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蕭
熱 點 Hot Issue
航運減排進行時
本刊記者 劉 蕭
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是否會引發全行業競相效仿“犧牲環保,一切為經濟讓步”?未來航運業又該如何踐行減排承諾?
北京時間2017年6月2日凌晨3點30分,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引發強烈反響。多國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此舉或將加劇全球碳排放與氣候變暖。除此以外,更為讓人擔心的是在這種“一切為經濟讓步”的思路帶動下,未來犧牲環保的做法恐將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去。當然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安也似乎蔓延到了航運業。盡管近些年航運業一直努力沖破額外的運營成本等壓力制約,加快減排前進的步伐、積極履行減排責任,但依舊難以獲得理解與肯定。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達成了具有法律約束力并適用于各方的全球減排新協議。《巴黎協定》的誕生不僅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更明確提出了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力爭實現溫度升高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如今,面對如此清晰的環保目標,反觀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策,世人不免一聲嘆息。而對于航運業而言,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會對航運業產生哪些影響?
也許有人會認為,未涉及海運的《巴黎協定》將不會影響到航運業的減排內容。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的是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航運成為了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大會期間,不僅國際海事組織(IMO)專程安排了以“船舶能效技術合作和能力建設”為主題的邊會,并邀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國際航運商會、芬蘭和中國政府機構參加。而且在《巴黎協定》通過后,國際海運減排還將在IMO平臺這一主渠道下加速推進,加快形成適用于全球的海運減排機制。諸多現象都在預示著,關于減排問題航運業并非游離于“協議”之外。當然關于減排問題,航運業在會后也拿出了誠意與務實行動。2016年4月,IMO召開了MEPC69屆會議。這是繼巴黎大會之后召開的第一屆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大會。會上IMO不僅對巴黎大會之后航運業各利益相關方的反映進行了集中反饋。而且還以MARPOL公約附則VI修正案草案的形式批準了對船舶記錄及報告燃油消耗的強制性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強制性的數據收集機制在建立之后,下一步的數據分析將為MEPC的政策討論提供一個客觀、透明和全面的基礎。
回到“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會對航運業產生哪些影響”一題上來。采訪中記者也耳聞了幾個對于該問題的未來猜測,值得探討。盡管目前巴黎協定未涉及國際海運減排內容,但美國的退出勢必將增加其他國家的碳減排負擔,最終增加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難度和成本。未來,這些難度與成本是否也將借由《巴黎協定》“分擔”給海運業?現在還難下定論。屆時如何破局,這一問題值得提前探討。
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海運減排規制展開的博弈之所以遲遲沒有達成結果,根源還是在于一系列核心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舉例來看,是否需要進行排放總量限制?如何確定海運減排措施的實施對象及路徑?這些措施的法理依據是修改現有的公約還是制定新的國際法? 這些措施應是強制性的還是自愿性的等等。一旦這些問題存在分歧,那么勢必也將對減排造成壁壘。
時至今日,回顧幾年前歐盟采取單邊立法行動不斷向IMO施加壓力的過往,一些場景依舊歷歷在目。不可否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制定及通過,都與歐盟的積極推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幾年前歐盟等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附則I中承擔了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也更成為了加劇其意圖在國際海運減排方面取得突破的緣由。但是,僅靠單邊立法就能引領并解決國際范疇內航運減排問題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中,歐盟單邊立法當中“在中、長期內實施基于市場機制減排措施(Market Based Measures,MBMs)”的飽受詬病恰恰就說明了問題的所在。當時關于MBMs的爭論焦點在于該機制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不少發展中國家認為應遵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遵守發達國家要對其歷史排放和當前的高人均排放負責,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原則。只有發展中國家在得到發達國家技術和資金支持下,才能采取措施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由于MBMs所引發的問題凸顯,因此,目前IMO一方面通過EEDI和SEEMP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也在通過數據收集分析等為下一步實施市場機制做準備。
除此以外,目前減排的一大難題還在于部分學者認為IMO在治理海運減排框架中沒有考慮船舶的國籍,這一做法存在問題。學者們強調目前四分之三的國際海運船舶懸掛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非附件一的國家的國旗。若適用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僅僅針對附件一國家,任何治理船舶減排的措施都無法真正達到對抗環境變化的作用。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談到:“幾乎所有開放注冊的國家都是《京都議定書》下非附件一國家,如果IMO的措施僅僅適用于附件一國家注冊的船舶,那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船舶所有人將到提供方便旗的國家去注冊。”
不僅如此,提出該問題的學者們還擔心未來該“瑕疵”可能會被發達國家用于逃避海運減排責任。附件一國家也會在發展中國家的授權下利用這種方便旗以逃避因IMO措施而增加的運費成本。畢竟,提供公開注冊的國家大多不具備完備監管機制,也沒有完備的檢查和鑒定機制,甚至依據這種松散的機制吸引更多的船舶到該國注冊。并且,這些船舶很少甚至從來都沒有訪問過其國籍國的海域。欠缺監管的狀態很可能導致無法真實地反映船舶狀況,從而無法進一步實施征費計劃,且不利于船旗國監管職能的發揮。
采訪過程中,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講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2016年4月結束的國際海事組織(IMO)第69屆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69)會議上,委員會同意建立船舶燃油數據消耗收集機制,邁出了MEPC能效改進“三步走”的第一步。此前,歐盟也已通過立法,在歐洲議會與委員會條例2015/757提出了“船舶監測、報告和核查機制”(“MRV”機制),并于2018年1月1日開啟第一個報告期。他談到:“盡管兩種機制從表面看僅是燃油數據的收集,但其最終目標仍然統一,即建立全球范圍航運市場減排機制(MBMs)。所以碳減排問題仍值得業內關注。”不僅如此,未來越來越嚴密的碳排放管理體系以及即將出臺的市場減排措施,也將給航運和造船企業帶來嚴峻挑戰。至于挑戰,專家進一步解釋道:“在歐盟去年年底與今年年初制定的法令‘助攻’下,歐盟將在2023年起強推市場機制。相應的,IMO制定了三步走計劃:2019年1月開始第一階段,即實施數據收集。2020年MEPC76開始第二階段,即數據分析階段。2022年MEPC78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制定決策階段,最終在2023年MPEC80上通過IMO減排戰略,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措施以及相關的實施時間表。”那么現下哪些因素正在“阻礙”著船舶碳減排的腳步呢?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船用燃油價格的下跌可以說是當下船舶碳減排的絆腳石之一。隨著油價的下跌,新型環保船與普通船或改裝船之間的運營成本差距不斷縮小。他談到:“目前來看如果油價繼續下跌,那么環保船的優勢將蕩然無存。過去兩年來,環保船日租金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未來日租金或將逐漸下降,而這也將導致船東在短期內放棄投資環保船。進而也將阻礙碳減排的進程。”
其次,對于船公司而言,如果現下對營運性減排措施認識不足,那么也將左右未來碳減排的推進。IMO曾有研究顯示,船齡、船用燃油的質量、船舶航速、船舶設計水平、船舶裝載率、海況等因素都會通過船舶的燃油消耗,間接地影響到船舶的碳排放情況。目前,許多航運公司都通過船隊減速、優化輔機供電體系等落實碳減排。“但我們很少聽說航運公司優化氣象導航、JTI(just-in-time logistics準時制物流)管理、提高裝卸效率、船體維護保養等營運性減排措施”。一位業內人士談到:“在現有硬件條件基礎上,通過更高效的管理和運作來提高營運效率,從而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做法,目前對于航運公司而言還是比較不成熟的。據我所知,減小船體的粗糙度、加強日常管理維護等都可有效降低船舶碳排放。曾有機構做出過相關粗略估算,每年因船體粗糙度增加的額外燃油消耗為30%左右。事實證明,加強對船舶的管理,使推進裝置等船舶設備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可有效降低碳排放。”
最后,近年來,IMO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貫徹節能減排、安全環保、質量要求的國際造船新標準、新公約、新規范,如船舶共同結構規范(CSR)、EEDI、涂層新標準(PSPC)、目標型船舶建造標準(GBS)和壓載水管理公約(BMW)等。這些國際造船新公約、新標準、新規范對造船工業提出了嚴峻挑戰。鑒于航運業的排放具有移動性和無界性的特點,其低碳發展也勢必將衍生出有別于其他行業的相對獨特的模式。而且對于未來航運減排推進節能減排的措施也將主要體現在技術方面的船舶設計和推進設備更新等層面。
青島雙瑞公司在日本東京成功舉辦USCG型式認可證書取得發布會
近日,青島雙瑞公司在日本東京帝國飯店成功舉辦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USCG型式證書取得發布會暨推介會。此次會議吸引了船東、船廠、設計院近百家公司200余名代表到場參會,同時也吸引了多家船級社、新聞媒體到場。發布會上,青島雙瑞公司總經理付洪田致歡迎詞,介紹了公司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USCG認證歷程以及產品生產制造、全球服務網絡中遠期規劃。自6月6日獲得證書以來,青島雙瑞公司收到國內外的詢價及訂單成交量都有明顯增加。另外,在發布會開始前,青島雙瑞公司與日本名村造船廠簽署了3條115K DWT油船壓載水管理系統供貨合同。經過多年市場耕耘,青島雙瑞公司已成為日本市場最具影響力的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供應商之一。成功獲得USCG型式認可證書,充分展示了青島雙瑞壓載水管理系統全球領先的技術實力和產品核心競爭力。通過此次發布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公司BalClor?壓載水管理系統在日本市場的國際化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