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倫
領導工作的十個辯證法
朱厚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干部“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領導干部處在改革發展的前沿陣地、維穩處突的風口浪尖、監督檢查的探照燈下,是一個集思想、工作、生活多種因素于一身的矛盾綜合體,唯有學會“彈鋼琴”,運用好唯物辯證法,實現多種思維和角色的自由轉換,才能靈活應對,游刃有余。
“學”與“干”的辯證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體現的是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到實踐中去提升,最終得到實踐的檢驗。一名領導干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必須有較高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能力從哪里來?從學習實踐中來,學思踐悟、知行合一。學習須勤于思考,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要重視實踐,在干中學、學中干,只有做到了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才能明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尊道而為;才能取勢——明大勢、揚優勢、去劣勢,順勢而為;才能優術——知領導藝術、懂技術,循術而為。
“大”和“小”的辯證法,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領導干部心中既要有“大我”,更要有“小我”,還要實現“大我”與“小我”的自由轉換。要置“小”于“大”,胸懷全局,善于在全局工作中去尋找自己的職能和定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以“小”見“大”,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善于在細小的變化中預知大趨勢、大變化,做到知變于未遂,防患于未然;要從“小”到“大”,明白“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的道理,腳踏實地,從“芝麻小官”做起,從“綠豆小事”干起,多墩墩苗、澆澆水、施施肥;要抓“大”放“小”,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突出重點、綜合施策,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尊“大”重“小”,不以官大而壓人,不以官小而諂媚,不以官遷而嬗變。
事物的發生發展,有其趨勢的必然性、過程的長期性和途徑的多樣性。領導干部,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既不能違背規律、急功近利、盲干蠻干,也不能消極等待、碌碌無為、坐以待斃。要破除“速勝論”,摒棄“無為論”,防止能干不干、為官不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小題大做”,虛功實做,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穩中求進、凝神競進,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唯物史觀講究社會結構思維,研究社會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順序、關系、比例、結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要素結構的合理可以使運轉順暢、效果優化。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把握好“放”與“收”的辯證關系,可以實現權力分配、資源配置、工作安排和人際關系的要素結構優化,形成“1+1+1>3”的工作合力和乘數效應。在原則問題上要收,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集體研究決定重大事項。堅持分層管理、分級負責,做到人人肩上有重擔、個個肩上有責任,責權利相統一,把自然人變成社會人,把社會人變成組織人,把領導班子成員和中層干部變成權力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在權力運行中要學會放,下放權力、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不斷實現權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和整合提高,做到收放自如、調控適度。
“當”和“讓”的辯證關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論和重點論。“為官避事平生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為官之常律。在急難險重面前,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體現能力、魄力和擔當。但在榮譽、利益、禮節方面,領導干部又要體現胸懷、氣度和姿態。要愿擔當、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要擔事,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要擔責,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要擔難,知難而上、迎難而進、面難而攻。要擔險,敢為人先,敢于創新,敢于嘗試,敢于挑戰,善用“加減乘除法”,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領導干部不僅要選擇“當”,更要選擇“讓”,要承繼古圣先賢的美德,在榮譽和利益面前讓平臺、讓機會、重禮節,形成一種“禮讓三先”、謙遜和諧的社會風氣。
“破”與“立”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揚棄”的思想方法,即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經驗彌足珍貴,創新價值更高,時間無止境,創新也永無止境。馬克思揚棄黑格爾哲學,克服其唯心主義,拯救出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揚棄費爾巴哈哲學,克服其機械性、形而上學和唯心史觀,繼承其唯物主義的合理成分。共產黨人的當代歷史使命,就是要繼承創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領導干部要運用好否定之否定規律,把握好破與立、繼承與創新的尺度,既不能因循守舊、停滯不前,又不能超越歷史和現實,建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在破立之間,首先要肯定,繼承過去的光榮傳統、好的經驗做法,堅定前行。其次要否定,敢于解放思想,開創性工作。再次要否定之否定,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不夜郎自大,不封閉僵化,以他山之石,攻他山之玉。
得之泰然,失之坦然,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的能動作用理論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領導干部應把握好“得”與“失”的辯證法,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組織的關系。離開組織的關心培養我們將一事無成,要知恩、感恩、報恩。還要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不盲目攀比,不論資排輩,不搞庸俗哲學,克服“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心理。對物質利益和個人欲望要“進得來、出得去”,保持革命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擔得起責任,提得起精神。
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大眾的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執政理念。領導干部要想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和“入黨為什么、當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問題。要秉公用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做到公權公用、公私分明、大公無私。要秉公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白“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道理。要秉公用器,公私分明,不搞特殊、不耍特權、不搞例外。
領導干部是社會中人,也是感情中人,必有喜怒哀樂,但在法治社會里,法不容情、紀不容私,為官者必須樹立法紀意識,把法紀和制度規矩挺在前面。同時,也要講親情、友情、愛情,有情生活、有義交友、有情工作。毛澤東在革命勝利后樹立了交友“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堪為典范。
一名為官從政者的生命力不能僅僅用其自然壽命長短來評價,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質、量、度”定律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去衡量。一個人的政治生命往往只有一次,必須從始至終,行穩致遠。人生會遇到許多個第一次,有了第一次的借口,就沒有下不為例,要慎始、慎初、慎獨、慎微。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不忘初心、永遠前進。革命的人生永無終點,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焦裕祿……他們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