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雅
節目模式的引進與創新
周述雅
近年來,在境外節目模式引進過程中,法律糾紛逐漸增多,且引進節目過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也隨之顯現。文章就節目模式引進的實質界定、引進內容、法律風險防范,以及國內對于節目模式引進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提出廣播電視節目要增加“內力”,加大自主創新,打造更多原創文化精品,繁榮我國文化市場。
廣播影視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境外優秀文藝成果,并進行創新再造,推出《中國夢想秀》《中國達人秀》《最強大腦》等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好節目。但是,圍繞綜藝節目模式也產生了一些法律糾紛,尤其是近期唐德影視和燦星及浙江衛視關于《中國好聲音》的爭議尤為轟動。文章就節目模式的引進與創新,以及國內對于節目模式引進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
電視節目模式(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又被稱為電視節目模板、版式、節目形式,主要由節目的基本創意和一系列具體的要素組成,包括節目的描述、擬定的目標觀眾、舞臺設計、燈光設計等。從節目模式的產生過程來看,節目模式經歷了從節目創意到“紙上模板”再至具體呈現節目的過程。首先是有一個節目創意,其次,將節目創意固定化和形式化,形成“紙上模板”,又被稱為“紙上節目模式”(paper format),這個階段主要是對流程、規則、主持風格、技術要求等進行細化規定,一般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而最后節目的播出,就是將“紙上模板”具體實現的過程。因此,節目模式是各種元素的集合體,它是一種節目框架,但并非節目本身。
世界各國的立法并沒有對節目模式作出規定,原因在于節目模式的核心在于節目創意,而節目創意屬于思想范疇。根據著作權法“思想表達二分法”的核心理念,著作權法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只有具有獨創性并且可以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才構成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因此,節目模式并非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也很難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
目前除了荷蘭和巴西相關案例中,認為如果電視節目模式的組合方式具有獨創性也可能受到版權保護,其他國家案例并沒有支持節目模式可以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觀點。我國法院在審理節目模式保護比較典型的案件是2005年關于情感類訪談類節目《面罩》一案,同樣,法院認為節目創意本身并不屬于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
我國的《著作權法》也沒有對節目模式作出規定,對節目模式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5年《關于審理涉及綜藝節目著作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解答》界定了綜藝節目模式的性質,明確綜藝節目模式是“綜藝節目創意、流程、規則、技術規定、主持風格等多種元素的綜合體”,并且明確提出“綜藝節目模式屬于思想的,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對于節目模式的元素中如文字腳本等已經形成外在表達、可以以有形形式復制的作品,依然可以獲得法律保護。因此,《解答》中同時規定,“綜藝節目中的節目文字腳本、舞美設計、音樂構成作品的,可以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引進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節目制作寶典。一般來說,節目模式引進的是將具有獨創性的節目創意、以文字等形式固定下來形成節目“制作寶典”。(李燕蓉,《如何防范電視節目模式引進中的法律風險》,《中國知識產權報》,2017年6月2日第10版。)“制作寶典”對游戲規則、情節設計、機位安排、拍攝流程、燈光舞臺設計、主持臺詞腳本、音樂背景、宣傳推廣等元素進行具體規定,這相當于節目制作的“指南”。
提供專家咨詢。權利方一般還會對引進方提供現場專家指導咨詢、技術服務、人員培訓等,對節目生產制作進行指導和輔助,這些技巧和指導很難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卻是保證節目品質的重要支持。
品牌效應。知名的綜藝節目本身在節目的編排上已具有創新和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收視率的保證,引進該綜藝節目,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和渠道,會引起口碑效應和品牌效應。
防范風險。雖然節目模式本身很難獲得《著作權法》保護,但節目模式組成元素(如文字腳本、舞美設計、音樂構成等)仍受到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權利方還可以從節目名稱、商標、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等方面進行維權。
由于擁有一定優秀的節目模式及相對完善、細致的合同約定,在節目模式的引進談判中,權利方一般相對強勢,通常引進方不僅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引進費用,而且對引進后的節目權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讓渡。一是授權方嚴格控制模式本土化。二是授權方嚴格控制引進后的節目模式知識產權等相關權利。
這就使引進方對所引進節目的本土化創新、商標注冊權等知識產權和續約談判權等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這也是諸如《中國好聲音》等案產生糾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引進綜藝節目模式中,要重視合同談判,提高談判策略,保護自身權益,降低法律風險,避免產生訴訟糾紛。
一是盡可能詳盡地約定授權方的義務。引進方應與節目原權利方簽署詳細的授權協議,明確約定雙方在各個環節的權利和義務,尤其要約定在節目制作、燈光舞臺布局、音樂臺詞、廣告宣傳等各個環節授權方的義務及引進方享有的相應權利。
二是約定引進方擁有本土化改造的權利。在合同中,引進方要聲明,擁有對引進的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權利,增加符合本國風土人情的情節和細節設置,使之更符合本土的收視習慣,促進節目優化。
三是明確知識產權歸屬。節目授權方和引進方在簽署授權合同時應界定原始節目和改造節目的權利歸屬,即節目授權方享有原始節目的權利,被授權方如果對原始節目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則應詳細界定知識產權歸屬。尤其是對于模式節目落地后的商標權歸屬,避免發生爭議。
四是約定許可費上漲幅度。在引進海外節目時,爭取在首次簽訂合同中詳細約定許可費增長幅度和支付方式,取得以相對合理的價格獲得再次合作的機會。同時,簽訂合同前對市場進行調研和評估,對優質節目應盡量簽訂時間更長的授權合同。
境外節目模式引進相關政策分析
近幾年引進境外模式節目過多過濫,同質化、跟風現象嚴重,一些電視臺過度依賴境外節目模式等現象也時有發生。“節目背后是模式,模式背后是價值。”(胡智鋒、劉俊,《進程與困境:模式引進時代中國電視的內容生產與產業發展》,《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辦)》2016年5月,第33卷第3期第33頁。)電視模式引進,不僅需要關注其中的法律風險,更值得關注的是引進過程中社會問題、本土文化發展以及價值觀的確立問題,這涉及到關乎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安全。文化的繁榮發展不能依賴于引進。因此,需要合理控制綜藝節目引進數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原創文化動力、開辟更多原創節目精品,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意識。
針對此種現象,2012年、2014年、2016年廣電總局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引進節目模式進行規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法規制節目模式引進。

控制引進數量,限制播出時間。《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規定,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個,當年不得安排在19:30-22:00之間播出。《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對引進數量和播出時間進行進一步的限制,規定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19:30-22:30開播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兩檔,并且每年新播出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檔,第一年不得在19:30~22:30之間播出。
建立引進境外電視節目形態備案制度。一是嚴格規定備案程序。引進境外電視節目模式,需要先報省級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再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并且對報送時限進行嚴格規定。《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對備案期限進行進一步規定,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播出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包括當年新引進和往年引進的節目),均需提前兩個月向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備案,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審核同意后,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并規定未完整履行備案程序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播出。二是嚴格規定備案內容。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對境外制作機構的背景、節目模式、節目內容等進行認真審查。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引進的境外電視節目形態,要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適合中國國情,杜絕格調低下和內容庸俗;防止跟風、抄襲、簡單模仿境外或他臺的節目類型。三是嚴格規定備案對象。除了境外節目模式引進需要進行備案,《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規定,與境外機構聯合研發、邀請境外人員擔任主創人員或境外人員在節目制作中發揮主要指導作用的節目,如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識產權,視同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管理,需完整履行備案程序。四是綜合調控引進節目形態。《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規定,國家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將綜合調控引進電視節目形態的數量、題材內容、類別比例等,防止集中引進同一地區、同一類型、同一內容的節目形態,造成同質化扎堆現象。
建議相應激勵表彰制度。一是加強正面引導。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要加強對節目創作生產的正面引導,明確提出“三不”原則,即不得搞節目收視率排名,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國家廣播影視行政管理部門每年將對在導向、內容、格調、形式等方面具有引導性、示范性、創新性的節目以及節目制片人、主持人予以表彰。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二是鼓勵自主創新。根據《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要培育研發機構,培養創意人才,建立完善促進節目自主創新的配套制度,扶持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創新模式。建立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工作機制,在播出安排、宣傳推介和創新創優評選等方面優先考慮自主原創節目。把握重點時段,做好節目編排。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安排好“920”時段節目,把“920”時段作為推動節目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做好節目編排,加大節目自主創新力度,在不同主題不同領域開發多樣態、差異化的節目,要求“920”時段總體上應呈現公益特色鮮明、題材均衡、形態風格各有千秋的播出效果。
通過出臺的這些措施,對引進播出境外模式節目進行一定限制,合理控制引進節目模式的數量,積極鼓勵研發播出自主原創節目,重點打造衛視“920”自主原創節目時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節目模式引進的種種亂象,而且提出“公益、文化、原創”的發展方向,倡導“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理念,引導樹立民族文化品牌,繁榮創新文化市場。
廣播影視文藝要善于文明交流互鑒。但是,“海外優秀的節目模式只能在短期內豐富電視熒屏,卻不能助力中國電視產業長期繁榮。引進的目的是學習和完善自身。只有在引進中提升本土化的創造能力才能促使中國電視產業升級轉型。”(歐陽宏生、舒三友,《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創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辦)2014年第2期第163頁。)由《中國好聲音》一案引發的節目模式爭議更加凸顯了節目創新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節目發展要借助“外力”。在節目模式引進中,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和智力成果、遵守法律規定和市場規則、防止抄襲和侵權盜版,也要積極談判、重視合同的起草和簽訂,注意保護自身利益,對落地后的節目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造,使之符合中國國情和收視習慣,避免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現象發生。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發展更要增加“內力”,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工匠精神,積極研發節目模式,不能只注重收視率和經濟效益,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故事中發掘閃光點,走進百姓生活、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文化成果,在節目編排上更注重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制作播出精良、富有內涵、具有創新性的優秀節目。
可喜的是,自《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發布的近一年內,全行業迸發出空前的創作活力,原創文化綜藝節目口碑收視雙豐收,涌現出《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詩書中華》《耳畔中國》等一大批深受人民群眾歡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原創節目,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影視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