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陳峰
(1.山東省土地調查規劃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

山東省典型縣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
張淑娟1,陳峰2
(1.山東省土地調查規劃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從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2個方面選取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構建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山東省5個典型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價。分析結果表明:5個典型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相適應,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呈現先升高再降低、持續升高、持續升高后平穩發展等變化類型;5個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性表現為某時點之前為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之后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2種狀態過度時處于同步型發展狀態;5個典型地區的協調發展度整體位次排序比較清晰,膠州市>萊城區>東營區>禹城市>成武縣,且膠州市和東營區屬于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禹城市和成武縣屬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萊城區屬于相對同步型。
土地利用;經濟發展;協調度;協調發展度;山東省
土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載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本的支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又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利用方式,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已做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國外一些學者,如:Ruth S DeFries等認為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和生態景觀之間具有復雜的聯系,不同國家的土地利用轉換都處在不同的階段,這跟當地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技術水平和其他因素有關[1];Eric F.Lambin等認為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潛在因素既不是人口也不是貧窮,而是人類對經濟機遇的響應,因為市場或國家政策會為一種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機遇,或者成為它的限制[2]。我國國內對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研究涉及土地利用的規模、結構以及變化情況等與人口、工業化、城市化、收入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采用了定性描述和經濟模型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3-10]。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與產業經濟格局關系[11-12]。②土地利用變化與產業經濟發展關系研究[13]。③經濟社會發展與主要土地利用類型關系研究[14-16]。如:張琦等通過對韓國、日本的土地利用進行研究,得到了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農村耕地減少,工業、商業等非農建設用地必然擴大的結論[17];熊鷹等通過對湖南省耕地變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認為經濟總量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是土地利用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18]。
已有研究角度多樣,各有側重,但關于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研究較少,同時,既考慮縱向時序分析,又考慮橫向區域分析的研究也較少。鑒此,該文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通過構建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模型,對山東省2005—2013年5個典型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橫向時間評價和縱向空間評價。對于典型區的選擇,考慮到受地域環境、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尤其是在社會經濟因素作用下的土地利用變化差異較大,該文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空間地域分布差異的角度,從全省東部、中部、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區,按照百強縣、貧困縣和一般縣的差別,選取青島膠州市、萊蕪萊城區、東營東營區、德州禹城市和菏澤成武縣5個典型區域,進行長時期序列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
所選典型區域分別位于山東省東部(膠州市)、北部(東營區)、中部(萊城區)、西部(禹城市)和南部(成武縣),包括2個縣級市、2個市轄區和1個縣,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土地利用變化差異明顯,具有典型性。其中,膠州市地處膠萊河入口南部,屬海淀平原,經濟較發達;萊城區位于齊魯腹地,泰山東麓,地形為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山嶺環繞,是歷史上齊魯必爭的膏腴之地——“泰萊平原”;東營區是東營市的中心區,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在油田礦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組團式新興城區;禹城市位于徒駭河中游,地處環渤海經濟圈,是省會濟南的“衛星城”,工業較發達,集群明顯;成武縣地貌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適宜于大面積集中的開發建設,經濟欠發達。

表1 2013年典型區基本情況
1.1 評價指標選取
通過參考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相關文獻[15-22],綜合考慮山東省典型區實際情況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性、重要性、可比性等方面,分別從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2個方面選擇相關指標,建立了由目標層、準則層、因素層和指標層4個層次構成的具有遞階層次的指標體系。
(1)土地利用變化評價指標選取。已有文獻對土地利用變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大多以土地利用結構為基礎。有的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6大類(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鎮工交和未利用土地);有的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3類;有的將土地利用類型分為8大類(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等)。該文綜合上述學者建立指標體系的思路,按照指標選取原則,結合土地利用具體情況,選擇以土地利用強度、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利用效率3個方面作為因素層,以人均土地占有量、人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人均耕地面積、耕地比例、園地比例、林草地比例、城鎮工礦用地比例、農村居民點用地比例、交通水利用地比例、單位建設用地GDP、地均糧食產量等12個指標作為指標層來構建土地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表2)。

表2 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值
注:標注“*”的指標為負向作用指標。
(2)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選取。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國內專家也進行了一些探討,有的直接選擇單項指標組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有的劃分為指標層、單項指標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借鑒上述分析,該文選擇以經濟水平、產業結構、人口發展、消費水平4個方面作為因素層,以GDP、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非農業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等率11個指標來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2)。
1.2 權重和標準化
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特爾斐法、回歸系數法、等差法、層次分析法等。該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第一步:構造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步驟。通過構造判斷矩陣,利用標度分值來表示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可以對各個指標進行量化處理。第二步:層次分析法的目標是確定若干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次序,該文權重利用方根法求取。第三步:一致性檢驗。計算判斷矩陣一致性指標,并檢驗其一致性。第四步:根據以上程序和計算方法,邀請10位專家對因素層各項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評判分值如表2,權重的一致性通過檢驗,符合要求。第五步:指標標準化處理。為解決各項指標的單位和數值量級的不同而對評價結果所帶來的干擾,采用以下公式對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值全部映射到[0,1]區間內,保證各項評價指標量化的科學性、嚴謹性。計算公式為:
式中:Xij為標準化后的值;i為指標個數;j為年份。
2.1 綜合指數
對土地利用變化子系統、經濟社會發展子系統以及整個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綜合指數可通過集成方法來實現,分別用X,Y,Z來表示。該研究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法,計算過程如下:
式中:X,Y,Z為各系統綜合指數;wxj為土地利用變化子系統中各項指標的權重;wyj為經濟社會發展子系統中各項指標的權重;α,β分別為土地利用變化子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子系統的變動對整個系統發展影響的權重。
2.2 協調發展評價模型
式中:C為協調度(0≤C≤1),反映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數量程度,其數值越大,說明二者的協調性越好,反之,協調性越差;n為調節系數,由于總共有2大系統(土地利用變化系統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故n=2;X(t),Y(t)分別表示t時刻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指數。
但是當2個區域協調度C相當時,不能直接表明二者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功能或發展水平都處在同一水平上,一個可能是高水平的協調,另一個可能是低水平的協調。為此,為了能更好反映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水平的高低,引用協調發展度[10]計算公式: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數;α,β分別為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權重,且α+β=1。因為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一樣,故在該研究中α=β=0.5。D值越大,即協調發展度越高,不僅表明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提高,也表明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越和諧。
2.3 協調發展判別標準
目前,關于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仍沒有統一標準。該文主要參考趙芳[23]、宮少燕[4]的研究成果,結合山東省自身狀況,按照D值大小,將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類型劃分為7個等級(表3)。同時,按照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指數的大小關系,又可將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同步性劃分為3個類型(表4)。

表3 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標準

表4 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類型
3.1 不同區域的縱向時序分析
膠州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經歷了先升高再降低的過程,拐點(最高點)出現在2010年,相應的協調發展度指數由2005年的0.38增加到2011年的0.71,而后又減少至2013年的0.67,增減拐點出現的時間稍微滯后于協調度指數。2009和2010年膠州市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屬于同步型發展狀態,該時點之前為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之后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圖1)。
東營區2005—2012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度一直處于升高的狀態,到了2013年突然出現了降低,主要原因是2013年東營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提升幅度較大,而土地利用變化則下降幅度較大所致。東營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度指數也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過程,增減拐點出現的時間同步于協調度指數,均為2012年。2011和2012年東營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屬于同步型發展狀態,該時點之前為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其中2005—2008年為社會經濟發展相對嚴重滯后,到2013年轉變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且滯后程度也比較大(圖1)。
“我練了一門秘術,叫滿瞳……”柴米河的人,沒一個知道我會武功,這個秘密,我為什么要對別呦呦說出來?事后回想,我急于向別呦呦證明:別小看我,我是個有本事的人!
萊城區2006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度有所降低,而后2007—2013年處于穩定升高的狀態。萊城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度指數處于持續增加的狀態,表明萊城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且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越來越和諧。2010和2011年萊城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屬于同步型發展狀態,該時點之前為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其中2006年和2007年為社會經濟發展相對嚴重滯后時期;2012—2013年轉變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圖1)。
禹城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處于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動式變化過程,這主要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動力性有關。禹城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度指數除2011年稍微有所降低外,整體上處于持續增加的狀態,說明禹城市土地利用變化不穩定,但社會經濟持續的穩定發展又將兩者的協調性保持在相對和諧狀態。2009年禹城市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屬于同步型發展狀態,以此為拐點,之前為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之后轉變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圖1)。
成武縣2005—2013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呈“拋物線型”變化過程,這與成武縣土地利用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先同向后逆向的變化有關。成武縣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度指數在2005-2010年持續增加,2011—2013年有所波動,但基本維持在穩定狀態,這主要與成武縣社會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貢獻度較大有關。2009年和2010年成武縣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屬于同步型發展狀態,該時點之前為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且滯后程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早期成武縣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落后;2011—2013年轉變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也表現出滯后程度較大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土地利用變化的持續降低(圖1)。
3.2 不同區域的橫向空間分析
2005—2013年5個典型區協調發展度指數相對變化比較明顯,大體可以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是膠州市、萊城區和東營區,協調發展度指數隨時間變化比較平穩,且處于相對較高水平,整體表現為膠州市>萊城區>東營區;第二類是禹城市,協調發展度處于中等一般水平,時間上表現為2005—2009年的小幅度連續降低和2010—2013年的穩定狀態;第三類是成武縣,協調發展度指數處于較低水平、且時間變化的起伏增減比較明顯,由2005—2007年的低水穩定狀態轉變為2008—2013年的中等水平穩定狀態。
2005—2013年5個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性的相對水平可以分為3種狀態。第一種是處于相對同步狀態的萊城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相對較??;第二種是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的膠州市和東營區,其中膠州市土地利用滯后水平基本穩定在相對較高的水平,東營區隨著時間變化土地利用滯后程度略有減少;第3種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的禹城市和成武縣,均表現為隨著時間變化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程度有所降低(圖2)。

圖2 典型區之間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 協調性及同步狀態比較圖
綜上所述,膠州市近幾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才使得其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并逐漸趨于同步,也正是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才凸顯出當前土地利用變化的滯后性。
東營區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快,逐步拉平了與土地利用變化之間的差距,并且有所超越,在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的同時,土地利用則出現了負增長、且降至2005年以來的最低點,說明東營區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是統籌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萊城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均處于不斷增強的變化狀態,近幾年其社會經濟發展要快于土地利用變化,造成了兩者出現同步期又進入相對滯后期,說明東營區萊城區土地利用變化還應進行持續優化與調控,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步性。
禹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的不穩定性是制約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雖然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者之間的協調狀態,但這種狀態也是暫時的,只有當土地利用處于穩定狀態,兩者的協調關系才能持續發展。
成武縣社會經濟水平雖然不高,但處于持續發展狀態,而土地利用的持續退化是制約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適當控制用地規模、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是加強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工作。
4.1 結論
通過以上對5個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性的地區差異明顯。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相適應,不同地區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可分為先升高再降低、持續升高、持續升高后基本平穩發展等多種變化類型,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在社會經濟因素作用下的土地利用變化差異較大。
(2)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性表現為某時點之前為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型發展狀態,之后為土地利用變化滯后型發展狀態,2種狀態過度時處于同步型發展狀態,時間為1~2年。
(3)五個典型地區的協調發展度整體位次排序比較清晰,但個別地區差異不是十分顯著、且存在個別時點的交替演變等特點,整體上膠州市處于第一位,且高于其他地區的優勢比較明顯,東營區與萊城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相當,禹城市位于第四位,比較穩定,成武縣位于最后一位。
4.2 討論
通過對5個典型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對比分析,認為不同地區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尚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耕地資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積相對不足,而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普遍偏高;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耕地資源比重較高,農村居民點規模較大,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比例偏低。因此,應樹立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觀念,從不同地區實際出發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經濟政策;調整三次產業關系,優化產業結構,并按照產業發展的需要,安排各類用地,合理規劃土地利用;適當控制人口數量,合理有序安排城鄉人口流動,增強農業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作為經濟要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產和資本支持,加強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地利用的動態趨向,通過調整人類的經濟活動促使區域土地利用走向合理化發展,以便達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土地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適應經濟規律、統籌供需平衡、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土地管理領域面臨的新課題。
[1] Ruth S De Fries,Jonathan A Foley,Gregory P Asner.Land-use choices:balancing human needs and ecosystem function[J].Front Ecol.Environ,2004,2(5):249-257.
[2] Eric F Lambin,B L Turner,Helmut J Geist,etal.The caus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moving beyond the myth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1,(11):261-269.
[3] 孔祥麗,王克林,陳洪松,等.廣西河池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典范對應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1):131-140.
[4] 宮少燕.山東省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及時空差異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3):63-68.
[5] 施毅超,牛高華,趙言文,等.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J].經濟地理,2008,28(6):982-985,994.
[6] 李兆富,楊桂山.蘇州市近50年耕地資源變化過程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資源科學,2005,27(4):50-55.
[7] 李相蘭,陳龍乾,趙德福,等.曲阜市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07,23(11):21-23.
[8] 梁進社.城市化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關系的理論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4):351-354.
[9] 密長林,張再生,密婷.山東省耕地變化及社會經濟驅動因素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10,26(10):59-62.
[10] 韓德軍,朱道林.貴州省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耦合關系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5):1-8.
[11] 劉平輝,郝晉珉.北京市海淀區土地資源利用的產業格局特征[J].資源科學,2003,25(5):46.
[12] 陳燕.從產業結構優化來探析城市土地合理利用[J].南京社會科學,2005,(9):35-39.
[13] 孔祥斌,張鳳榮,李玉蘭,等.區域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變化互動關系研究[J].資源科學,2005,27(2):59-64.
[14] 張蓉珍,賀晶,陳西蕊,等.西安市土地利用動態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2,(2):204-206.
[15] 郭麗丹,張磊,劉云.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1):84-89.
[16] 黃德輝.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關系探討——以福建省建瓴市為例[J].中國土地,2011,(7):47-48.
[17] 張琦,金繼紅,張坤,等.日本和韓國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分析及啟示[J].資源科學,2007,29(2):149-155.
[18] 熊鷹,王克林,郭嫻.湖南省耕地數盤動態變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5):69-72.
[19] 肖展春,劉艷芳,白寧,等.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0):21-24.
[20] 譚雪蘭,段建南,何長元,等.長沙市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2):151-153.
[21] 劉再興.“比較”的比較 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研究的比較[J].中國國情國力,1993,(1):33-38.
[22] 周忠學,任志遠.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以陜北黃土高原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4):36-42.
[23] 趙芳.中國能源—經濟—環境(3E)協調發展狀態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09,(12):35-4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nomic andSocial Development in Typical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Shujuan1,CHEN Feng2
(1.Shandong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Shandong Jinan 250013,China)
In this paper, by using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hoosing factors from land use chang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chang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5 typical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have been evaluated. It is showed that land use change is basically compatibl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in five typical areas will increase in a certain time, then decrease after the tim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ve typical areas showed that it is lagg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e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the synchronous state, and finally for the land use change lag st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five typical regions is relatively clear, that is Jiaozhou>Laicheng>Dongying>Yucheng>Chengwu. Jiaozhou and Dongying belong to the lag of land use change. Yucheng and Chengwu belong to the la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icheng belongs to relative synchronous type.
Land use;economic development;coordination degre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Shandong province
2017-03-02;
2017-05-23;編輯:陶衛衛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重大課題,山東省土地利用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
張淑娟(1987—),女,山東鄒城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地規劃、土地利用與GIS應用工作;E-mail:1016540597@qq.com
F301.2
C
張淑娟,陳峰.山東省典型縣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8):98-104. ZHANG Shujuan,CHEN Fe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ypical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 2017,33(8):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