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在德國做記者,門檻很低,既沒有學歷要求,也沒有年齡、國籍、工作經驗的限制。但要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記者,通常都得加入德國聯邦記者協會(DJV)等少數幾個受官方認可的協會。
《環球時報》記者在德國采訪,經常被要求出示DJV發的記者證,而要加入這些協會,首先得是一名被媒體聘用的記者或全職自由記者,需要提交發表過的文章,提供可以養活自己的收入清單等。
“這種入會申請,實際上對記者隊伍進行了‘篩選,確保了記者的素質”,德國媒體研究學者諾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記者大多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他們是德國工作最勤奮的群體之一,盡管他們的收入與醫生、律師等相比仍有差距,但加入職業記者協會的記者,能享受很多額外“福利”。
首先,購買大件物品可以打折。克里斯蒂安是柏林一家報社的體育記者,他最近通過一家名叫“新聞條件”的網站購買了一輛汽車,獲得了25%的折扣,而汽車可選設備的折扣是10%。
在這家網站上,記者可以打折買到的商品有12類,最受歡迎的是汽車,大眾、寶馬等都給予不等的折扣,一些租車公司也有打折。其他打折項目包括:度假、電器設備、辦理金融產品、職業培訓、電信產品、訂閱報刊等。通過這家網站參與打折的德國企業有上千家。
平時,記者收到不少官方機構邀請,如魯爾區、漢堡市、國家旅游局的會議或項目。這些邀請一般都包食宿,但交通費自理。他們的經費部分來自機構本身,一些是企業贊助,他們希望通過活動,讓記者更多了解當地現狀。
出手最闊氣的當屬德國大企業。記者曾被德國一家著名汽車企業邀請參加年度新聞會議。公司不僅給記者購買機票,承擔接機及會議期間所有食宿費用,還贈送公司品牌禮物。不過,記者必須與公司簽訂“反腐敗協議”,也就是記者“主動”要求包食宿,不是企業硬要給,以防被認為是“公司賄賂記者”。這類會議,企業為了避嫌,一般不會要求記者寫報道。
媒體研究學者諾爾對記者表示,德國機構和企業給記者這些優待,并不違法。如果公司向記者發“采訪金”,或出資讓記者參加與公司新聞無關的活動,那就很可能違法了。公司和記者面前都有一道“紅線”。只要法律允許,記者可大方享受這些“折扣”。
不過,近年來德國經濟不是很景氣,常有企業身陷丑聞,記者的“福利”隨之“大打折扣”。某種程度上,記者的“福利指數”也反映出德國經濟的面貌。▲
環球時報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