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的研究文章,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一些人結合不久前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撤下,認為中國科學家造假泛濫成災,更有一些自媒體說“韓春雨論文撤回事件扯掉了中國科研體制的底褲”。
“韓春雨事件”對中國科學家來說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一些人對中國科學家進行負面評論也情有可原,但是由此斷定“中國科學家造假泛濫成災”是不符合實際的。
中國科學家這些年的確出現過一些“學術不端”案例。但個別事件不能代表中國科學家整體。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從我的個人觀察看,我所在的大學、所在的行業,極少發生違背科研規范的事件,大概幾年發生一次。此外,我還是以科技界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參政黨九三學社的中央委員,目前還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掛職,并沒有見到中國科學家出現大面積學術不端問題的報告。
從數字統計上看,中國科學家現在每年在國際上發表SCI檢索學術論文27萬篇左右,無論是這次數量較多的107篇撤稿,還是以前報道的一些學術不端行為的數量,與27萬的總量相比,都是非常小概率的?;蛟S有人會拿出網上轉載的一個對中國科學家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超過6000名來自六家頂級研究機構的被調查者當中,大約1/3承認有過剽竊、篡改和編造行為。但對于這樣的調查,我沒有見到完整嚴謹的調查報告,對其結論有很大的疑問。
而且,類似的調查報告結論美國也有。2005年世界著名科學雜志《自然》報道:美國社會科學家實施的不端科學行為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幾千名美國科學家中,超過1/3的人承認在過去三年中有過不端科學行為。這正是我要說的另一個方面: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各個國家的科學界都會出現。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戴維·巴爾的摩,1986年因為研究伙伴偽造研究成果而受到波及,遭到美國國會調查,史稱“巴爾的摩事件”。那么據此論斷美國科學家也是“造假成災”嗎?肯定會有很多美國科學家不認同。
一些人之所以對中國科技、對中國科學家有比較負面的評價,是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科技體制存在問題:科研腐敗、科研項目申請搞關系、科研管理行政化,這些還遠沒有解決。應該說中國科技體制肯定需要改革,中國的科研環境還需要凈化。
反對對中國科學家整體不客觀評價,不代表要對科學不端行為寬容,不予嚴懲。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未來還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因此我們更要對科研誠信問題持零容忍的態度。要結合“韓春雨事件”,加強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和處理,讓人看到中國政府、學術機構和團體,對治理學術不端問題態度堅決、毫不手軟?!?/p>
(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