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小羊
婆婆下崗了
◎ 艾小羊

我婆婆的成長來得特別晚。在18歲到45歲之間,她生活在一個舒服的環境里:在國企上班,端的鐵飯碗;做檔案保密工作,無競爭壓力;丈夫聽話,兒子爭氣。后來國企倒閉,45歲的婆婆下崗了,同在一個單位的丈夫去了深圳打工,兒子在外地讀書,她第一次體會到了孤單無助的感覺。
婆婆依然帶著過去年代國企員工先天的優越感,偶然遇到了當年她稱之為“小混混”的女伴。如今女伴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家境殷實,丈夫不必背井離鄉去打工。
有一段時間,婆婆特別痛苦,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她不愿意面對任何人。婆婆意識到她需要找點事做,于是選擇去健身。
與那些跟在一群人后面搖胳膊晃腿的大媽不同,婆婆的健身目標明確。最開始練太極拳時,她買了光碟,對著電視機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婆婆學得很慢,卻學得扎實。她有意選擇了這種不舒服卻收獲大的方式,心里憋著一股勁兒。三個月后,婆婆在公園打太極拳,經常有人主動上前稱她為老師,與她交流切磋。
此后發展到八段錦、木蘭拳、木蘭扇,它們像橫在婆婆面前的山峰,她邁開大步,悶頭攀登。
因為這些運動需要搭配音樂,婆婆又開始學電腦,一天八個電話地向兒子請教,慢慢掌握了音頻和視頻的制作方法。去年春節回老家時,她將全家人的錄影與照片制作成MV,配上好聽的音樂放給我們看。婆婆成了我身邊的張震,與顏值無關,與勵志有關。
如今每次經過廣場,看到那些跟著大部隊有樣學樣、動作從來不入腦、別人不做他就不會的老人,我便感嘆道:同樣做一件事,有些人在混日子,有些人在謀成長,最終他們必定成為兩類人。
婆婆不懂得“成長”這個詞,她只是承認堅持不懈與認真努力改變了她的退休生活。她的性格變得開朗、自信,無論是早晨鍛煉還是同學聚會,只要交流拳術、劍術,她皆可以立刻脫穎而出,大放異彩。
有些坎是不知不覺邁過去的,就像我第一次在跑步機上進行為時40分鐘的奔跑后,小腿肌肉疼了三天。而當我上了兩個月的體操課之后,再進行40分鐘的跑步訓練,已經完全不知還有腿痛這件事。
這樣想想,成長究竟有什么難呢?若說難度,也只是難在我們總是對成長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摘自《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