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在青少年題材英劇《皮囊》(Skins)開播十周年之際,又一部類似的電視劇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收視熱潮——只是這一次,出品的不是美國的Netflix或是HBO,亦非英國的ITV或BBC,而是北歐挪威的國家電視臺NRK。
這部叫做《羞恥》(Skam)的青春劇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刻畫了一群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間高中上學的青少年以及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極具代入感的角色設置和情節走向很快便在全世界的青少年群體里引發了共鳴,這部小成本投資、從網絡劇起家的“二等制作”成為了近幾年罕有的成功聚焦青少年亞文化的電視系列劇。
在挪威本土,《羞恥》成為NRK電視臺出人意料的“流量擔當”。在這個人口僅僅五百萬的國家里,《羞恥》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竟然吸引到了每集約為100萬人口的收視率。

《羞恥》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刻畫了一群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間高中上學的青少年以及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鑒于挪威電視劇產業并不像英劇美劇那樣有著成熟的對外輸出渠道,很多外國觀眾并不能通過合法途徑在線觀看。這樣一來,《羞恥》成為了今年全球網絡范圍內被盜版次數最多的一部影視作品。
由于角色對話為挪威語,網絡上還催生了一批給《羞恥》加配各種語言字幕的字幕組大軍,人氣旺盛的互聯網粉絲論壇和小組也應運而生。《美國偶像》的制作人西蒙·富勒已經從NRK手里買下了改編權,準備將《羞恥》翻拍成美劇。
以青少年為目標收視群體的影視作品實際上也算是市場上頗為重要的一個門類。以娛樂產業巨頭迪士尼為例,其電視劇、電影產品中能夠被歸類為“青春偶像”類別的產品占到其總產量的半壁江山。
正因為如此,在競爭已經白熱化的市場上,小制作《羞恥》又是如何突出重圍的?一位在照片分享平臺Instagram上運營《羞恥》粉絲主頁的博主認為:這部電視劇最本真地還原了當代挪威青少年的喜怒哀樂,其現實主義的刻畫方法,最大程度地引發了收視群體的共鳴。
“(《羞恥》)里面的角色沒有被浪漫化,他們也并不完美,他們可以真實代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位博主舉例說:“他們不會化妝;有痘痘和雀斑也都悉數上鏡;他們討論的話題是我們私下真的會討論的那種……總而言之,看這部電視劇就好像在看我們自己的人生。”
以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那些創造了現象級熱潮的青春題材作品為例:《漢娜·蒙塔納》講述的是一個青少年流行巨星隱藏身份每天去上學的故事;《暮光之城》介紹的是普通少女和吸血鬼之間的愛戀;《歡樂合唱團》和《歌舞青春》則干脆全程都在無限放大青少年的明星夢……至于反映普通高中學生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接地氣”類型作品,好萊塢似乎在這方面下了一個空白。
《大西洋周刊》刊文指出,光是從選角上就可以看出《羞恥》和其他典型青春偶像影視作品的不同:和那些喜歡動用成年人演員“扮嫩”的主流大片相比,《羞恥》真的大膽起用了只有15、16歲的青澀高中生們。此外,電視劇的拍攝場地真的就選在了一所高中校園里,而非好萊塢那種搭設好的攝影棚。
另一方面,《羞恥》的敘事手法也頗具創意,這種創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現實主義色彩。在全部四季中,故事都圍繞著奧斯陸哈特維·尼森學校一群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來進行,但每一季里只側重講述其中一個人的故事線,大段大段的臺詞對話讓那些吃喝拉撒的細節全部呈現在觀眾眼前。“單純來說,就是我從來沒有過的影視劇體驗,”上述博主稱,“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可以營造如此強烈的代入感。”

《羞恥》的主要演員在現實中也都是只有15、16歲的青澀高中生
《羞恥》的主創朱莉·安德姆介紹稱,在開拍之前,她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專門采訪和了解挪威當地高中生的生活細節和日常喜好。“這些信息尤其重要,因為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群體是什么樣的,他們在什么樣的文化影響下長大,他們平常去哪里吃飯,他們閑暇時都怎么打發時間。”安德姆說。
在聽聞有美國制作人買下《羞恥》的改編權后,一些鐵桿粉絲擔心美版的《羞恥》會失去本劇本身的北歐色彩——作為一部最初并不打算推向國際市場的電視劇,《羞恥》從頭到尾都反映了許許多多挪威獨有的社會現實。
比如在第一季中,主線角色伊娃因為和朋友鬧矛盾,一氣之下自己租了一輛巴士巡游校園,還把這輛巴士命名為“無糖可樂”。在這里,租巴士梗就是北歐地區獨有的高中文化:高中生們在臨近畢業時,傳統上要一起租一輛巴士,然后開到各處慶祝結束校園生涯并“爬梯”直到天亮。
另一方面,挪威極度開放和包容的社會風氣也可能不太能夠直接代入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中。《羞恥》里挪威高中生對性、酒精和軟性毒品(主要是大麻)的坦然態度即使在西方國家里也算是比較罕見;第三季中探討主線角色艾薩克個人性取向和第四季中聚焦主線角色薩那作為穆斯林少女的掙扎也不見得就能夠毫無障礙地轉移到美劇或是英劇里去,更不要說其他國家的版本。
然而盡管是如此,《羞恥》仍然吸引到了挪威以外一大票的各國粉絲。從美國、英國到俄羅斯,從中國、韓國到馬來西亞——《羞恥》的粉絲群體狂熱忠誠到了被媒體戲稱為“邪教”的地步:有美國粉絲專程組團到奧斯陸去參觀拍攝取景地;有韓國粉絲團專門飛到挪威,給第三季主線演員艾薩克扮演者的新戲捧場……endprint
這些文化背景天差地別的粉絲是如何與挪威的青少年共情共鳴的?英國《新政治家》雜志的專欄作者安娜·列什克維茨認為:哪怕再不同的文化背景,天下少男少女的心思大抵都是一致的。“他們敏感、脆弱卻又懷有很強的自尊,在通往成年的道路上慢慢摸清楚友情、愛情和世界的本真。”
列什克維茨舉例稱,伊娃一氣之下自己租巴士的故事其實就反映了青少年社區中常見的“抱團”問題。“這一時期的孩子害怕孤獨,很害怕被排擠,在朋友圈子中的受歡迎程度影響著他們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此外,“年輕人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速度都非常快,開放的挪威社會文化對其他國家的青少年觀眾而言,或許并不會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沖突。”她如此分析道。
“說實話我真的感到很自豪,很激動。我們小小的挪威能夠出產這樣一部電視精品,能夠穿越國界,讓全世界的青少年感到不那么孤單,能夠感到自己的故事被講述出來的暢快感,這就已經很不錯了。”《羞恥》的挪威粉絲米歇爾說。
最近有關《羞恥》要被改編成美版的消息并沒有在其粉絲圈內引發太大的轟動,因為粉絲都在為原版被砍的消息而感到震驚和難過。從第二季開始慢慢走紅、第三季引發全球觀劇熱潮的《羞恥》竟然在第四季結束后被宣布不會再更新——這大概是劇迷們最難以接受的噩耗。有不少鐵桿粉絲已經掀起了網絡聯名請愿,要求NRK繼續制作第五季。
在很多劇迷看來,《羞恥》的故事線遠未完結,很多重要角色還沒有等到屬于自己的季度,角色都還沒有等來集體畢業的那一刻。有挪威本地粉絲猜測:劇組承受不起突然而來的爆紅,畢竟本身仍然只是小制作。“如果這部劇當初沒有在北歐以外火起來的話,可能會繼續拍到第六季甚至第九季,按照現在的陣勢,對演員和工作人員而言都實在是壓力太大了。”這位粉絲如此寫到。

《羞恥》里挪威高中生對性、酒精和軟性毒品的坦然態度即使在西方國家里也算是比較罕見
《大西洋周刊》透露稱,《羞恥》第二季和第三季加起來的預算都還不到120萬美元。而朱莉·安德姆則回憶稱,在第一季拍攝時,整個后臺團隊只有一位攝影師、一位收音師、一位工程師和她自己。初期的《羞恥》沒有任何大型的推廣和宣傳的經費,以至于很多粉絲都是靠“口耳相傳”的方式知道這部劇的。
目前仍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羞恥》被NRK砍掉的具體原因,但朱莉·安德姆已經公開表示原版的《羞恥》不會再回歸。對陷入癡狂中的劇迷們而言,唯有期盼美劇版本的《羞恥》能夠擔當得起續寫故事的重任。
美國《綜藝》雜志報道稱,美版的《羞恥》不會在原版故事線和角色設置上做太大的改動,而朱莉·安德姆也會被邀請參與制作。好萊塢從外國購買電視版權制作美版的情況非常常見,但并不見得就會次次成功。
常被用來和《羞恥》做對比的英劇《皮囊》當年被MTV買下版權后,僅播出了一季就被取消。目前還不確定美國哪一家電視公司會接手《羞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