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華++汪慶平
摘 要 泰國達府、北碧府及緬甸孟邦、克倫邦及德林達依省2國狹窄邊境地帶是全球16個混雜珠芽魔芋核心分布區。泰國占總量的10%~15%,緬甸占85%~90%。其中,4個具特異性、一致性及穩定性栽培種,葡甘聚糖含量高、生物產量高、粘度大,適宜東南亞低海拔高溫高濕環境規模種植。該區域大面積橡膠林、柚木林為珠芽魔芋提供了天然遮蔭蔽護,林下高矮套種模式能為2國魔芋增產帶來巨大空間。
關鍵詞 泰緬邊境 ;珠芽魔芋 ;栽培種 ;橡膠林 ;套種 ;耐蔭植物
中圖分類號 S632.90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7.014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morphophallus Resources
in the Border Regions Between Thailand and Myanmar
ZHANG Donghua1) WANG Qingping2)
(1 School of Chemistry & Environment,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1;
2 Quality Standard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23)
Abstract The narrow region between Tak and Kanchanaburi in Thailand and Mon state, Karen state and Tanintharyi division in Myanmar was believed as a global natural core area distributed with Amorphophallus spp. Thailand accounted for 10%~15% of the total Amorphophallus resource in this narrow region, and Myanmar accounted for 85%~90%. Among the Amorphophallus species, four yielded high and contained high content of glucomannan and high viscosity. They were cultivars with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and we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low altitude area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Southeast Asia. They were tolerant to shade. There are large rubber and teak plantations in these areas where four Amorphophallus species can be used as intercrops to increase the output of Amorphophallus spp. in Thailand and Myanmar.
Keywords border areas between Thailand and Myanmar ; Amorphophallus spp ; cultivar ; rubber tree ; intercrop ; shade plants
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植物親水膠皆產自亞洲,一般認為是橡膠[1](1 218萬t)、瓜膠(60萬t以上)[2]、卡拉膠(約15萬t)及魔芋膠(約5萬t),其第一大生產國分別是泰國、印度、印尼及中國,各國所占市場份額大致分別為36%、80%、40%和60%,4國可謂皆有較大的市場優勢,且這一市場份額已保持近20 a。除魔芋膠外,其它3個植物膠在可預見的下一個20 a市場排名出現變化的幾率極低[3]。而魔芋膠產量可能出現的顯著變化,則極可能與泰緬2國珠芽魔芋資源分布及該區域橡膠種植面積產生較大的關聯度,喜蔭的魔芋在橡膠林庇護下,一個約1 200萬t/a與另一個僅5萬t/a的植物在相同地域以高矮套種方式進行互補,后者產量預計會超常增長。事實上,該模式在中國已被證實是成功的[4-6]。
目前,全球魔芋膠年產量約5萬t,其中,中國約占60%,日本占25%,市場份額分別排名第一、第二。但中國產量中至少有4 000~5 000 t的產量源于泰緬原料產區。有統計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從云南瑞麗姐告等口岸入境的緬甸魔芋干片常超過5 000 t/a。30余年來,國內雖一直在大力發展魔芋種植業,但總量增長卻并不明顯。據2015年中國魔芋協會數據顯示,國內貴州、云南、四川、湖北、陜西等花魔芋種植總面積約13.3萬hm2,但總產量僅約3萬t精粉,是名副其實“廣種薄收”的農產品。以通常15 t鮮魔芋生產1 t精粉計,平攤到13.3萬hm2種植面積,僅相當于每公頃生產商品鮮芋約45 kg/hm2,令人難以相信。因種植周期長、繁殖系數低、病害嚴重,花魔芋與東南亞國家特有品種珠芽魔芋(A. bulbifer)相比,在基因染色體上即處明顯劣勢(珠芽魔芋染色體屬三倍體即2n=39的極少數種[7],花魔芋、白魔芋為26或28對)。回顧國內3萬t/a魔芋精粉的背后,是30余a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財力方實現的。而泰緬境內的魔芋來源,卻是靠野生狀態亦卻維系了幾十年5 000~6 000 t/a的供應規模。從繁殖系數[8]、生長周期、抗性強弱、有效成分品質等數據[9-11]對比后不難得出花魔芋投入產出比極低的結論,由此亦可推斷,全球魔芋品種優勢種質資源既不在中國,亦不在日本。這也是本文擬深入探究泰緬邊境一帶珠芽魔芋分布狀態的本意。
因抗性強,珠芽魔芋基本消除了花魔芋無法克服的軟腐病困擾,避免了種植風險。雖“擺脫”了病害困擾,但仍需冷靜對待,因珠芽魔芋并非“優質”的同義詞。該類魔芋品種多樣,品質良莠不齊,尤在粘度及葡甘聚糖含量高低上差異顯著,有的品種甚至無粘度。盲目發展,難免栽跟頭。幾年前,國內部分珠芽魔芋種植者就曾嘗過發展珠芽紅魔芋的苦果。若不能選對優良品種,還有重蹈覆轍的可能,跌入所謂“珠芽黃魔芋”的坑中。畢竟,決定魔芋品質好壞的指標是葡甘聚糖含量及粘度,而非色澤。
1 東南亞熱帶林是珠芽魔芋原生地
珠芽魔芋原產于東南亞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通常亦是野生魔芋資源存量的重要生態指標,魔芋資源量一般與該區域森林面積成正相關。緬甸、泰國、印尼等國熱帶雨林環境是珠芽類魔芋(A. Bulbier's)的原產地[12-14]。在橡膠林(rubber)、柚木(treak wood)、芒果樹(manguo)、酸角樹(Tamarindus indica)、番木瓜(papaya)及椰子樹(coconut)林下套種[15-16],能顯著增加林下土地的經濟產出,明顯減少林木的盜伐及森林火災[17]。從能量轉換角度而言,植物光合作用能效比極低,僅約1.0%~1.2%。尤其對單葉魔芋植株,獨特的“換頭”過程,使傳統種植品種花魔芋、白魔芋先天注定為典型的低產作物。因年復一年生長過程母體球莖反復“換頭”過程,其實是組織中葡甘聚糖顆粒生物降解及伴隨的腐爛過程,土壤中病菌或細菌的產生及積累難以避免,導致種植期間抗性低、病害嚴重。多年來,花魔芋、白魔芋在熱帶低海拔及高溫高濕地區一直缺乏成功種植的案例。
然而,篩選出適宜在低緯度東南亞國家生長的魔芋品種,利用該區域充沛的光、熱及降雨資源,實現魔芋多糖產量最大化符合種植者的利益。要增加植株光合轉化效率,有2條路徑:一是增大魔芋葉片面積(似加大太陽能板的受熱面積);二是攻克植物光能轉換難題。顯然,后者并不容易。就珠芽魔芋而言,因其特有的多苗生長特性[18],要達到顯著增加其葉片面積則不難,亦巧妙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達到生物產量最大化。在該區域,珠芽魔芋的“良種”基因優勢可在“良境”條件得到最大程度發揮,獲理想生物產出。
2 泰緬狹長邊境地區野生珠芽魔芋分布
泰緬邊境狹長地帶是野生珠芽魔芋的集中分布區。直到20世紀末,緬甸全境皆有豐富的野生魔芋資源分布[19]。在地域方面,緬北至Mandalay(曼德勒)周邊地區分布的基本是當地黃魔芋及珠芽紅魔芋(珠芽類魔芋中的一個品種),而在Yangon(仰光)以南的低海拔區域則多為珠芽魔芋。泰國境內魔芋資源分布情況,大致是泰北較高海拔林下有零星當地花魔芋分布,緬甸南部邊境地區有較多的珠芽魔芋生長。目前,就東南亞珠芽魔芋自然分布的疏密度而言,泰緬接壤地帶屬全球混雜珠芽魔芋品種最為集中的區域。其中,總量的85%~90%在緬甸一方,約10%~15%在泰國一側。如沿泰緬界河Hod River(霍德河)流域兩岸的森林中,可見到不少野生珠芽魔芋植株。
2.1 泰國中西部珠芽魔芋分布情況
2.1.1 達府(Tak)
泰國達府Mae Sot(眉索縣)與緬甸克倫邦Myawaddy(音:密爾沃迪,或渺瓦底)莫伊河(Moei River)隔河相望,2國邊境以泰緬友誼大橋相連。與東南亞多數河流不同,莫伊河流向是從南向西北,而非由北向南匯入薩爾溫江。眉索海拔240 m,現已成為泰國西北部印度洋門戶,是泰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南北通道”不同,眉索已成為東盟多國建設“東西走廊”泰國境內一個重要節點,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機場在擴建,公路在加寬,第二座泰緬跨境大橋亦在建設中。眉索西出緬甸、印度、斯里蘭卡、中東地區,東連老撾、越南,戰略地位重要。目前,眉索貨物貿易出口量占泰國出口總額的1/5。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泰國政府投資委員會(Board of Investment,簡稱BOI)對在眉索投資的外資企業有5年免稅7年減半的優惠政策,大量公司開始涌入眉索。也正是地理氣候的優勢,達府已成為泰國珠芽魔芋最為集中的種植區,眉索及周邊也成為珠芽魔芋的主要集散地,魔芋初加工企業亦多集中于此。
2.1.2 北碧府(Kanchanaburi)
位處曼谷西部的北碧府是泰國珠芽魔芋(A.muelleri)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北碧府西與緬甸接壤,是泰國第四大府。因比鄰野生珠芽魔芋產區,有一定數量的珠芽魔芋自然分布。有數據表明,泰國魔芋精粉產量從2012年的約700 t增至1 500 t,增量部分多從緬甸德林達依省而來。目前,在北碧府雖有一定存量(含少量野生資源且主要是人工種植)的珠芽魔芋資源,但多數仍從下緬甸而來。因對岸緬甸土瓦(Dawei)港口離泰國邊境僅約100 km,緬甸鮮芋或干片常作為泰國原料的補充。北碧府周圍曾有過幾家魔芋初加工廠,但現已遷至眉索一帶。
2.1.3 清邁(Chiang Mai)、清萊(Chiang Lai)
清萊、清邁為泰國北部二府,西北面皆與緬甸接壤, 氣候相對涼爽。該2府有多個非珠芽魔芋品種(似當地花魔芋)分布,與西側的緬甸魔芋資源的類似。近年來,珠芽魔芋在該府有人開始小規模種植,但數量不多。緊鄰清邁的南邦府(Lampang),氣候特征亦相近。珠芽魔芋在該區域可生長,但屬非最適宜區。
2.2 緬甸南部珠芽魔芋的分布
緬甸與中國云南省陸地接壤,華人在緬甸多省(邦)皆有分布,但主要定居在仰光以北各地。歷史上,華人華僑對仰光以南(俗稱下緬甸)的總體認知要顯著少于上緬甸及中緬甸。作者對緬甸的魔芋資源分布曾有介紹[19],但偏重總體資源分布方面,缺乏下緬甸珠芽魔芋密集分布區的細節內容。就總量而言,緬甸南部地域狹長的Mon state(孟邦)、Karen state(克倫邦)及Tanintharyi division(德林達依省)是珠芽魔芋全球的核心分布區。據多名當地長期魔芋收購商估計,該區域每年出產的鮮魔芋總量可達10萬t(這由每年經該區域輸出中國魔芋干片4 500~5 500 t折合鮮芋約3萬~3.5萬t的基礎數據判斷,大致可信)。以上3地的地理特征是地域狹長,由北向南順印度洋安達曼海延伸。在該區域,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高大柚木、橡膠林與珠芽魔芋是一對熱區高矮搭配的“黃金組合”。成片柚木林、橡膠林皆生長于海拔10~100 m的沖積平原或盆地,土地平坦,與中國云南、海南橡膠種植區相比,其種植、運輸條件更顯優越。如今,每年從下緬甸運至中國云南瑞麗的4 500~5 500 t魔芋干片中,70%~80% 產自以上3地。
2.2.1 孟邦(Mon state)
緬甸橡膠種植面積約60萬hm2[20],稍多于中國云南省橡膠種植面積(56萬hm2),產量全球第九。其中,孟邦橡膠產量占全緬甸的2/3,且膠林自然條件優越。首府Mawlamyine(毛淡棉),地處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氣候濕熱,年降水量約4 800 mm,屬典型的高溫高濕雨林環境。陳毅元帥詩詞“贈緬甸友人”中“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中“江之頭”指中國云南瑞麗江,“江之尾”即是毛淡棉薩爾溫江入海口。巧的是,在中緬2國魔芋產業鏈中,瑞麗及毛淡棉亦有著如此源遠流長的關聯。毛淡棉曾是英殖民時期緬甸的首府,現為緬甸第三大城市,位于仰光以南約300 km,是該國最長河流薩爾溫江的入海口,江水在此匯入印度洋安達曼海莫塔馬灣(Gulf of Moktama),其周邊淺綠棕色的SetSel海灘自殖民時代就頗受歡迎,如今外來游客仍極少,是體驗未開發原始海灘難得之地。與毛淡棉港隔河相對的另一城鎮Mota Ma(莫塔馬)類似,在2地農貿市場,海產及山貨特色鮮明,其中,有不少單體重達5~6 kg的珠芽魔芋球莖及手工土法加工的魔芋糕、魔芋絲出售,是當地民眾熟悉的傳統“瓦吾”(魔芋)食品。另外,孟邦Thaton(直通)的Bilin(比林鎮)附近,也是珠芽魔芋的主產區之一。據當地主要收購商介紹,該地的鮮魔芋大量運至仰光附近加工成干片,亦有部分鮮芋再由仰光上船海運到日本。
2.2.2 克倫邦
克倫邦位于緬甸東南面,與曼德勒省、撣邦、克耶邦、孟邦和勃固省相連,與泰國接壤。首府帕安(Hpaan)。與泰國眉索一橋之隔位于該邦中東部的Myawaddy(密爾沃迪)是緬甸一側連接泰國陸路的重要口岸,也是緬方正在建設的經濟開發區之一。習慣上,克倫邦的南部區域稱為平原克倫,而北部地帶又稱作山區克倫。珠芽魔芋多分布在該邦中南部地區,如Alaxitayar及Tharmanya 魔芋村周圍,一直有在房前屋后栽種珠芽魔芋的傳統。在密爾沃迪及的卡倫(Karen)附近的Kyondo,有許多從事魔芋原料收購的當地克倫族人。在當地農貿市場,家庭作坊加工的深色魔芋糕、灰褐色魔芋絲及干制的白色多孔魔芋素丸子隨處可見。位于密爾沃迪與毛淡棉之間的高加力鎮(Kawkareik),亦是霍德河(Hod River)流域平原地帶鮮魔芋的主要集散地。
2.2.3 德林達依省
德林達依省東臨比勞山脈,與泰國北碧府接壤,是緬甸柚木的主產區。與印尼柚木林下大量套種珠芽魔芋不同,緬甸柚木林因中央政府嚴格管控,除非獲得特別許可,當地民眾禁止在柚木林下種植魔芋或其它農作物。一旦禁令取消,該省大面積的柚木林下土地可釋放出巨大的魔芋增量空間(印尼已有長期成熟的先例)。盡管如此,德林達依仍有豐富的其它林木環境可供珠芽魔芋生長。如土瓦(Dawei)附近仍能收購到不少的野生珠芽魔芋,其中多數會被運到泰國北碧府進行加工。
3 泰緬邊境地區珠芽魔芋的開發利用現狀
3.1 泰國一側加工利用情況
2016年加工季,泰國境內鮮魔芋收購價格大致在15泰銖/kg,加工企業多集中在眉索周邊,加工量折合魔芋精粉約800~1 000 t/a,產品皆出口中國。加工的產品形態多是干片或初粉,以規避國內進口魔芋精粉13%的增值稅。在加工企業中,有不少是大作坊式土法烤炕,炕上鮮魔芋片堆積厚達近20 cm,需2~3 d方基本烘干,資源浪費大,產品質量差。規模相對較大的是泰國聯邦魔芋有限公司(Union Thai Konyac Co.,Ltd.)、亞洲富盛魔芋有限公司(Asia KGM Co.,Ltd.),其加工工藝仍采用燃燒硫磺產生二氧化硫防褐變的中國生產方法,使用中國二手熱風帶式干燥設備生產干片,所用燃料皆為木柴,日處理鮮魔芋12~18 t。因工藝老舊,魔芋干片盡管含硫量超標2倍(指中國國家標準GB2760-2011魔芋精粉含硫量低于0.90 g/kg),但仍不妨礙其產品出口中國,但也僅能出口中國。據企業介紹,2016年其生產的所有半成品皆已銷售一空。
3.2 緬甸南部珠芽魔芋加工現狀
緬甸南部(也稱為下緬甸)孟邦、克倫邦及德林達依省3地因是珠芽魔芋的集中產區,人們食用魔芋制品也有較長歷史。二戰期間,日軍經由泰國北碧府(Kanchanaburi)進入緬甸德林達依省及克倫邦途中,在柚木林及橡膠林下發現極為豐富的野生珠芽魔芋資源,后一直由軍方在該區域采購魔芋作為軍需物資所需[21]。
下緬甸珠芽魔芋的利用及加工可分為4類產品:一是以土法烘干魔芋片;二是魔芋糕(國內稱魔芋豆腐)的作坊式加工;三是自然光曬干片;四是鮮魔芋外運至仰光再海運銷往日本。魔芋干片的加工多采用穿芋片后在火炭上或土炕上烘烤,皆以木柴為燃料,烘干期間撒少量硫磺粉燃燒生成SO2對芋片進行漂白,屬最為落后的初級加工。除此之外,亦有鮮魔芋是以切片后經日曬干燥獲得的曬片。因價格原因,部分質量上乘的干片多由日本客商收購,統貨則賣到中國瑞麗。據克倫族村民介紹,部分成熟后采挖的珠芽魔芋在適當包裝后經仰光上船出口到日本,據說亦是用于魔芋糕的加工。在離克倫邦首府Hpaan(帕安)不遠的Alaxitayar及Tharmanya,(附近人們稱其為“魔芋村”),村中所見頗令作者驚訝。本以為,魔芋的傳統文化源于中國,至多還能在日本見到。而“魔芋村”至今仍沿襲以鮮魔芋制作魔芋糕的傳統做法,已超過半個世紀。村民不是一家,而是普遍擁有這門手藝作為長期營生,相信已有多年的傳承。“魔芋村”坐落在海拔約150 m的沖積盆地,村民木屋周邊皆覆蓋有高大的菠蘿蜜、油棕、芒果及椰子樹。在雨季,村民房前屋后多有零星珠芽魔芋生長,據說是加工魔芋糕期間散落的過小魔芋球莖自然長出。在這里,村民加工的魔芋糕除少量在本地菜市出售,大量半成品被切制成一定厚度的糕片,浸入一定濃度的石灰水封裝在塑料框中運到仰光(注:緬甸前首都)后,再經進一步精制、滅菌后由海運輸出日本。幾十年來一直如此,未曾中斷。據作者實地了解,“魔芋村”克倫族村民在制作魔芋糕時,生產過程與國內做魔芋豆腐的方法有明顯不同。如鮮魔芋在洗凈后去皮非采用刀削,而是將整個魔芋在沸水中長時間加熱“煮熟”后以毛刷擦皮后,移入石臼中以木樁搗爛,加入5~6倍量的熱水使魔芋顆粒進一步吸水溶脹約30 min后,加入5%的石灰水并充分攪拌均勻,最后將混合物澆注到圓盆或方盤中,冷卻即成色澤偏深凝膠狀的彈性魔芋糕。其制作手法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注:日本民間現仍采用該法制作魔芋糕),據村民介紹,該加工方法曾是日本技師所傳。否則,很難相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村莊民間古法加工的 “粗糙”魔芋糕怎會博得挑剔日本食客的青睞,常年出口日本。據村民介紹,采用鮮魔芋制作魔芋糕的時間從當年9月開始持續至來年3~4月。期間,魔芋原料即存放在村民緬式吊腳木屋的底層,具備遮陽、避雨、通風等鮮魔芋所需的存儲條件,既不存在過冬的擔憂,還可現取現用。
4 泰緬2國珠芽魔芋行業發展異同
4.1 泰國皇室已高度重視珠芽魔芋發展潛力
4.1.1 開始嚴格保護珠芽魔芋資源
因受到泰國皇室詩琳通公主的持續重視,從2016年開始,泰國西北地區多個府對魔芋資源保護及利用采取許可證制進行嚴格管理,并在森林邊緣道口立牌告示并對過往車輛進行嚴格檢查。告示中條款明確規定:魔芋采挖人需從國家森林管理部門獲得林下資源采集許可證方可從林中采挖;所采收的鮮魔芋單體應不低于500 g;采挖人員需持有當地村委會開具的許可證明;魔芋上車前須經森林管理部門人員現場核實;從境外(緬甸)進口的原料需有完稅發票等等。對違反規定者除罰款外,3年內禁止從事該行業。另外,告示明確規定,禁止鮮魔芋出口國外,也禁止外資公司及外國人在泰種植魔芋。
4.1.2 初加工工藝在持續改進
泰國西北區域魔芋加工企業多與中國魔芋同行有聯系,有的企業在加工季節一直有中方人員住廠等貨。因此,加工企業了解中國魔芋行業在加工工藝方面的部分發展動態,并會根據企業自己的能力對加工設備及工藝進行改進。應該說,因加工技術尚未完全跟上國內最新工藝水平,產品質量仍不能滿足日本及歐美國家的質量要求,泰方魔芋成品、半成品基本皆出口到中國,這在一定程度起到部分彌補國內原材料不足的作用。
4.2 緬甸尚未意識到珠芽魔芋資源重要性
幾十年無節制的采挖導致上緬甸及中部曾經的全球魔芋資源優勢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緬甸南部(下緬甸)的孟邦、克倫邦及德林達依省3地地方政府仍未意識到珠芽魔芋資源的重要性。在該區域,珠芽魔芋的開發利用過程基本未見政府部門的蹤影,有的只是民間的市場行為。
4.2.1 珠芽魔芋資源仍以野生為主
珠芽魔芋資源基本仍以野生為主,除克倫邦極少地方有華人在橡膠林下小規模種植外,當地少有人工種植。更無人對混雜珠芽魔芋進行品種篩選、純化及馴化。當地人其實并不清楚珠芽魔芋有幾個種,哪個品種質量更好,更談不上有意識繁種、育種。隨著緬甸南部對外進一步的開放,尤其是通過泰國眉索及北碧可方便進入下緬甸最南部珠芽魔芋核心產區,預計緬甸一側的珠芽魔芋資源優勢會快速挪至泰國境內。畢竟,泰國有著全球最大面積的橡膠種植區,中南部地區各府大片橡膠林下皆適合珠芽魔芋的生長。如今該國開始加大珠芽魔芋的開發及保護力度,原本珠芽魔芋在泰緬邊境一帶顯著偏向緬甸一方的自然分布狀態會快速移向泰國一側。
4.2.2 初加工基本仍以土法烘干曬干為主
因基礎設施方面的局限,緬甸加工魔芋干片及精粉的企業幾乎皆位于中心城市附近,如仰光就有幾家魔芋加工企業。但是,要將下緬甸(仰光以南)大量珠芽魔芋運至仰光加工,顯然不如運到泰國眉索或北碧附近加工來得方便。因此,孟邦、克倫邦及德林達依省的珠芽魔芋資源有的直接賣給中間商,部分沿用土法烘干或曬干,或是做成魔芋糕外銷。
4.3 木柴為能源導致森林資源加速破壞
目前,泰緬2國邊境地區魔芋加工廠或加工作坊,皆就地取材以木柴為燃料。雖是方便,但長此以往,再多的森林資源亦經不起“一把火”式的消耗。
5 珠芽魔芋總量超常增長對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的影響
5.1 珠芽魔芋混雜品種篩選、純化
只有將珠芽類混雜品種純化,篩選出優良品種,選出DUS(D:distinctness—特異性;U:uniformity—一致性;S:stability—穩定性)特性明確的適宜栽培種,規模化種植才具理性,種植及經營風險方可降低。否則,按目前部分種植者“頭發胡子”一把抓式的粗放種植模式,珠芽黃魔芋仍是一筆糊涂賬,種植者遲早還會因盲目發展付出代價。經作者多年研究,現已從16個混雜中篩選并確定4個適宜熱帶、亞熱帶種植的高粘度、高葡甘聚糖栽培種。
5.2 優化珠芽魔芋種植區域
在東南亞地區,因其光、熱及充沛的降雨優勢,加上區域獨特的石灰巖風化堿性高腐殖質土壤,是珠芽魔芋生長的最適宜種植區。在海拔300 m以下的大片橡膠林、柚木林下套種,應是泰緬2國珠芽魔芋今后的優勢種植區。一般而言,適宜低海拔生長的經濟作物,其規模及產品市場競爭優勢要強于在高海拔生長的同類品種,魔芋亦不例外。珠芽魔芋若能在泰緬邊境地帶林下人工規模化種植,可謂能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身。如能利用超過230萬hm2的橡膠種植面積,在泰國中部、中南部林下套種珠芽魔芋,增長潛力不可低估。
至于緬甸南部的孟邦、克倫邦及德林達依3省,其野生珠芽魔芋資源優勢若不能在今后3~5 a內得到地方政府有效保護,該國魔芋資源優勢地位有可能很快易主。也許,會令資源保護者稍感欣慰的是,孟族、克倫族與緬族長達近70 a的民族沖突可能適當延緩外來者深入雨林深處采挖原生珠芽魔芋資源的進度。
5.3 初加工工藝需進一步革新
與花魔芋、白魔芋不同,珠芽魔芋在加工環節是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是球莖組織內帶有相對偏深的天然色素問題。這需要在魔芋初加工過程嚴格控制芋片的色變,而單純采用SO2抑制多酚氧化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尤其在魔芋產區,如何以簡易、方便、環保的方法獲得合格魔芋半成品的加工方法是研發人員需重點研究突破的課題。目前,國內昆明浩鈺百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研發出適宜家庭規模的魔芋干片加工方法。采用該方法,農戶僅需投入不足千元人民幣,即可以家庭作坊規模方便生產優良的魔芋干片(方法及內容另文再報),免除長途外運鮮魔芋的不便及低經濟價值。
5.4 突破珠芽魔芋精粉在應用時的色變難題
珠芽魔芋之所以能在低海拔的高溫高濕環境正常生長,當然是由其品種特性所決定的。基于染色體數目的差異,不同魔芋品種伴隨而來的另一顯著區別是其組織內部多酚及多酚氧化酶含量各異,表現在各品種新鮮組織外觀上,習慣上稱為(珠芽)黃魔芋、(珠芽)紅魔芋、花魔芋、白魔芋等。以往,因制品色澤更白,白魔芋精粉最受魔芋界青睞,其次是花魔芋,墊底的則為珠芽魔芋。但事物總有利弊2面,正是因珠芽魔芋組織中色素含量相對偏高這一特性,決定了其獨有的高抗特性并適宜在高溫高濕環境生長。花魔芋、白魔芋多酚含量較少,亦注定其難以在高溫高濕低海拔環境繁殖,僅適宜在較高海拔的涼爽環境生長。
珠芽魔芋種植風險雖已降低,但加工風險仍存在。體現在生產環節上,一是珠芽魔芋品種混雜導致其中的優良品種質量被中低檔次品種平均化;二是精粉在使用過程中再次出現的色變難題,致使一些高端客戶質疑珠芽魔芋精粉是否具備高品質的全部特效。其實,珠芽魔芋難以捉摸的色變特性正是由于其組織在生長過程中復雜的類花青素因素所致,如何消除精粉色變的途徑現已然發現。詳細內容作者另文又報。
5.5 國內應如何應對珠芽魔芋的挑戰與機遇
東南亞地區珠芽魔芋的發展擁有四大優勢:一是在其基因特性上,表現為高繁殖系數、高抗、高產,基本不存在種植風險;二是體現在低海拔熱區光、熱、水等要素的更快循環;三是該區域石灰巖風化的弱堿性疏松肥沃土壤;四是泰緬邊境狹窄地帶大面積的橡膠林、柚木林可為珠芽魔芋在其林下套種提供了極佳的生長環境。
東南亞國家橡膠種植面積巨大,產量占全球總量約90%。如2015年位列全球橡膠種植面積第一、第二的印尼及泰國,其種植面積分別約為240萬及230萬hm2,產量各為320萬及430萬t。因魔芋在該區域可與橡膠套種形成高低互補的搭配,這意味著在東南亞低海拔林下“橡膠+魔芋”的林下套種模式蘊藏著“1+1”>2(遠大于2)的巨大潛能。對此,中國魔芋界須心中有數,方能早做應對。畢竟,若看不到其中的隱憂,中國魔芋膠在全球的市場排名極有可能會被輕易顛覆,這絕非杞人憂天。國內魔芋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更應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需在國內南部地區找到適宜珠芽魔芋生長的類似環境,方能抵消境外珠芽魔芋快速發展后可能對國內魔芋種植業帶來的加力沖擊。盡管國內在四川、云南、貴州、陜西、湖北、湖南等多個省區大力發展花魔芋種植,但與珠芽魔芋相比,因其在基因特性內源上即處于劣勢,若對此視而不見,國內魔芋種植業難免還會重蹈“大豆”、“蔗糖”、“水稻”、“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的覆轍,出現生產越多虧損越大的尷尬。珠芽魔芋適宜在低海拔熱區林下套種,可在國內云南、海南、廣東、廣西等省近120萬hm2橡膠林下的低成本土地,集中發展珠芽魔芋種植業,潛力巨大。如僅云南橡膠林種植面積就達56萬hm2,可利用面積約占50%。由于膠林周邊交通運輸便利,人力、耕作、采收成本相對較低。在此熱區集中發展珠芽魔芋產業,投入產出比更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更強,也利于中國魔芋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2016年泰國橡膠總產量同比約減少150萬t[J]. 橡塑技術與裝備,2017(3):43-43.
[2] 中國瓜爾膠網:2015年首屆國際瓜爾膠產業論壇(北京)[EB/OL].http://www.cnguar.com/[2015-03-23].
[3] 張東華,汪慶平,駱桂英. 魔芋膠(A. muelleri)與瓜膠未來產業競爭態勢分析[J]. 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2):118-124.
[4] 張東華,汪慶平. 珠芽魔芋熱區(橡膠)林下套種模式探討[J]. 熱帶農業工程,2016,40(3):21-27.
[5] 李 珍,謝世清,徐文果,等. 套種于不同樹齡橡膠林下謝君魔芋(Amorphophallus xiei)的光合特性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16,37(2):32-37.
[6] 蔣曉云,陳燕萍,陳學文,等. 橡膠林幼林下紅魔芋種植探索[J]. 福建農業,2014(10):22-26.
[7] 梁艷麗,李 建,巖 對,等. 橡膠樹與魔芋間作對魔芋凈光合速率及產量的影響[J]. 長江蔬菜,2010(24):35-38.
[8] Hetterscheid W, Ittenbach S. Aroideana[M]. Holland: International Aroid Society, 1996.
[9] 云南耕耘魔芋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珠芽魔芋人工誘導開花無性育種方法:中國,200510048637[P].2006-05-24.
[10] 張東華,汪慶平. 珠芽魔芋種子5苗接力生長當年收獲商品芋技術[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4):299-301.
[11] Zhang Donghua, Wang Qingping,George Srzednicki S. Mechanism of staggered multiple seedling production from Amorphophallus bulbifer and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ultivation in southeast Asia[J]. Trop.Agr.Develop., 2010, 54(3): 84-90.
[12] 鄧利玲,徐小青,楊延迅,等. 珠芽魔芋精粉的理化性質[J]. 食品科學,2013,34(17):118-130.
[13] 劉佩瑛. 魔芋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4] 張東華,汪慶平.印度尼西亞食用魔芋(A. muelleri)資源分布及產業發展[J]. 長江蔬菜,2011,14:9-13.
[15] Santosa E, Sugiyama N, Hikosaka S, et al. Cultivation of Amorphophallus muelleri Blume in timber forests of East Java, 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 2003, 47(3): 190-197.
[16] Santosa E, Sugiyama N, Hikosaka S, et al. Intercropping practices in cacao, rubber and timber plantation in West Java, 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 2003, 47: 190-197.
[17] Santosa E, Sugiyama N, Nakata M, et al. Growth and corm production of Amorphophallus at different shading levels in Indonesia[J]. Jpn. J. Trop. Agric, 2006, 50: 87-91.
[18] 張東華,汪慶平,段志柏,等. 東南亞珠芽魔芋多苗接力生長特性及應用前景[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8):682-684.
[19] 張東華,汪慶平. 緬甸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資源分布及產業基本概況[J]. 熱帶農業科學,2013,33(4):46-51.
[20] Woods K.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ubber production in Myanmar[Z]. 2012(5): 2-10.
[21] Sugiyama N, Santosa E. Edible Amorphophallus in Indonesia.-Potential crops in agroforestry[M]. Yogyakarta: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