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麗
門診不合理處方干預及改進方式
劉錦麗
目的:對門診不合理處方干預及改進方式進行了研究。方法:選擇了本院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的98例不合理處方,對其采用了回顧分析的方式。結果:研究中對處方干預及臨床科室分布進行了分析,發現不良處方中內科構成比例為34.69%,不良處方的外科構成比例為25.51%,簡易門診的構成比例為11.22%。同時,研究中也對不合理處方進行了對比,對其錯誤累計進行了分析,研究中發現不規范處方37例,所占比例為37.76%,不適宜處方為31例,所占比例為31.63%,超常規處方為30例,所占比例為30.61%,數據研究分析中無明顯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門診不合理處方的研究可以發現,處方干預可以有效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并通過研究方式的完善,可以進行事前干預措施的優化,提高處方的質量以及用藥水平,充分保證醫療結果的安全性。
一般資料。研究中選擇了本院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的98例不合理處方,對其采用了回顧分析的方式,通過對《處方管理辦法》,采用了抽查處方的審查方法,記載了缺項以及不合理用藥處方,對處方書寫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
回顧方法。通過對藥物臨床指導原則的分析,對臨床路徑、臨床診斷職能以及藥品說明等醫學書籍以及文獻進行分析,結合《處方管理辦法》等內容的相關規定,進行不合理處方的審核分析。同時利用Excl記錄了患者性別、年齡以及藥物名稱等進行了用藥情況的分析,對其結果進行的分析及討論。
統計學分析。本文所選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及分析。
處方干預涉及臨床科室的分布。研究中,對處方干預涉及臨床科室的分布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一所示。

表1 處方干預涉及及臨床科室的分布
不合理處方對比。研究中對不合理處方錯誤進行了累計分析,研究中不合理不規范處方37例,所占比例為37.76%,不適宜處方為31例,所占比例為31.63%,超常規處方為30例,所占比例為30.61%。
不合理處方分析。在不合理處方分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規范處方:對于不規范處方而言,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沒有填寫臨床診斷以及書寫不全的處方,例如,在診斷中為中期妊娠,為孕婦開具孕康顆粒以及拉貝洛爾片,補充的診斷結果為高血壓。另一種為處方錄入錯誤。醫生沒有按照審核處方,使操作中出現處方藥品重復以及誤開的現象。第二,皮試藥品,對于沒有皮試或是注明皮試結果的處方,沒有按照規定進行處方書寫,導致診斷結果出現錯誤。第三,沒有按照規定開具第二類精神藥品,在處方管理規定的過程中,第二類精神藥品常規用量為7d,對其慢性病的特殊狀況進行記錄,在處方用量調整中可以適當地延長兩周,但是需要相關精神門診醫生開具證明。第四,在聯合用藥不適宜的狀態下,存在著配伍禁忌。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 研究中對不合理處方錯誤進行了累計分析,研究中不合理不規范處方37例,所占比例為37.76%,不適宜處方為31例,所占比例為31.63%,超常規處方為30例,所占比例為30.61。
門診不合理處方的干預措施。第一,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的干預措施,加強處方管理知識的學習及訓練,通過對處方管理知識的培訓,需要相關人員進行《處方管理辦法》、《處方點評管理管理規范》等知識的學習,強化醫生的專業素養。第二,采用互動形式進行門診干預管理措施的構建,并通過對不合理處方的分析及時發現錯誤,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處方意識。對于醫院中的新進醫師及藥師,需要經過系統性的培訓,并對其處方質量進行跟蹤處理。第三,構建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互動形式,在互動之前闡述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據案例中的內容,進行問題的解答及分析,使醫生在積極思考及分析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升處方開具的質量。第四,醫院中的藥師與醫師需要及時溝通,及時發現錯誤之處,通過相互監督、相互檢查提高處方的準確性。第五,在門診不規范處方干預措施改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處方點評管理規范》等進行醫生處方的檢測及分析,并對檢查的結果進行通報及公示,有效降低不規范處方的發生概率。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門診不合理處方分析中,衛生部門需要根據提出的衛生信息,進行干預方式的構建,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執行標準,信息處地方的處理需要滿足信息的規范性,對于不規范的處方信息,需要及時處理,從而有效提升醫院處方的質量,避免不良處方對治療結果造成的影響,提高臨床診斷效率。
(作者單位:城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