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軍
改革中職工分流安置問題的思考
■ 梁永軍
目前,全國鹽業體制改革正在“進行時”,各地政府即將出臺詳細改革方案。隨著政企分開、企業兼并重組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職工分流安置問題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做好職工分流安置,維護職工根本利益,保持行業穩定,將成為衡量鹽業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一項不可忽視的標準。
近年來,中央加大改革力度,事業單位轉制改革、國企改革等改革措施密集出臺,每項改革都會帶來機構、職能、人員的諸多調整變化。同樣,鹽業體制改革必然會涉及到鹽行業部分人員的崗位或身份變化,尤其是現有的批發企業,即鹽務局(鹽業公司)這一問題尤為突出。

從國務院方案和有關省市政府報批的改革方案判斷,鹽務局(鹽業公司)將拆分為二、或一分為三,即行業管理、鹽政執法、鹽業經營職能將徹底分開。這是推進政企分開的需要,也是加強市場專業化監管的需要,更是提高批發企業運營效率的需要。職能分離必然要求人員分流,個人利益就會被觸及,職工思想和行為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改革大局。如何確保分流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是擺在各級領導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筆者認為,這次鹽業體制改革,雖然未取消食鹽專營,但對鹽行業尤其是專營公司的影響和沖擊很大,涉及到產銷企業員工利益格局的調整。我們要從推進改革發展、保持和諧穩定的高度,充分認識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一套適宜的分流安置方案,創造一個好的分流環境,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目前,大部分鹽務局(鹽業公司)員工身份復雜。既有鹽政執法人員,又有普通經營人員,既有公務員和事業身份,又有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身份。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完全按照不同身份而安排不同崗位,很多單位把公務員或事業編制作為員工退休的一個渠道,使得用工情況極為復雜。全國鹽業職工20多萬人,其中鹽政執法人員2萬人,而山東超過2000人,一部分是行政或事業編制人員。以日照市鹽務局(鹽業公司)為例,共有干部職工160人,其中行政和事業編制為64人,企業身份96人;從事鹽政執法的81人,其中有行政事業編制的42人,企業編制的39人(經政府授權且考取行政執法證、尚在執法崗位的);從事食鹽經營配送崗位的事業編制身份人員有12名。
身份的差異必然導致職工思想的復雜多樣。部分職工認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利益的博弈,允許生產企業進入市場、允許跨區經營,必然導致鹽業公司原有市場空間被擠壓,不看好鹽業公司發展前景。基于這種認識,不同身份的職工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行政事業編制的員工會留戀自己的身份,希望分流到食藥監或市場監管部門;一旦劃轉為企業身份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也容易引發矛盾;有企業身份的員工不敢奢望劃轉為公務員或參公身份,但也不排除有些地區鹽業職工可能從企業過渡為參公管理身份,這種“意外驚喜”可能與事業身份劃轉為企業身份的“心灰意冷”形成鮮明對比;也有部分職工可能借鑒公務員辭職做法,主動放棄行政事業身份,到專營批發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自身價值。
因此,職工身份復雜、思想復雜的這些現狀給分流安置工作增加了相應的難度,必須通過多種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人員分流安置這一難題。
鹽業體制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我們必須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堅持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論分流到何種崗位,都要以積極的態度認真對待鹽業體制變革。各級黨組織要積極做好職工思想引導工作,深入搞好調查研究,掌握思想動態,最大程度地保障職工利益,多找鹽業優勢,多講美好前景,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搞好頂層設計,分流部分執法人員。政府要根據鹽業市場監管難度、財政供養能力、原鹽務局承擔此項職能的人數等因素綜合考慮,合理設定各市縣的執法監管機構編制。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通過自然減員、分流安置的辦法,妥善分流安置專職鹽政執法人員。鹽業主管機構和監管執法機構新增的人員,要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原則,通過考試、考核、轉崗等形式,從各地鹽政執法人員中優先錄用。同時適當考慮劃轉部分企業身份的鹽政執法人員,因為他們常年在基層執法一線,熟悉市場詳情,執法經驗豐富,在打擊涉鹽違法行為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編制不足時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暫時聘任,繼續從事執法和監管工作。以日照市為例,2016年查處涉鹽違法案件816起,案件量是上年的4倍;查獲假劣食鹽248噸;搗毀售假窩點 34 個,查獲販私車輛 29輛,移交司法部門 50 起,刑事拘留 62人,判刑23人,有力打擊和震懾了各類涉鹽違法行為,切實保障了食鹽安全。將執法經驗足、辦案能力強、執法水平高的人員直接劃轉到新的監管部門,可以充實人員力量,強化執法力度。
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妥善安置職工。除錄用的執法人員外,大部分職工將分流安置在剝離的鹽業公司現有優良資產內,直接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鹽業公司要借助國有企業改革、鹽業改革的雙重機遇,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加快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競聘上崗等三項制度改革,主動適應市場,解決好冗員、低效等問題,搶占發展先機。要在主動承擔食鹽專營職責、保持發展主業的基礎上,積極尋找出路,進行市場化探索,開展多種經營業務、開發新品種食鹽等,與互聯網經濟接軌,向綜合性商貿企業轉型,在降低人力資源成本的同時提高運營效率,確保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搞好兼并重組,實現人員合理流動。國務院改革方案提出,鼓勵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可以大膽探索定點生產企業和鹽業公司之間的兼并重組,共謀發展,共享利潤。也可以吸收社會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打造以資產為紐帶的產銷一體化企業,讓鹽業公司的職工流動到生產企業,成為鹽廠的市場營銷人員。這樣,既可分流鹽業公司的富裕人員,也可降低食鹽生產廠家的銷售成本,提升競爭力。
爭取優惠政策,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按照國家、省、市關于安置職工的政策,估計只有少數人員隨鹽政管理、監督、執法職能分流到新的監管部門,那么剩余的大部分執法人員或有行政事業編制的人員如何安置呢?為了穩定大局,可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行政事業身份的人員自愿分流到新的專營企業,其編制按照“老人老辦法”予以保留,到退休年齡時按行政事業身份辦理,但其工資待遇執行企業標準,財政不再承擔;對于自愿放棄原行政事業編制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其一定比例的經濟補償金。
另外,科學設置改革基準日,保留3年的人員安置過渡期。可以參照《公務員法》或有關事業單位轉制的文件精神,過渡期內工齡滿30年以上的職工可以自愿申請提前退休;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且工齡滿20年的人員,可給予辦理離崗退養,其工資福利等基本待遇保持不變,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時,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對自愿申請與鹽業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員工,經人社局批準備案后,給予一定經濟補償,并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對年老體弱、傷病殘等人員,符合條件的也可以辦理內退,并落實好內退待遇。
群策群力,落實分流職工的后續工作。盡管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職工安置屬于一種內部安置,但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做到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職工分流之后的后續安置工作。要盡可能為鹽業公司職工提供再就業的條件、機會,為他們疏通流向社會的渠道,實現職工再就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因此,應想方設法開辟職工就業門路,將職工就業、再就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加大職工安置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職工就業機會。認真落實國有企業改革分流職工的再就業扶持政策,并結合當地實際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支持其他類型的企業吸納分流職工,鼓勵職工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爭取優惠政策,聯系中介機構,采取職業介紹、指導等方式為分流職工提供周到的服務,幫助他們找尋合適的崗位,使他們得到妥善安置。
在人員分流安置過程中堅持依法依規的原則,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改革文件精神,維護好職工合法權益,確保和諧穩定。要公開、公平、公正,陽光操作,制定出合理的分流安置方案,并在職工代表大會上予以討論通過。要積極向當地政府做好匯報,取得政策支持。由于各地區人員情況各不相同,差異較大,應因地制宜、靈活操作。
總之,要把人員分流安置工作納入各級政府鹽業改革方案,一并出臺配套措施,統籌兼顧、以人為本、依靠職工、維護穩定,積極穩妥做好鹽務局(鹽業公司)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切實維護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推動鹽業體制改革順利進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鹽務局)
(編輯: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