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長沙 410100)
基于茶文化視野論我國白沙老古舞未來的發展路徑
劉潔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長沙 410100)
白沙老古舞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保護遺產,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老古舞代表著白沙地區黎族人民在農耕社會中所講究的祭祀文化習俗,并且具有獨特的黎族舞蹈風格與民族內涵,其中包含了對舞蹈的思考、祖先的祭祀與生殖崇拜是一種具有豐富人類學、民俗學、民族性價值的傳統舞蹈。茶文化視野是從我國傳統茶文化中的理論出發,結合實踐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與分析,通過將茶文化理論運用到白沙老古舞的發展中,結合衍生產業的力量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實際有效的影響。
茶文化視野論;白沙老古舞;衍生產業
白沙老古舞是黎族源遠流長的原始舞蹈,就像其名字一樣古老而悠久,是戲劇界與舞蹈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先河。老古舞準備需要的服飾、道具以及舞蹈表演內容、表演形式都真實地再現了古代農耕社會從明朝至今的黎族先輩們農耕、漁獵生產生活及婚姻習俗狀況。由于老古舞的傳承方式為家庭傳承,并且只能傳給男性一人,因此,現在會跳老古舞的黎族人越來越少,保護與發揚老古舞內容與精神刻不容緩。基于茶文化視野論下的老古舞發展途徑,是優先保護老古舞優秀的舞蹈風格為核心,采取不破壞老古舞本身形式的方式通過茶文化理念與實踐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一個茶文化—老古舞產業鏈,讓老古舞在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也推動白沙當地經濟發展。
表演老古舞的人們都穿好了黎族的傳統服裝,主要是男性穿藍色布衫搭配黑色農褲,腹前捆有一條尺余長并用紅布包頭的草把,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類社會繁衍的工具,在開闊的場地上,四周插滿了竹竿,一般情況下多達1200多根,每根竹竿上還會點上香烘托出祭祀的氛圍。老古舞的表演人數10至20人不等,表演的過程中,帶頭一人身著獨特的粉紅色服裝代表黎族先祖,也就是老古舞中的“茍之”,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飾演,并且主持表演活動與祭祖。在老古舞進行到第二階段,“茍之”后面的舞者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頭上用棕樹葉與稻草擰成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其中牛的扮演者更是綁著四個單辮。在竹林的另一側,部分老古舞的扮演者們經過事先裝扮,潛藏于其中,當老古舞跳到特定的時刻,他們便一擁而入,老古舞立即停止,為之讓場,這就表明“祖先爺”到來。由于老古舞的表演內容關系,所必要的人員數十個,所以當黎族族人民加入老古舞表演行列中,舞蹈人不會感到十分排斥。

老古舞表演者正在表演
在老古舞的表演中,讓觀眾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從竹林另一側出來的表演身著的原始服飾,身穿草衣樹皮,古老并且滄桑,生動地還原出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動作古樸健康,對話時要求變腔怪調,使觀者監聽與辨認不出表演者究竟是誰,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不僅是對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價值體現,更是黎族從古至今的風俗文化、發展歷程的再現。
2.1 白沙老古舞的藝術審美價值
在黎族舞蹈語言中體現一個“劃圓”韻律,這種“圓”的感覺,是因為黎族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所參悟出對上天的敬仰,因為古代的人們相信天圓地方,農作物的收成好壞都取決于自然氣候的變化,因此通過“圓”這樣的舞蹈語言來表示對天的敬仰。這種舞蹈審美的形成其實是根植于當地的風土人情,從舞蹈發展史來說,這種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并不只是在黎族有,在其它地方同樣大量存在,耕作方式全國各地也大同小異,因此,白沙老古舞一定是和黎族人的內在信仰有關,這種精神層面的影響才是舞蹈最終形成的最關鍵因素。在白沙老古舞中二十余位表演者,通過對身體的旋轉以及圍成一圈的表演就能夠看出,黎族的傳統文化對于舞蹈的影響,對于大自然的崇敬。民族舞蹈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舞蹈也會與時代相結合,白沙老古舞就很明顯的體現出這樣的時代性,當黎族人民生活逐漸富足,就開始通過舞蹈從另一個角度來展現出大自然獨特的創造力。
2.2 白沙老古舞的民俗價值體現
民俗是人們長期生活在同一環境中所產生的生活習慣、情感、信仰等,舞蹈也是民俗的一種體現方式,經過黎族人民在白沙一帶從古至今的生活,他們將自身的感情、信仰、生活習慣融入到了舞蹈表演當中從而形成了老古舞,并且老古舞從明朝發展至今,經歷了千年的文化傳承,對不同時期的老古舞表演方式進行研究就能很好地分析出當時黎族人們的民俗情形。觀賞老古舞的人們也可以從舞蹈表演中感受到古代農耕時期黎族人民狩獵、耕種的日子與對祭祀的注重。
3.1 基于大眾化的茶理論發展方向
茶文化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人人平等,由于老古舞的傳承方式為家庭傳承,并且只能傳給男性一人,因此,現在會跳老古舞的黎族人越來越少,將茶文化中的理念運用到老古舞當中能很好得讓這古老的舞蹈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們參與到老古舞中來,使黎族表演者與進入的群眾相處融洽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由于老古舞的規則比較復雜,并且對于參與人員的要求較高,所以參與到老古舞活動中的人們首先要對老古舞有著一定的認知,這就需要當地居民一點一點的知道,這樣讓黎族群眾與觀眾能相處得更加融洽。
老古舞由于其良好的表演性以及祭祀性讓其能吸引許多的游客觀眾,每到節慶日,白沙地區的人們都匯聚到節慶地點,載歌載舞,老古舞為各個族群、社會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共同話語,在交流溝通中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往。隨著老古舞的推廣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入,如今古老舞成功擺脫當前傳承逐漸減少的尷尬局面。
3.2 結合旅游業的茶文化產業實踐發展方向
要把茶文化與白沙老古舞整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形成茶文化與老古舞旅游合二為一的新型產業。目前,在其它地方已經興建了不少以茶為主題的旅游基地,這些基地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圍繞茶葉展開,而白沙老古舞不僅可以大力的發展茶文化,同時還可以將茶文化和老古舞緊密結合起來,以豐富了茶葉的形式,也讓老古舞融入更多的精神內涵,同時也是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脈絡相合拍大大提升當地的旅游吸引力,讓更多的游客到這里不僅可以品嘗茶葉,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舞蹈。此外,茶文化民俗旅游,是為游客展示出一種體現茶文化獨特風格的產品和服務,不僅給人們提供物質享受,還可以讓游客感受到黎族特色民族的文化力量。發掘茶文化產業、整合老古舞資源,開發茶文化—老古舞一條線旅游項目,不但可以擴展白沙茶產業鏈,增強茶葉銷售,而且還能夠弘揚老古舞藝術,促進地方旅游業發展。更具有意義的是,讓更多的國人關注到黎族,關注到老古舞,關注隱藏了數千年的文化瑰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資者都看到了茶的另一種價值,從綠色、生態、科學方面對茶葉資源的深層開發,對于老古舞的綠色、健康、持久的保護與傳承有著積極的影響。
傳統茶文化作為我國的根基文化之一,其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理論性與實用性,可以用于眾多的產業與企業當中,現今許多優秀的企業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茶文化,將茶文化中的理念運用于生產當中。傳統的茶文化與傳統民俗舞蹈都經過我國歷史的沉淀,兩者都具備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白沙老古舞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夠再現老古舞這種具備深厚歷史文化氣息的舞蹈風采,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其舞蹈價值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通過將茶文化理論運用到白沙老古舞的發展中,讓茶產業、老古舞與旅游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傳統風氣的產業鏈,加強對于老古舞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讓黎族人民通過弘揚自身優秀的民俗文化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從精神與物質的兩方面來開辟更好的白沙老古舞發展途徑。
[1]王靜,于偉慧.白沙老古舞[J].新東方,2012(5):83.
[2]老古舞[J].文史月刊,2014(3):2.
[3]周媛.基于文化保護理論的中國民族舞蹈音樂的根植與再造[J].戲劇之家,2016(19):72-73.
[4]曾婕,孟夢,夏宇航,等.立足區域,傳承發展,放眼未來——第二屆“全國區域少數民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J].舞蹈,2016(8):10-15.
[5]田湉.中國古典舞的理論發展歷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舞蹈論叢》《舞蹈藝術叢刊》《舞蹈研究》五類舞蹈學術期刊為對象的梳理與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6(1):218-237.
[6]向開明.少數民族舞蹈課程建設新途徑的探索——2015首屆全國區域少數民族舞蹈課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綜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1):113-116.
[7]劉應,王小雙.中國民族舞蹈元素融入競技健美操的優勢性分析——以民族舞蹈、服飾、音樂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6):601-604.
[8]黃琰晶.再“放”原始舞蹈藝術之花——對“性崇拜舞蹈”當代發展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2(5):92-93+100.
[9]潘志濤.舞動記憶歷史回眸——回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二十年[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4):8-12.
[10]劉麗.繁榮民族地區舞蹈教育與研究,發展民族舞蹈文化——“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舞蹈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研討會”綜述[J].民族藝術研究,2007(5):77-79.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方“非遺”保護語境下南縣“地花鼓”的文化特色及其傳承研究》14YBA026。
劉 潔(1981-),女,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學、舞蹈教育、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