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
炎炎夏日,夜宵經濟爆燃。
電視節目《圓桌派》中聊到,人們喜歡城市中的“深夜食堂”,大概是這里能夠釋放所有的喜怒哀樂,夜宵經濟所營造的空間感和戲劇性能夠帶給人們徹底的放松。除此之外,一座城市的夜宵火爆程度,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座城市的人氣和活力。除了文化因素,這種人氣背后,也反映出產業、人口、就業、財富等因素的綜合效果。
“朝南大酒店”:泉城夜宵一瞥
1998年,17歲的阿濱為了生計,支起了一個燒烤攤。最初的生意卻并不好,一晚上也沒幾桌客人。于是,阿濱又在爐子旁擺了個煤氣罐,架上鍋,增添了小炒。如今,他手底下管著三十幾號人。當年那個冷冷清清的燒烤攤,也早已成為了許多濟南人心目中的夜宵圣地“朝南大酒店”。油潑百葉、炸雞骨、辣炒花蛤、炒燜餅……這一道道菜品對于這座城市中的吃貨們而言,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對于阿濱而言,真正的戰役在晚上六點打響。梳理好當天備下的菜品,看看廚房里師傅們的準備工作,指揮服務員將餐桌椅從倉庫里搬來,一一擺好……在那之后,朝南大酒店正式開始營業。到了八九點鐘,是朝南開始上客的時候。對于朝南,每年的4月底到10月初是旺季。“只要是不刮風下雨,這里從來斷不了人。周五、周六,或者趕上了晚上有球賽、演唱會,客人尤其多。”最火爆的時候,朝南一晚上要招待四五百桌客人。單青椒一項,廚房就要消耗掉150斤,與此同時,還能夠賣掉三十多桶扎啤,上百箱啤酒。
數據顯示,入伏一周以來,人們出行意愿減少,打車人數占比有所減少,外賣、夜宵分別環比增加接近五成。高溫或觸發一波“懶人經濟”和“夜經濟”。作為四大火爐的濟南,進入暑期以來,氣溫持續走高,亦使夜宵市場受到影響。
“下班后恨不能馬上鉆進家里,一日三餐都外賣解決。”這是濟南大多數上班族的真實寫照。進入暑期以來,山東省氣象臺多次發出高溫黃色預警,濟南地區更是出現37℃以上高溫,鐵路線路溫度更是高達40℃以上。
高溫天氣促生了外賣經濟,數據顯示:外賣人均消費從上月同期的196元增長到289元,環比增幅48%。據報道,進入7月以來,外賣平臺的訂單有10%-20%的增長。送餐員月收入破萬的報道也不絕于耳。外賣成了這些上班族的最佳選擇。另一方面,入伏一周以來,人均夜宵花費攀升,從上月同期的人均101元增加到148元,增幅47%。數據顯示,在2016年“歐洲杯”期間,夜宵消費曾有一次明顯的增長,6月歐洲杯開幕后,夜宵人均消費金額環比上漲5.56%。而此次入伏引起的夜宵熱情,遠高于歐洲杯。納涼群體的活力超越了球迷群體。
濟南的夜宵場所也在夜幕降臨之后迎來賓客滿堂。對于眼下夜宵經濟的紅火,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市民越來越活躍的夜生活,需求的增長吸引相關商家都想分一杯羹。對于夜生活消費者來說,能營業到凌晨甚至后半夜的大排檔成了最好的選擇。不同于日劇中很是文藝的深夜食堂,這里充盈著的是,滿滿的人間煙火。
城市活力決定夜宵經濟
宵,本身就是夜的含義。按1935年北京宵禁的時間算,應該在晚7點以后,若按2016年廣州交通出行吃宵夜的高峰,則在10點以后。宵夜反映的是一種時空觀。夜間劃分出的是消費功能,與白天的生產功能區別開來。“人類社會每跨入一個新時代,其閑暇時間總會延長。”英國學者提出了“時域性城市”的概念,以時間的思維角度,而不是僅僅以空間,來重構城市的資源。而城市資源反過來又影響一座城市的夜宵經濟。
近期,隨著全國部分地區高溫天氣持續,我國主要城市線上線下外賣夜宵訂單量翻倍增長。通過分析已經覆蓋全國2000個城市的餓了么外賣平臺數據發現,全國夜宵時段訂單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并且以南方城市為主。
研究認為,決定一座城市活力的主要因素在于產業發展和人口結構,另外生活節奏、生活成本在城市吸引人才過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凸顯。
根據餓了么外賣平臺夜宵時段訂單量排名,夜宵經濟最火的10座城市依次是上海、杭州、深圳、溫州、廣州、北京、武漢、福州、廈門、南京,大部分是直轄市、省會城市或計劃單列市,僅溫州除外。
上海夜宵時段訂單量和交易額都居全國第一,這和上海的多項指標高度一致,2016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新增就業崗位等方面均居全國首位,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等居全國第二。而北京夜宵經濟僅排全國第六,這與北方的冬天時間長、溫度低,夜生活不比南方豐富等因素有關。
浙江的杭州和溫州在榜單中尤其亮眼。盡管杭州GDP總量在這十座城市中僅排第六,但其夜宵訂單量和總額均居全國第二,這或許與其移動支付覆蓋率全國居首有關。而溫州作為民營經濟前沿地,它的夜宵經濟的火爆與其近期在經濟發展、創新創業上的表現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溫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785元,超過廈門、福州、武漢等城市,居全國第七。近年來,溫州市中小企業一直非常活躍,中小企業聚焦而成的“塊狀經濟”非常普遍,因此對夜宵也有較高的需求。溫州地區夜宵訂單量白領業務中排名最前的是安陽和樂清兩地,而這兩地恰是溫州特色產業突出、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武漢作為唯一上榜的中部城市,夜宵訂單量居全國第七。2016年,武漢市GDP總量、第三產業增加值、新增就業崗位等超過南京、福州、廈門、溫州等城市,且武漢高校較多,夜宵人群廣大。
廈門作為這十個城市中經濟總量最小的城市,2016年GDP總量僅3784.25億元,只有南京、武漢等省會城市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夜宵消費卻排在這些城市前列。這與廈門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氣候溫暖、海邊城市食材豐富以及作為旅游城市夜生活豐富等因素相關。
“深夜食堂”背后的消費趨勢
宵夜,實際上是一種對于主流文化的偏離,是一日三餐以外的追求。從《周禮》“禁宵行者,夜游者”,再到今天到處高舉“身體主義”的大旗。宵夜在生理領域節節退敗,然而卻在心理領域步步為營。就像最近熱播的《深夜食堂》,大家從中尋求的是夜宵以及夜宵中的溫情故事。顯然,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具幸福感的生活場景。
根據餐飲大數據分析,中國的餐飲消費的比重,正在越來越集中于夜間。經過了前幾年“八項規定”的整治有所下滑后,中國餐飲迎來了O2O的刺激。去年增長到了3.58萬億元的總消費額,消費水平趨于理性。
還有幾個有趣的數字,據7月6日發布《中國城市夜宵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夜宵人群近一半是“90后”,以男性居多,且超過7成為已婚人士;在品類上,以小龍蝦為代表的小吃成為全國夜宵消費的首選。我國“吃貨”為了一頓幸福佳肴可以接受的平均距離為3764米,其中北京人吃夜宵可接受的平均距離達到4984米。在夜宵品類中,以小龍蝦為代表的小吃成為夜宵的首選, 其次是各類快餐,火鍋位列第三。
對于熱愛夜宵的群體,社交、共鳴、溝通,宵夜承載了更進一步的功能,需要在夜晚來臨時,在工作和家以外的空間尋覓。“吃宵夜,意味著可以晚回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這是年輕人成長的標志。”不需要各種儀式感,宵夜是青少年進入成人世界的速成訣竅。
全球有一半人口不到30歲,他們中一半都居住在城市中,他們是城市的夜的心跳。所以,一座城市的產業活力以及就業人口極大程度的影響了這座城市的夜宵經濟。數據顯示,盡管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下降,但其新增就業崗位達59.93萬,遠超過第二名的北京(42.8萬)。杭州的新增就業崗位在這十座城市中排第四,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數據暫缺),對其城市活力影響較大。近幾年,杭州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為其帶來了大量的就業,也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的人才。由此,上海和杭州一直引領全國的夜宵經濟。
高房價和大城市病的影響下,人們選擇工作時越來越看重城市本身的舒適度,比如生活節奏和生活成本在吸引人才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指出,這一季度,一線、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長分別為16%、51%、50%及56%。報告指出,近年來,具有投資消費能力、高競爭能力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如成都、重慶、福州、廈門等,由于經濟發達、生活節奏適中,成為了許多求職者的首選。同時,這些城市還出臺“送戶口送錢送房租”等優厚政策來吸引人才落戶。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杭州、溫州、廈門、南京、福州、武漢等城市的夜宵經濟為何能居全國前列。在Youthful City的評選中,羅列出的最有吸引力的指數包括,“數字化”“最佳教育”“美食和最美夜生活”“最佳公共空間、運動和金融服務”等等。
可見,夜宵屬于城市,也屬于尋求快樂和自由的年輕群體。盡管我們的生活方式一直在變化,城市開始禁炭拆違,消費水平和物價持續上漲,但夜宵,道義上卻始終應該是平民文化的代表。