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 橋
美國尖子生今何在
文|南 橋
近日正是美國學校的畢業季,從媒體上,我們能看到畢業班第一名學生的風采。很多人以為美國的學校沒有排名,其實到了高中也是有的。總體上說,美國的教育呈加速度發展的態勢:幼兒園玩耍;小學輕松;初中在學與玩之間過渡;上了高中,情況陡然一變,學生們作業多、壓力大;到了寬進嚴出的大學,挑燈夜戰就是家常便飯了,談不上“頭懸梁,錐刺股”,但血管里流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咖啡。
在高中階段,除了要完成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和志愿服務以外,學習成績方面也競爭激烈。學生會根據學習成績進行排名。平時,家長不了解孩子們的排名,但到了畢業季,第一名是誰就揭曉了。在畢業典禮上,第二名會先出來致辭,而最終的演講則由第一名來做。第一名是很風光的,一般會去上比較好的大學,家長們則在社交媒體上驕傲地進行展示。
不過,這些優等生以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近日,多家美國媒體報道了波士頓大學卡倫·阿諾德一項針對優等生的追蹤研究。該研究追蹤了1981年伊利諾伊州81所高中以第一名畢業的學生。追蹤研究是種“笨辦法”,耗時漫長,但扎扎實實,能揭示出每個階段的一些新問題。1994年,即這批人大學畢業大約10年后,卡倫·阿諾德發布過一次調查結果,稱這些尖子生中的很多人在畢業后面臨職業選擇困難,最終,大部分人選擇了四平八穩的職位。

而今,這些人已到中年,大部分人的人生基本定型,他們后來發展得怎樣?研究表明:一個改變世界的人也沒有。人群中總有“追隨者”,也有“撼動者”,但在這些尖子生中間,沒出現一個“撼動者”。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卡倫·阿諾德的結論是:學校的體系設計是獎勵那些依據規則玩游戲的人,可是成為一個“社會人”之后,僅僅會依據別人的規則玩游戲是不夠的。
我的小孩學習成績非常出色,是尖子生。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他對分數太在乎了。比如,有一次寫作文,題目要求寫感恩節人們和家人團聚。我說我們是中國人,在美國沒有七大姑八大姨可以團聚,其實可以寫些獨特的東西。孩子說這么寫違反了作文提示,拿不到高分。美國學校的教育環境可能比中國寬松一些,但是學校讓學生按規矩出牌的做法,全世界都差不多。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在其著名的TED演講中就感慨:“學校打敗了人的教育。”
第一名的成績多為滿分4.0,或是接近滿分,維持這種狀態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就使得尖子生難以發展某一方面的興趣,更不可能處處深入。最終,他們成了一種“普科型”人才。這種追求,恐怕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維和行為。而那些后來的“撼動者”,或者我們如今看到的“人生贏家”,往往在學校里成績不算最差,但是在學校的體系中會有一定的不適。美國的百萬富翁高中畢業時的平均成績是2.9分。那些真正日后發達的,是習慣于在某個領域深耕的人。
回首往事,往往會發現很多當年的尖子生,如今已泯然眾人,一輩子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過去的成績和曾經上的好學校。當年的一些尖子生,因過去給人智商過人的印象,而今最大的追求,也不過是在同學面前抖抖機靈,繼續制造被人崇拜的幻覺。而其余的人則沒有這種需要被人仰視的負擔,輕裝上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卡倫·阿諾德的研究證明,人在高中階段取得優異成績,在未來很有可能獲得一份良好、穩定的收入,成為“職業人士”。研究還發現,這些人中95%讀了研究生,將近90%的人從事專業性工作,40%的人拿的是比較高的收入。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能夠這樣就相當不錯了。可是也要注意,這個時代要靠創意才能取勝。教育系統應該改革,反思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不能按傳統的規則去應對未來的問題。否則,培養出來的那些按規矩出牌的人,在制定規則的人面前,還是要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