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龍
(牡丹江市水務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林口縣亮子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設計綜述
周 龍
(牡丹江市水務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亮子河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旅游、養魚等綜合利用的水庫。水庫運行30余年來存在問題很多,水庫防洪標準偏低,主體工程有較嚴重的質量問題,影響大壩安全,實際防洪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不能正常運行,是一座病險庫。提出對水庫除險加固設計提高防洪標準,對土壩放緩邊坡并重新護砌、選用壩基高壓噴射灌漿,溢洪道和輸水洞進行加固。
水庫;土壩;防洪標準;壩基防滲;溢洪道加固;輸水洞加固
亮子河水庫坐落于林口縣五星鄉板院村東南1km處,是牡丹江右岸一級支流亮子河上的一座中型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旅游、養魚等綜合利用的水庫,水庫壩址以上控制面積179.5km2。亮子河水庫屬于Ⅲ等工程,水庫原設計防洪標準為50a一遇標準,按500a一遇洪水校核。
水庫于1966年10月籌建,1967年正式動工修建,1974年工程竣工,1976年9月驗收并交付管理單位管理使用。水庫主體工程由土壩、溢洪道和輸水洞3部分組成。
土壩為均質壩,壩兩端防滲采用黏土鋪蓋,壩頂寬5m,壩長521m,壩頂高程為190.60m,平均壩高15.5m,最大壩高21.88m。上游邊坡1∶3,下游邊坡1∶1.5-2。
溢洪道位于土壩左側,距左壩端30m,為側槽溢洪道。進口溢流堰長45.54m,堰頂高程為186.10m,出口為挑流式消能,溢洪道全長123.6m。溢洪道下游泄洪土渠長409.4m。
輸水洞位于土壩右側,距右壩端94m,為無壓洞。洞首為鋼筋混凝土取水塔,塔高19.25m,三層取水,底孔閘門為2.2×1.25鋼結構,30T卷揚式啟閉機。輸水洞身長128m,進口底高程175.00m,洞底比降1/500,洞斷面為2.5×2.5方拱形,邊墻、底板為漿砌石結構,頂拱為現澆混凝土結構。
水庫運行30余年來存在問題很多,水庫防洪標準偏低,主體工程有較嚴重的質量問題,影響大壩安全,實際防洪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不能正常運行,是一座病險庫。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1)土壩高水位運行時,壩后滲漏嚴重。土壩下游壩坡較陡,壩坡不穩定。測壓管均已堵塞失效,無法分析土壩滲漏情況。上游塊石護坡大部分松動剝落,難以防御冰凍、浪沖。
2)溢洪道1991年被洪水破壞后至今沒用修復。溢洪道的溢流堰及陡坡段底板被洪水破壞嚴重,無法發揮正常作用。溢洪道兩側山體陡峭、風化嚴重,下游擋土墻高度不夠并且多風化、剝蝕、裂縫,泄洪時易被沖毀,導致山體坍塌堵塞溢洪道。挑流鼻坎基礎已破壞嚴重,挑流距壩體距離較短,回水影響下游壩腳[1]。
3)輸水洞進口翼墻底板及護坡嚴重破壞,進口翼墻倒塌,洞身多處漏水,閘門和啟閉設備不能正常使用。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和 《水利水電工程樞紐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的規定,對亮子河水庫洪水標準重新復核,水庫樞紐工程為Ⅲ等,主要建筑物為3級,復核后50a一遇洪水設計,1000a一遇洪水校核。
2.1 土壩加固設計
1)壩坡:采用放緩邊坡的方法進行處理。放緩后的邊坡為1∶2.5,距壩頂低10m處設2m寬的馬道,以下邊坡比為1∶3,同時進行滲流和滑弧穩定分析,使壩體達到安全標準。
2)護坡:原土壩護坡為干砌石護坡,護坡經多年運用,興利水位以下的護坡塊石大部分松動剝落。分析原因,原設計塊石護坡的塊石厚度較薄,不能抵御風浪沖刷、冰凍等破壞。除險加固設計考慮兩個護坡方案,即塊石護坡和混凝土護坡方案,經技術經濟比較,選用塊石護坡形式。
3)壩基:根據亮子河水庫觀測記載,1973年洪水時,當庫水位達到180.00m時壩后出現漏水現象,庫水位達到185.64m時壩后漏水嚴重。分析原因,可能是壩前取土坑未進行處理造成較大滲漏,以后曾對壩前南北兩端取土坑進行水上壓黏土鋪蓋的方法處理。1981年6月,當庫水位達到186.42m時,壩后出現較大滲水,由此可以看出,73年后所做的黏土鋪蓋沒有達到效果。另外,壩基為雙層地基,表層黏性土厚僅1.0m,施工時容易被挖穿,對壩基防滲極為不利。根據地質資料,壩基由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組成,其下為變質巖及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堆積物厚度為10m左右,壩基土為黑色粉質黏土,可縮狀態,一般厚度1m左右,壩體中部較厚,向南北兩側漸薄。下層為砂礫層,灰綠色,該層為中等透水層,是水庫滲漏的通道,是壩基穩定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壩基滲透穩定計算來看,壩基滲透穩定處于不穩定的臨界狀態。對壩基采用高壓噴射灌漿的方法,截斷壩下透水層的滲漏通道,減少壩基滲流量。設計采用在壩頂距壩肩1 m處進行單排灌漿,灌漿孔間距1.6m,轉孔深度控制在轉至巖基層1m,灌漿范圍為砂礫石層以上2m至巖基層1m[2]。
4)土壩除險加固后的工程布置:壩頂高程為190.60m,壩頂寬7m,壩長534m。上游坡比1∶3,下游坡比為1∶2.5,距壩頂低10m處設2m寬的馬道,以下邊坡比為1∶3.上游采用干砌石護坡,塊石厚30cm,下設碎石10cm,砂礫石10cm,無紡布一層,壩后設貼坡排水,采用塊石30cm,碎石10cm,砂礫石10cm,無紡布一層,貼坡排水下設排水溝。壩基采用高噴灌漿的方法,對壩基約6m厚的砂礫透水層進行防滲處理。
2.2 溢洪道加固設計
對溢洪道加固設計進行兩種方案比選,方案一在現有側槽溢洪道堰頂上,加高1.0m,使堰頂高程達到興利水位187.10m;方案二是廢除現有側槽溢流堰,完全采用閘門控制進行泄洪,閘門底高程為182.80m。方案一起調水位187.10m,堰頂高程187.10m,堰寬45m,流量系數1.55,2%一遇最高水位189.12m,0.1%一遇最高水位190.72m;方案二起調水位185.88m,閘底高程182.80m,閘寬15m,流量系數1.80,2%一遇最高水位187.34m,0.1%一遇最高水位189.37m。對兩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見表1。

表1 正堰和側堰工程造價比較表 萬元
側堰溢洪道方案需大壩加高,土方工程量多,工程造價高,但施工簡便、技術要求低;正堰溢洪道方案混凝土工程量偏大,模板量多,施工難度大,為有閘控制,增加工程管理難度,但施工期短,工程造價低,最終選定正堰溢洪道方案。
溢洪道由原來的側槽式改成正堰溢洪道。拆除原有側槽,清除進口前淤積土,重修進口段、陡坡段底板和邊墻。新建閘室長17m,堰頂高程182.80m,采用弧形閘門,兩孔凈寬2×7.5m。陡坡段長45m,縱向坡比1/8。新建挑流鼻坎,加長挑流距離,挑流鼻坎高程175.42m。防止回水沖刷壩腳,按下游H-Q曲線加高導流堤,對沖坑附近的導流堤進行護砌。
檢修閘門為疊梁式鋼結構閘門,分3節,每節高1.6m,采用汽車吊啟閉。工作閘門采用弧形閘門,啟閉機采用2×250KN液壓式啟閉機。
2.3 輸水洞加固設計
輸水洞進口擋土墻已經倒塌,擋土墻上的塊石護坡剝落、坍塌,導致堵塞輸水洞進水口,使底取水口無法取水。洞身漿砌石和混凝土出現剝落、裂縫,導致洞身漏水。中、上孔的木質閘門無法滿足擋水的結構要求,啟閉設備陳舊、老化無法使用。出口兩側邊坡沒用護砌,邊坡較陡,常年經風蝕雨刷,邊坡剝落嚴重,長期運行下去可能導致塌坡破壞,坍塌堵塞輸水洞出口。
2.3.1 進口處理
對進口的除險加固處理,主要有進口清淤,修復進口擋土墻,重新對兩側邊坡進行護坡。
由于輸水洞洞底高程較低,考慮修筑圍堰工程難度高、工程量大,并且輸水洞全年大部分時間需要取水灌溉,不能斷流,采用連接灌注樁的方法作擋土墻。
2.3.2 洞身處理
洞身現狀大部分完好,由于原洞身漿砌石縫隙間水泥砂漿剝落、混凝土拱出現裂縫導致漏水。設計采用掛網噴漿的方法進行處理,掛網噴漿的厚度為8cm。對混凝土拱進行回填灌漿,堵塞混凝土拱頂與巖石間的孔隙。
2.3.3 金屬結構
底孔閘門:孔口尺寸為2.2m×1.25-12.15m,采用滾輪式結構平板閘門,啟閉設備采用QPQ×60KN卷揚式啟閉機。中孔閘門:孔口尺寸為2.1m×1.25-5.15m,采用滑動式結構平板閘門,啟閉設備采用LQ2×100KN螺桿式啟閉機。上孔閘門:孔口尺寸為2.1m×1.25-2.65m,采用滑動式結構平板閘門,啟閉設備采用LQ2×50KN螺桿式啟閉機。
[1]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SL253-2000溢洪道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2]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規劃研究院.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1007-7596(2017)05-0075-02
2017-04-14
周龍(1975-),男,黑龍江牡丹江人,高級工程師。
TV697.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