶的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概括為“兩開兩碰一疊覆”,就是古中國板塊經兩次開裂成洋(早古生代祁漫塔格洋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阿尼瑪卿洋),兩次俯沖碰撞,一次疊覆造山而形成東昆侖造山帶。殷鴻福等[6]則認為東昆侖造山帶的演化是“非威爾遜旋回”,表現為東昆侖前造山階段的特點是多島小洋盆;東昆侖造陸—造山階段的特點是軟碰撞、構造遷移和多旋回。羅照華等[3-5]認為東昆侖地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構造演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奠定了東昆侖造山帶的基本構造格局;其構造巖漿旋回可以劃分為2個階段:早期的俯沖造山階段形成的火山巖類和弧火成巖類;晚期的大洋閉合和碰撞造山階段則形成了鉀玄巖系列火山巖。莫宣學等[7]認為東昆侖造山帶印支晚期廣泛發育一期幔源巖漿活動,幔源巖漿的廣泛出現是該區軟流圈—巖石圈系統對特提斯洋閉合的響應,是在加厚陸殼的底部幔源玄武質巖漿底侵作用的結果。

依據前人研究的成果,結合筆者在烏妥地區開展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東昆侖造山帶東昆中斷裂帶上烏妥地區的構造行跡特征進行了總結,并對該區域上的構造演化史進行了再認識和重新厘定。

1 概述

東昆侖烏妥地區屬青海省都蘭縣香日德鎮管轄,屬東昆侖造山帶東段,其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東昆侖弧盆系北昆侖巖漿弧和東昆侖南坡俯沖增生雜巖帶(圖1)。研究區構造線為NNW向,整體受NW向東昆中斷裂、NNW及NE向走滑斷裂和近EW向斷層控制。區內出露的地質體有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古元古代超基性—基性巖、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巖等,以及三疊紀火山巖組合不整合于三疊紀花崗巖之上。其中,前寒武紀變質基底為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和中元古代長城紀小廟組[8-10]。古元古代超基性—基性巖呈孤島狀、線狀分布于東昆中斷裂帶內。晚古生代—中生代(晚華力西—印支期)花崗巖多呈大型線狀復式巖基產出,其內部可以解體出若干巖性單元,巖石由中性向酸性變化,巖性主要為(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等,多含一定量中基性暗色微粒包體。晚中生代火成巖主要為正長花崗巖,暗色礦物含量較少,幾乎不含包體。三疊紀火山巖主要為流紋質火山巖、集塊巖、凝灰巖等。研究區還發育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構造變形,就變形特點而言,有變形層次較深、形成時間較早的韌性變形組合,以及變形層次較淺、形成時間較晚的脆性變形組合;在構造線方向來說,有EW向構造、NE向構造、NW向構造等。該次構造演化特征以斷裂、韌性剪切帶和褶皺等構造行跡為主要討論點,從局部特征推演個體至整體特征,達到對研究區構造演化及變質變形的再認識。

圖1 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大地構造位置示意圖 (據潘桂堂,2009)

2 主要構造類型及其特征

2.1 斷裂構造及其特征

斷裂構造是研究區最發育的構造形跡,也是控制了研究區現今構造格局的主要構造。區內構造線總體呈NW—NWW向,與昆侖山脈走向一致。以逆斷層、走滑斷層為主。由于區域構造應力影響,加之后期造山作用的疊加影響,NE—NEE向平移及性質不明的次級斷裂十分發育。

(1)東昆中斷裂帶(F1):為一區域性大斷裂,在西側為近EW向,至研究區中部向南側突轉,以NW向延出研究區,總體而言略帶弧形。研究區西側斷層線展向290°~270°交替過渡,總走向280°。斷面N傾,傾角60°~80°,出露長度38km。在烏妥溝東側,除主干斷裂東延外,同時向南東方向分支,分支斷裂走向110°,斷面產狀20°∠70°,仍為壓扭性斷層,于莫可日溝腦延出研究區,控制了研究區地層、巖漿的展布。斷裂帶主體發育于長城紀小廟組之上,在研究區中南部構成小廟組與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分界線,可見北盤小廟組綠片巖逆沖于南盤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片麻巖之上,為壓扭性逆沖斷層。斷裂帶內糜棱巖類構造巖、破碎巖、斷層角礫巖、擦痕、階步、斷層崖、各種礦物定性、擠壓片理等構造現象發育。地層受強烈擠壓,產狀多近于直立或倒轉,擠壓破碎寬度帶寬10~200m。無論通過巖體或地層,兩側數百米寬都有成串的各類巖脈侵入,特別在恩木—三岔口—烏妥溝30km長范圍內,存在多個由蛇綠混雜巖、基性、超基性巖組成的斷續蛇綠巖巖石組合帶。集中于兩盤離斷面寬約1km內,多為近EW向,少數為SN向和NW向。

(2)科爾-江各斷層(F5):位于研究區北緣,自西而東貫穿研究區,可見長度約60km。斷面主體N傾,傾角50°~75°,西段科爾幅可見北側逆掩于南盤之上,東側局部表現為S傾。西段NE向,東段近EW向,形成一個中部近似凸起的弧形斷層。西段被F9斷層錯斷,東段被F13,F14錯斷,不連續發育,且在西段發育有2條伴生斷層F31,F32,近乎平行于F5西段。穿越不同時期的侵入體,帶內巖石破碎,為斷層兩側巖石擠壓形成,局部斷層三角面、擦痕、階步等構造現象發育,切割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崗巖,通過巖體時則發育鉀長石化的破裂花崗巖帶。沿帶后期紫紅色花崗斑巖、偉晶巖廣泛發育,地貌上亦表現為橫貫水系的線性負地貌,末動期應為燕山期或更晚時期。區內還發育一些NW向和NE向走滑斷裂,如烏蘭哈達-淘克圖-查汗哈達斷層(F9)、大柏木溝斷層(F10)、小柏木溝斷層(F11)、牙勒哈特-艾力特肯尕熊斷層(F13)、莫布魯溝-霞拉喝特里斷層(F14)、烏查汗斷層(F15),這些斷層在野外觀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斷層面像刀切一樣平直,陡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巖石破碎,擠壓作用留下的擠壓破碎帶明顯,野外小倍數放大鏡觀察,破碎帶內巖石中石英被明顯錯開,而長石則壓碎呈粉末狀。其中F9,F10,F11為一組右行走滑斷層;F13,F14,F15為一組左行走滑斷層。根據該組斷層走滑性質分析來看,應為研究區在造山作用過程中受北側“柴達木盆地”及南側“巴顏喀拉山系”雙重擠壓所形成,研究區斷層的這種表現形式也為東昆侖地區造山運動提供了重要證據。

2.2 韌性剪切帶及其特征

由于研究區所處造山帶構造位置的特殊性,遭受多期次疊加作用,變質變形強烈,帶內韌性變形較發育,主要韌性剪切構造變形帶見表1。研究區剪切帶的變質環境主要為綠簾-角閃巖相和低角閃巖相,構造層次以中淺—中深部層次為主。由于在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早期的構造變形相要被較新的構造變形相疊加改造,較深的構造變形抬升—隆升到地表后,肯定會疊加較淺構造層次變形的烙印,該次構造層次的劃分體現的是其主期構造變形。

現主要對巴尕木魯-益克木魯韌性剪切帶(DSZ1)進行敘述。該剪切帶位于研究區東部,由于遭受多期次的變質變形作用,韌性剪切呈現多期次性,之間相互疊加,且剪切帶連續性好、規模大,野外觀測明顯。主體發育于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內,構造層次以中深層次為主,疊加淺層次變形。該剪切帶西起大日德本山北部,沿南東向往東經巴尕木魯溝變為近EW向,在波洛喝特里地區以2條近NW向剪切帶向南東方向延伸,于溝里江各南部交會,全長約15km,出露寬度200~750m不等,在香日德河南側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同樣出露該剪切帶的分支。該剪切帶構造巖主要為花崗質糜棱巖、黑云石英糜棱巖、斜長角閃質糜棱巖等,發育透入性面理構造-糜棱巖面理,明顯疊加了前期形成的構造面理,強變形帶與弱變形域置換,總體構成似網絡狀,糜棱面理傾向傾角相對穩定,在350°~20°∠75°~85°間,總體走向以NW—SE向為主,與區域性構造線走向一致,且于近EW向東昆中斷裂近于平行。露頭尺度的布丁構造、S-C組構、鞘褶皺、“N,W”型褶皺以及緊閉剪切褶皺、大理巖的無根勾狀褶皺和礦物生長線理、拉伸線理等發育,尤以塑性揉皺、鞘褶皺、“N,A”型疊加褶皺最為發育,石香腸細頸化明顯,剪切帶總體表現為塑性狀態下的連續變形(圖2、圖3)。

表1 研究區主要韌性剪切流動構造變形帶特征

注:發育時代依據參見《青海省都蘭縣哈圖-托素湖一帶三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

圖2 巴尕木魯溝中大理巖“A”型褶皺(左)及傾豎 褶皺(中)和布丁構造(右)素描圖

圖3 益克木魯剪切帶內“N”型褶皺(左)、大理巖內 塑性流動褶皺(示左旋)及多米諾骨牌(右)構造素描圖

該剪切帶的構造巖具有強烈的定向流動構造。定向組構主要有動態重結晶的石英顆粒,長石旋轉碎斑系,長石破碎及鱗片狀的云母等構成的“δ,σ”型形態組構、尾部尚有石英條帶拖尾,亞顆粒化的新生石英細粒顆粒與剪切面理小角度斜交定向組成的“S-C”組構。變質礦物組合顯示變質相為低角閃巖相,為中深層次的韌性剪切構造。

剪切帶發育于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內,結合區域資料,推測該剪切帶形成時代為晉寧期,后期經加里東期以及華力西期疊加作用。綜合宏觀及微觀構造特征,指示該韌性剪切帶為右旋走滑韌性剪切的活動性質,其中晉寧期剪切作用應以右行為主,加里東及華力西期作用表現為左行,各個時期的剪切作用相互疊加于研究區出露的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之上。

2.3 褶皺構造及其特征

研究區褶皺構造并不十分發育,主要分布在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小廟組。其中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中常常可見到韌性變形褶皺,此類褶皺規模較小,主要發育在韌性剪切帶內部,褶皺翼端往往被韌性剪切帶所截,褶皺形態十分復雜,面理置換強烈。露頭域收集的該類褶皺形態見圖3,另一類褶皺即由片理片麻理組成的向形或背形,這類褶皺規模較大,形態相對單一,褶皺軸跡線在平面上有一定的延伸,如圖4香日德背斜。

3 構造變形序列

圖4 研究區香日德-溝里簡易公路附近古元古代金水 口巖群中倒轉平臥褶皺素描圖

研究區自元古代早期沉積發育了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小廟組后,在長期的地質變革過程中,經歷了自呂梁—燕山期多期多次構造活動事件的演化和改造,呈現出以新元古代為界限,其前后時期的變形類型由區域動力熱流變質變形轉變為區域低溫動力變質變形,由伸展機制下的韌塑性構造變形轉變為擠壓機制下的脆性構造變形,變形強度由強轉弱的特征。由于各期構造運動的活動方式、性質、強度不同,導致發生明顯有差異的變形作用,并在不同情況形成的地質體中保留一系列截然不同的變形形跡。依據測區不同尺度上觀察到的具有共同幾何學、運動學、構造變形場、構造層次的構造要素,可將其組合成若干個不同的構造形跡群,并根據各個構造群落之間的疊換、疊加、復合、包容、轉化和改造等關系,綜合分析研究,結合沉積建造、巖漿活動、變質事件、同位素年齡值及區域資料等,確定各構造群落形成的相對時代,進而比較合理地建立起測區的構造變形序列(表2)。

綜合前人及此次工作發現,區內自呂梁期—燕山—喜山期,至少經歷了7期12世代的構造變形,期間任一時期構造體制的變更,造山作用類型的變化、盆地類型的轉化,都遵循伸展和壓縮交替進行這一普遍的地殼演化規律。伸展變形往往以橫向置換占主導,并常伴有巖漿噴發為特征。壓縮變形表現在以縱向置換為主導,多伴有同造山期花崗侵位的過程[11]。

4 構造演化史

通過對研究區地質事件時空關系、演化階段的分析,特別是東昆侖造山帶的資料,探討研究區構造環境的變遷及構造演化的歷程。研究區在元古代以來,主要經歷了古元古代基底的形成階段、多旋回的洋陸轉換階段和陸內造山階段及高原隆升階段(圖5)。

表2 研究區構造變形序列及其地質事件

4.1 基底形成階段

研究區位于柴達木地塊南緣東昆侖造山帶之內,不同的學者對于東昆中造山帶的基底有不同的認識。姜春發[1]等用構造開合的觀點研究了昆中造山帶的形成與發展演化史,認為東昆侖造山帶的分布范圍內存在2個基底,大體以昆中斷裂為界,以南為軟基底(昆南型),以北為硬基底(昆北型)。鄧晉福[12]等認為柴達木地塊與東昆侖曾是一個完整的大陸塊,在早古生代拉開形成小洋盆,在其末期又碰撞拼合在一起,因此把在昆中斷裂帶附近出露的前寒武紀變質巖系看作出露的柴達木地塊的基底。該文討論的基底主要與姜春發所稱的硬基底相當。

研究區基底演化過程主要涉及白沙河(巖)組及小廟組,為柴達木地塊基底南部邊緣的一部分,具有固結較早,在穩定的變質巖系中呈孤島零散分布的特點。測區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巖性組合主要為黑云變粒巖、黑云斜長(角閃)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含堇青石矽線石斜長片麻巖夾白云石大理巖、橄欖石大理巖。原巖為一套變質火山-沉積巖系,為活動類型的沉積建造。小廟組是以石英質巖石為主的變質巖系,巖性組合為灰白色石英巖、二云石英巖、黑云長石石英巖、白云石英片巖夾白云石大理巖,下部夾條帶混合巖,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巖及黑云斜長片麻巖,原巖為一套相對穩定的分異程度和成熟度均較高的陸緣碎屑巖建造-碳酸鹽巖建造。王云山等[13]認為金水口(巖)群是一套變質程度高的變質巖系,具有由高綠片巖相—麻粒巖相遞增變質特點,變質類型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測區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和小廟組變質程度主要出露低角閃巖相。

白沙河(巖)組已有同位素年齡有1∶20萬塔鶴托坂幅中獲斜長角閃巖Sm-Nd等時線年齡值(1922±33)Ma,片麻巖鋯石U-Pb測定年齡值1850Ma;1∶5萬賽什塘牧場幅基性巖墻中獲Sm-Nd同位素年齡值(2313±10)Ma;1∶5萬茶汗河等幅黑云斜長片巖Sm-Nd等時線年齡值(2539±400)Ma;都蘭縣沙柳河1∶5萬野馬灘幅黑云斜長片麻巖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年齡值(2489±63)Ma,斜長角閃巖Sm-Nd同位素年齡值(2355±7)Ma;陸松年等[14]測得變質基性輝長巖中鋯石U-Pb年齡為(2468±46)Ma。從以上對金水口(巖)群不同的分布地段,不同巖性,以不同的方法測定所獲得的同位素年齡來看,大部分在1800~2500Ma,該年齡基本代表了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的沉積年齡,屬古元古代,部分同位素年齡值在1500~1800Ma,可能反映了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較晚時期的變質年齡。小廟組變質碎屑巖系中鋯石U-Pb及Pb-Pb年齡測試,獲得源區碎屑巖鋯石年齡為2400~2500Ma和1900~2000Ma,而小廟組遭受區域變質熱事件的年齡為1000Ma左右[15],因此認為小廟組形成年齡應該在1000~1900Ma。綜上判斷,主體基底巖系,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的形成年齡一般不應老于2500Ma,而且在1900~2500Ma,屬古元古代。以上同位素信息還反映,1900Ma左右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遭受了一次較強烈的變質作用,該時間與呂梁運動的時間相符,因此反映呂梁運動在測區的存在。呂梁運動使測區發生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形成測區以低角閃巖相為主的多相變質巖系,同時,下地殼內部的拆離滑脫推覆,使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中發生順層固態流變變形及順層剪切作用,形成無根褶皺、構造透鏡體、鞘褶皺等組成的順層固態流變構造群落以及各種透入性片理、片麻理。

Chx—長城紀小廟組;Pt2-3W—中新元古代萬寶溝群;O3δο—石英閃長巖單元;O3ηδο—石英二長閃長巖單元;C2γδ—花崗閃長巖單元;P2δ—閃長巖單元;P2γδο—英云閃長巖單元;P3γδ—花崗閃長巖單元;T1δο—石英閃長巖單元;T1γδο—英云閃長巖單元;T1γδ—花崗閃長巖單元;T2γδ—花崗閃長巖單元;T2ηγ—二長花崗巖單元;T2πηγ—斑狀二長花崗巖單元;T3γδ—花崗閃長巖單元;T3ηγ—二長花崗巖單元;T3πηγ—斑狀二長花崗巖單元;T3e—晚三疊世鄂拉山組火山巖;J1πηο— 斑狀石英二長巖單元;J1ξγ—正長花崗巖單元 圖5 研究區中元古代到侏羅紀構造演化示意圖

4.2 洋陸轉換階段

前人對東昆侖造山帶多期蛇綠巖的厘定及多期碰撞構造變形的確定,表明存在多期的洋陸轉化,綜合前述特征,將東昆侖造山帶的洋陸轉換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中元古代晚期洋陸轉換。中新元古代的地層組合特征表明,東昆侖地區中新元古代時期在古元古代變質基底上由伸展裂陷發展成陸間裂谷—小洋盆—小洋盆閉合—碰撞造山的構造演化過程,研究區由于處于柴南緣的東昆侖北部,地質記錄僅反映出早期伸展裂陷及后期碰撞造山,小洋盆推測位于研究區以南。研究區烏妥蛇綠巖代表了該區最早一期陸塊裂解時間。洋殼形成于距今約13億年左右,相當于中元古代晚期,裂解基底為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及中元古代長城紀小廟組,裂解形成了有限的小洋盆,裂解過程中于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之上發育DSZ3,DSZ1滑脫型中深層次韌性剪切帶,晚期面理與后期面理相交,發生面理置換現象。烏妥小洋盆于約10億年前的早晉寧運動閉合(Pt2末),地殼由活動進入穩定階段,碰撞過程中形成背向形構造,鞘褶皺等,使研究區小廟組及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遭受一次區域動力變質作用。

(2)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期洋陸轉換。該階段裂解從新元古代開始并一直延續到早古生代晚期,此次裂解作為有限的小洋盆擴張,使研究區南側從昆北陸塊中列離出多個小型陸塊,從而形成洋中多島格局。島弧之間的沉積建造在研究區表現為出露于東昆中斷裂帶內的小廟組群以及溝里江各地區的早-中三疊世火山巖組。洋盆擴張至加里東中后期轉為收縮環境,在昆中斷裂兩側可見發育有較多島弧型的閃長巖(晚奧陶世石英閃長巖)[6]。殷鴻福等[6]指出不同構造單元中新生代-早古生代地層的變形格式,反映俯沖碰撞的運動矢量為近SN向,由于運動矢量與塊體邊界夾角的不同而出現了不同型的俯沖碰撞構造變形型式,如研究區發育的DSZ2韌性剪切帶。

(3)晚古生代洋陸轉換(泥盆紀-中三疊世)。加里東運動使東昆侖造山帶再一次焊接在一起,莫宣學等[7]認為東昆侖地區缺失早、中泥盆世地層,晚泥盆世陸相磨拉石的廣泛發育及其在區域上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及更早的地層和地質體之上,可視為東昆侖造山帶在晚泥盆世已進入造山后崩塌階段和另一個造山旋回開始的間接標志。從石炭紀—中二疊世由于研究區南側的塔妥-拉瑪托洛胡裂解為一較大的洋盆[6],東昆侖地區在整體上表現為伸展運動,中二疊世末的晚海西運動使塔妥-拉瑪托洛胡洋盆由擴張轉變為收縮運動,中-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是主要的俯沖造山期,研究區也同樣經歷了伸展再收縮的過程。在此洋陸轉換過程中,研究區相伴生了晚石炭世到中三疊世的中酸性大陸弧類花崗巖。至中三疊世,昆南跟昆中板塊又一次焊接為一體,區內多旋回洋陸轉化階段結束,進入陸內調整-陸內造山階段[16-19]。

4.3 陸內造山階段(晚三疊紀至今)

研究區自三疊紀進入陸內造山階段,南北兩側陸塊沿昆中斷裂持續擠壓,逆沖發育,擠壓造山(圖6)。區內印支期發育大陸碰撞花崗巖,指示了研究區遭受的陸內造山運動,同時早三疊世鄂拉山組為代表的陸相中酸性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同樣顯示為擠壓構造背景下噴發的產物。印支期碰撞后的殼源花崗巖的廣泛分布,燕山期晚侏羅世發育的淺成—超淺成酸性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指示其為大陸碰撞花崗巖(CCG),說明研究區在燕山期進入較強烈的收縮擠壓階段。

圖6 研究區擠壓造山構造示意圖

中侏羅世-古近紀研究區沒有物質記錄,因此構造活動特點不太清晰。從研究區零星分布的燕山期陸內正長花崗巖來看,燕山期應處于擠壓的構造環境。新近紀開始,研究區隨青藏高原一起進入高原隆升的構造體制,擠壓-逆沖構造的發育因應該是研究區山脈劇烈隆升的主要原因。全新世開始,研究區構造體制發生轉換,形成近EW向、NW向、NE向的走滑運動(左旋為主)并一直延續至今[20-23]。

5 結論

(1)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發育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斷裂、韌性剪切帶和褶皺等構造行跡。

(2)由于研究區所處造山帶構造位置的特殊性,先后遭受多期次疊加作用,變質變形強烈,帶內韌性變形較發育,主要發育3條韌性剪切帶。由于在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早期的構造變形相要被較新的構造變形相疊加改造,較深的構造變形抬升—隆升到地表后肯定會疊加較淺構造層次變形的烙印。

(3)通過對研究區地質事件時空關系、演化階段的分析,特別是東昆侖造山帶的資料,探討研究區構造環境的變遷及構造演化的歷程。研究區在元古代以來,主要經歷了古元古代基底的形成階段、多旋回的洋陸轉換階段和陸內造山階段及高原隆升階段。

[1] 姜春發,楊經綏,馮秉貴,等.昆侖開合構造[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2] 姜春發. 中央造山帶開合構造[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3] 羅照華,鄧晉福,曹永清,等.青海省東昆侖地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動與區域構造演化[J].現代地質,1999,13(1):51-56.

[4] 羅照華,柯珊,曹永清,等.東昆侖印支晚期幔源巖漿活動[J].地質通報,2002,21(6):292-297.

[5] 羅照華,柯珊,諶宏偉.埃達克巖的特征、成因及構造意義[J].地質通報,2002,21(7):436-440.

[6] 殷鴻福,張克信.1∶25萬冬給措納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

[7] 莫宣學,羅照華,鄧晉福,等.東昆侖造山帶花崗巖及地殼生長.高校地質學報[J],2007,13(3):403-414.

[8] 路曉平,李兆營,劉衛東,等.東昆侖烏妥一帶超鎂鐵質巖-鎂鐵質巖地質特征及構造環境[J].山東國土資源,2014,30(9):16-21.

[9] 劉衛東.東昆侖造山帶東段香日德地區早三疊世侵入巖巖石時代及形成機制探討[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12):1-7.

[10] 劉衛東.東昆侖造山帶東段坑德地區侵入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8):1-7.

[11] 劉江峰,李彥強,代巖石,等.菜擠河后造山盆地構造演化特征[J].青海大學學報,2013,31(6):53-60.

[12] 鄧晉福,吳宗絮,楊建軍,等. 格爾木-額濟納旗地學斷面走廊域地殼-上地幔巖石學結構與深部過程[J]. 地球物理學報,1995,(S2):130-144.

[13] 王云山,陳基娘.青海省及毗鄰地區變質地帶與變質作用[M].地礦部地質專報(三).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14] 陸松年,王惠初,李懷坤,等. 柴達木盆地北緣“達肯大坂群”的再厘定[J]. 地質通報,2002,(1):19-23.

[15] 王國燦,王青海,簡平,等. 東昆侖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巖系的鋯石SHRIMP年齡及其構造意義[J]. 地學前緣,2004,(4):481-490.

[16] 王國燦,魏啟榮,賈春興,等.關于東昆侖地區前寒武紀地質的幾點認識[J].地質通報,2007,26(8):929-937.

[17] 劉衛東.柴達木盆地北緣全吉地塊構造演化特征[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11):1-6.

[18] 王德滋,舒良樹.花崗巖構造巖漿組合[J].高校地質學報,2007,13(3):362-370.

[19] 伍躍中,王戰.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花崗巖類時空變化的構造控制——來自鉀鈉含量變化的證據.地質學報[J].2009,83(7):964-981.

[20] 肖慶輝,鄧晉福.花崗巖類與大陸地殼生長初探——以中國典型造山帶花崗巖類巖石的形成為例[J].中國地質,2009,26(3):594-622.

[21] 肖慶輝,邱瑞照.中國花崗巖與大陸地殼生長方式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2005,32(3):343-352.

[22] 徐夕生,邱檢生.火成巖巖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3] 袁萬明,莫宣學.東昆侖印支期區域構造背景的花崗巖記錄[J].地質評論,2000,46(2):203-211.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nalysisin Wutuo Area in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LI Zhaoying

(No.7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handong Linyi 276006, China)

Wutuo area in east Kunlun area goes across north Kunlun arc basin system and southeast Kunlun magmatic arc subduction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east Kunlun.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s, fractures in different levels, ductile shear zones and folds have been studied. Inference from local feature to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carried out.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morphic deformation research have been recognized again. Combining with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magmatic activity and metamorphism, isotope age values and regional data, relative age form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community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sequence of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reasonably established. During Lvliang - Yanshan - Himalayan tectonic period, this area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seven periods and twelve generations deformation. Tectonic regime change in any period, change of orogenic typ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sin types all follow the extension and compression alternate evolution of this general crus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into Paleoproterozoic basement, multi-cycle ocean continent conversion stage,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stage and the plateau uplift stage.

Ductile shear zone;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tectonic evolution; orogenic belt; Wutuo area; east Kunlun

2017-02-09;

2017-03-06;編輯:曹麗麗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公益性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基金項目(青國土資礦[2008]33號文)資助成果

李兆營(1972—),男,山東蒙陰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與找礦工作;E-mail:sdlylzy@163.com

P631

A

李兆營.東昆侖造山帶烏妥地區構造特征及其構造演化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8):1-8. LI Zhaoying.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nalysis in Wutuo Area in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 2017,33(8):1-8.

猜你喜歡
變形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談詩的變形
中華詩詞(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我”的變形計
變形巧算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例談拼圖與整式變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性视频网站| 成人夜夜嗨|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亚洲另类色| 999福利激情视频|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午夜啪啪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久久蜜桃|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亚洲黄网在线|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九色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视频免|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性欧美久久|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91毛片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欧美a在线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资源站| 99在线观看国产|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不卡精品|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4页| 亚洲69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