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黑土地,卻扎根在密云這片葡萄之鄉。他種的葡萄尚未長成,就已在網上被訂購一空。為了種出更甜美的葡萄,他遠赴國外“取經”。愛葡萄,愛書法,低調做人,淡泊名利;愛生活,愛助人,帶動京城葡萄商圈。他就是天葡莊園的創始人,孫寶勝。
一氣呵成的葡萄園
畢業于八一農墾卻在北京從事建材行業的孫寶勝,心里一直有個不了的田園夢。夢中一望無際的農場上碩果累累,蔚藍的天空映著勞作的笑容……日子在奔波勞碌中一天天過去,孫寶勝的事業蒸蒸日上,心里的那個夢想也一直在腦海里縈繞,揮之不去。直到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寶勝來到了位于密云的巨各莊鎮。當時鎮上正在籌劃打造一條以葡萄酒產業與文化創意的有機融合為主題的“酒鄉之路”,希望以葡萄產業帶動鎮上的經濟發展。
這個規劃深深打動了當時的孫寶勝,喚醒了他心里那個久違的田園夢,也讓他敏銳地感覺到了葡萄產業的無限商機。說干就干,夢想的種子就這樣開始萌芽、長大,承建過大棚溫室的他對于葡萄園的規劃并不陌生。資金困難、人員缺乏……種種難題在夢想的熱情面前都迎刃而解。為了解決最難的土地問題,巨各莊村委會大力支持孫寶勝的想法,協調農戶認真做好土地流轉,爭取上級部門支持,找政策,跑規劃……終于將300多畝土地流轉成功。為了讓出地的鄉親們放心,保證他們的經濟收入,孫寶勝與大家簽訂了流轉協議,土地流轉以每年每畝租金900元為低價,每三年遞增一次,租期19年,實現了每年人均每畝地收入1200余元,推動了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進行,也確保了農民的根本利益。眾人拾柴火焰高,土地有了,資金到位了,技術人員也將在幾個月以后入駐。在當地黨支部、村委會和村民的熱情幫助下,大家一鼓作氣,從2010年9月開始動工,當年上凍前就完成了11個溫室大棚的建設。天葡莊園也成了“酒鄉之路”上最早建設上馬的企業之一。
回憶起創業當初,孫寶勝一臉的風輕云淡,似乎都已經只是一個過往。而現下怎樣帶動鄉親們一同致富才是他所關心的大事。目前莊園員工也發展到了40多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土地流轉的農戶,讓他們在享有土地資金的同時又拿到了一份可觀的收入。鄉親們從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工薪族”,甚至以在莊園里工作為榮,還有不少身患殘疾的鄉親也被孫寶勝放在心上,他不僅幫助修路,還提供可在庭院里種植的葡萄秧苗,兩年即可掛果,每年可增收3000多元。同時提供的還有景觀栽培葡萄,不只是提供免費的種苗、花盆,還配有專業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一年后按每盆300元左右的價格回收—這一項每戶的收入就可以達到6000-15000元。這一舉動不僅在巨各莊鎮酒香之路的精品葡萄產業帶上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也讓孫寶勝成了密云政協委員。
葡萄串出新體驗
天葡莊園創建至今,從當初的11個溫室大棚發展到現在的15個大棚,匯聚了以夏黑為主打的國際國內十幾種頂尖品種的葡萄。在他的帶動下,周圍鄉親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甚至莊園還推動了整個京城葡萄產業的發展。種種榮譽面前,孫寶勝卻依舊在思考,怎樣才能在休閑農業領域競爭激烈的京城把葡萄園做出自己的特色來?除了葡萄采摘,還可以往哪些方向發展呢?
經過實踐摸索,孫寶勝培育了可以帶回家的盆栽葡萄,種在花盆里的葡萄小巧可愛,在家里也看到了葡萄園里才有的景色,園子里還增加了自釀葡萄酒、榨葡萄汁等娛樂項目,還讓只喝過瓶裝葡萄酒的游客在體驗親自采摘果實之余,還體驗到了一把釀酒的樂趣。尤其是小朋友,釀酒時把葡萄捏爆使他們大大體驗了一次惡作劇的快感。針對這些小顧客,孫寶勝還靈機一動,萌生了“以葡萄畫葡萄”的念頭,用釀酒、榨汁多余的葡萄汁當顏料來畫葡萄,讓小朋友天馬行空地涂鴉。就連剪枝剩下來的葡萄枝也妙筆生花,變成上面趴著幾只小蝸牛的工藝品。在大棚里,還新添了幾張桌子,只待悶熱的夏日,游客就可以躲進葡萄棚里一享清涼。在享受過視覺與味覺上的葡萄饗宴之后,看著枝繁葉茂的葡萄藤中透出夕陽的點點余暉,葡萄也被披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暈。晚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如同情人的絮語,架下是冰涼的啤酒和香氣四溢的火鍋。抑或是寒冬臘月,看著棚內猶如仲春的嫩綠,火鍋的水汽氤氳出親朋好友幸福洋溢的笑臉,醉聽雪落悄無聲,紅酒一杯能飲無?
為了葡萄走天涯
葡萄園里有了個大、味甜的華思維,有了散發草莓香的夏黑和果香四溢的香妃,吉尼斯世界紀錄糖度最高的保持品種金手指也在園子里安了家……甜蜜在味蕾上綻放,喜悅在心里開花。但是孫寶勝卻并沒有止步不前,為了學習更多的葡萄種養知識,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他又踏上了“取經”的道路。中國的葡萄之鄉吐魯番,法國的葡萄酒產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法國長達28天的考察學習中,孫寶勝驚奇地發現這里與自己想象中的機械化現代葡萄園不同,當地有相當多的農場主很少用機器來進行耕作或收獲。他看到在法國葡萄種植技術中, 主要是用剪枝來控制甚至降低產量來達到提高葡萄質量的目的。在種植葡萄期間一些傳統的法國葡萄酒產區都會運用有機或者生物動力法來進行耕種,依靠害蟲的天敵來抑制病蟲害,少用甚至不用農藥,以自然發酵的天然肥料取代化肥,盡量少的去干擾葡萄樹的生長。這些“自然種植”“求質不求量”理念可以說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在環境日益惡化,保護環境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畢業于農業院校的他深知對土地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土壤的肥力一旦破壞將會是不可逆的災難。在此之前,天葡莊園的肥料一直都是從內蒙古運來的羊糞。曾有人勸過他,這樣的成本未免太高了,可是孫寶勝不為所動。這次看到國外的可循環再生葡萄種植模式,孫寶勝暗下決心要將自己的理念貫徹到底。
“天葡美景密云水,欲飲瓊漿頻頻催,醉臥架下君莫笑,京城雖好不云歸。”
葡萄架下的寫意人生
“天葡莊園真神奇,一奇葡萄四季摘,二奇架下飄墨香!”以往在天葡莊園舉辦的采摘節上經常有書畫家在碧綠的葡萄架下揮毫潑墨,一展風采,為莊園平添了幾分書香雅韻。
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孫寶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書法愛好者,而且卓有成就。在大學中,他的課余生活基本是遨游在書法的海洋里,漫步在白紙黑字的天地。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屆國際文化藝術節上,孫寶勝被幾幅經典的書法作品深深吸引——這幾幅作品正是號“清心齋主”的中國書畫界聯合會理事、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鐵牛先生。幾次見面之后,兩人不僅成了忘年交,更成了一對師徒。
孫寶勝一提起書法就像變了一個人,他笑言自己不喜歡煙也不喜歡酒,卻對書法情有獨鐘。生活中有了煩惱,事業上遇到不順利,孫寶勝就會一個人待在書房,把種種不快都拋諸腦后,只專心致志于手中一支筆,眼前一方宣紙的世界,在這黑與白之間揮灑自己的人生,宣泄自己的情緒。一幅作品方成,心中的種種郁結也隨之煙消云散。
如今事業有成,孫寶勝依舊喜歡鉆研書法,有來造訪的好友更是當場揮毫寫下自己的祝福。一會兒工夫,一幅蒼勁有力的作品便躍然紙上,讓人鼓掌叫好。更多的時候,孫寶勝望著園里繁星般的葡萄,沉浸在充滿葡萄芬芳的書法創作氛圍中,在一張白紙上書寫自己的五彩人生,在葡萄產業里創造自己的桃源鄉。在不久的將來,那美好的畫卷會有民族風格的紅酒莊園,會有張張丹青水墨。當然,還少不了瑪瑙般晶瑩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