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香港的未來,將取決于港人的思想,這就像法國著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所說的那樣,“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思想。”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
20年間,憑藉“一國兩制”這張帆,借著“中國概念”這股風,香港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航道上,珠還南海,光耀香江。
一份活力: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GDP達2.49萬億港元,1997年,香港GDP為1.37萬億港元,20年間的增幅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旅游業成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自2015年開始,香港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所占比率超過90%。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歸20年,香港經濟、金融發展均有前所未有的發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發展活力和金融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應對外部沖擊的經濟韌性和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更強;繼續充當內地與全球貿易中間人的角色;營商制度和商業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服務內地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企業融資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一個中心:進入國際金融中心行列
談香港經濟的活力和魅力,金融是重要指標。
截至2017年3月底,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余額5831億元),占據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的70%。截至2017年3月底,香港銀行體系的總資產達21萬億港元,約為香港GDP的8.5倍。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160家獲授權保險公司和超過6萬名獲委任保險代理人。上述這些數字盡顯香港金融活力。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是衡量金融活力的重要指標。在這份榜單中,香港連續多年排名前列。2017年3月公布的最新排名中,香港位列第四,僅次于紐約、倫敦、新加坡。
對于香港金融中心建設,外界關心兩個話題:一、香港是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還是世界級金融中心?二、香港如何面對新加坡以及上海的競爭?
香港交易所執行總裁李小加對于第一個問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有一個表述,“現在我們常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今天,它已真正進入到國際金融中心的行列”。
數據顯示,金融服務業占香港本地經濟比重18%,而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僅占10.4%。2016年時香港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內地企業IPO比例高達80%。
“香港與內地的緊密關系,加強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只要內地沒有完全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中國就需要一個離岸人民幣以及其他金融操作的市場,香港是完美的選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表示,“此外,香港具有相對獨立的金融和法律系統,對國際商業資本有較強吸引力。”
對于第二個問題,應該看到三大金融中心的獨特性以及互補性。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助理教授韓永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世界重要的貿易港口,是其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基于不同的外部環境,三地的金融中心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第一,在市場環境方面,香港采取的是高度統一的自由集成型金融模式,貨物和資本進出香港的自由化政策為跨國銀行和境外資本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新加坡則通過放寬外匯管制、放松外資銀行經營限制、采取更為開放和自由的金融改革措施,使其迅速發展;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第二,在發展機遇方面,香港天然的區位優勢為其金融業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亞洲美元市場是新加坡發展金融業的獨特優勢;上海金融中心已形成了逐步擴充和自我完善的內在發展機制。第三,在市場短板方面,香港的金融監管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新加坡金融市場的綜合性能有待提高;人民幣不完全兌換是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度性約束。
在韓永輝看來,“上海替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是偽命題。第一,香港和上海在金融領域的互補性要遠遠大過競爭性。未來上海-香港的關系,會越來越類似于紐約-倫敦,即:分別為某種世界級貨幣的在岸-離岸市場。第二,香港是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即便香港在直接融資領域被上海搶去生意(正在發生),光靠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產池,就能靠資管業務繼續養活這座城市。
一個角色:中企出去的“橋頭堡”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是內地引進海外資金、技術、管理等主要的對外窗口和中介,香港回歸后這一作用進一步加強。香港在內地的投資不再僅局限于加工制造業,房地產、商業、能源、交通運輸等領域也成為投資熱門。港商參與內地國企改革和中西部開發等方面踴躍,尤其在中國加入WTO后及內地與香港簽署了CEPA后,港資對內地服務業投資的力度明顯加大。
王軍告訴記者,香港對內地經濟發展的貢獻體現在:為內地企業融資、登陸資本市場提供便利;促進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帶動、協調以及配合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內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數據統計顯示,數年來,內地企業對香港的直接投資額占總投資額的比重超過50%。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陳維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回歸二十年來,無論從資產規模還是存貸款規模來看,中資銀行已經占到香港銀行業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香港正在成為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展望未來,香港的金融業還要做得更大更強,發展空間很大。”
隨著中國從一個資本的輸入國向資本的富裕國和出口國的轉換,港交所期待,未來20年,香港的角色從“為內地吸引資金”的融資中心,轉化為三個新中心,即:內地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領先的離岸風險管理中心、內地的全球資產定價中心。
一個依靠: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
作為高度自由和國際化的經濟體,香港對外部環境的依存度很高,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影響。
無論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都對香港經濟和民生帶來沖擊。在一國兩制的基本制度護佑下,香港經濟總能化險為夷。20年間,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滬港通、深港通的相繼落地,香港經受住了各類考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提升。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香港發展的金融政策措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支持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推動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積極支持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兩地金融合作,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共同維護香港金融穩定。
一個熱點:金融科技處于萌芽階段
“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高峰論壇上展望了香港金融的未來。
為了促進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建設,2013年,香港特區政府組建了金融發展局。近期,金融發展局發表了《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及《香港—利用分散式分類賬技術建立信任》兩份研究報告,旨在推動香港金融科技FinTech的進一步發展及應用。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指出,香港金融業已是世界級水準,但金融科技仍處于萌芽期。長遠來看,香港在發展傳統金融項目的同時,也將同時開拓金融科技。
正如《金融時報》所言,香港的未來,將取決于港人的思想,這就像法國著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所說的那樣,“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